AAAA級旅游景區(qū)
該區(qū)位于河南省西峽、內(nèi)鄉(xiāng)、南召、欒川、嵩縣、魯山等6縣境內(nèi),面積56024公頃。保護區(qū)由西峽老界嶺黑煙鎮(zhèn)、黃石庵、南召寶天曼、欒川老君山、嵩縣龍池曼、魯山石人山等6個保護區(qū)組成。這6個保護區(qū)分別于1980年和1982年經(jīng)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經(jīng)規(guī)劃調(diào)整后構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并于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天然闊葉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伏牛山東西走向,是我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區(qū)線和中國動物區(qū)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也是華北、華中、西南植物的鑲嵌地帶,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的過渡區(qū)。區(qū)內(nèi)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8%,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qū)天然闊葉林保存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加之人為干擾較小,使本區(qū)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qū)內(nèi)維管束植物有2879種,其中有中國特有屬37個,單屬種59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連香樹、香果樹等32種;野生動物中獸類有62種,占河南省獸類總數(shù)的86%,鳥類有213種,占河南省鳥類總數(shù)的71%,昆蟲的種類則超過3000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麝、大鯢等50多種。伏牛山還是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一些支流的發(fā)源地,為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林區(qū)。
河南有個小城在伏牛山下,瀑布成群,森林密布,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美
雖說已過立秋
但夏暑未消
溫度還是有些燥熱
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
游山有森林氧吧
玩水有飛瀑流泉
既可爬山賞景
又能親水漂流
快來看看吧
魯山,古稱魯陽,唐始名魯山,現(xiàn)屬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東麓,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
堯山風景名勝區(qū),又名石人山,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因堯?qū)O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先后多次被評為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qū)”、“十佳旅游好去處”和“河南最美的地方”
堯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于一體,站立主峰玉皇頂上,千巖萬壑,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
? 青龍背
青龍背是堯山風景區(qū)的重要峭壁峻峰景觀,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峰脊是一條400米長的“空中走廊”,最窄處不足0.5米,最寬處只有3米,整個脊背高低起伏,如一條蜿蜒蛇行的青色巨龍
? 迎客松
位于青龍背上段的峰脊背上。根植于絕壁之上的巖石縫中 ,枝繁葉茂,樹高6米,樹齡在500年以上,可于黃山迎客松媲美,稱堯山迎客松
? 將軍雄風
將軍雄風是堯山風景區(qū)的著名景觀,其相對高度為333米,直徑約100米,中部以上為圓柱體,壁面光滑,無可攀援
? 紅楓谷
是最佳秋景紅葉觀賞區(qū),位于長3000米的峽谷內(nèi),峰頂青松叢生,山坡為落葉闊葉林覆蓋,其中五角楓、八角楓、槭樹、櫸樹、黃櫨等紅葉樹種占85%以上,谷底河水四季長流。秋時,各種紅葉與谷中流水交相輝映,風景如畫
? 云海
在堯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方,看云海最為壯觀。特別是夏秋季節(jié),驟雨初歇,白霧從谷中升起,彌漫了千山萬壑,只有山峰兀立于云霧之上,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
? 堯山第一漂
堯山第一漂全長約六公里,落差150米,最寬處50米,最窄處僅2米,河道曲折蜿蜒,時而平湖深潭,時而激流淺灘,奇峰異石相伴,隨處飛瀑流泉,是休閑避暑的絕佳場所
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區(qū)
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區(qū)屬伏牛山脈的外方山,面積約60平方公里,海拔在1200米至1600米之間,氣候類型多樣化,原生狀態(tài)的植被保存完好,且呈垂直分布
景區(qū)屬山岳風光型景區(qū),以峽谷和原始森林聞名。在這里高山峽谷與天潭地井相得益彰,山峰雄壯秀麗,山泉、深潭如鏈,原始森林神秘誘人
在十八垛景區(qū)的一側(cè),桃林河流經(jīng)3公里長的峽谷地帶,兩岸為懸崖峭壁,高峰競秀,谷內(nèi)溪水在碧石之上淙淙流淌,溪水下瀉形成一潭
在原始森林區(qū),沿山脊穿行,立高山之顛,可南眺石人、西觀太谷石、東望峰巒疊嶂、北有群山環(huán)繞,滿目諸峰競秀,滿眼山濤林浪,身在其中,原始森林以古老與生機并駐,古木參天,花草蓋地,原生林木千姿百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
畫眉谷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堯山風景名勝區(qū)北麓,因有眾多的畫眉鳥棲息繁衍而得名。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豐富的農(nóng)業(yè)旅游資源和秀美的自然山水風光,因而被譽為“田園仙境”、“山水畫廊”
? 迎賓湖
是進入景區(qū)的第一個人工湖,豐水季節(jié),水從大壩上飛流直下,高奏迎賓曲,歡迎各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為此稱它為迎賓湖
? 六疊瀑
六疊瀑是畫眉谷景區(qū)秀美飛瀑之一。它是巖層斷裂并流水長年下切侵蝕形成的多級瀑布,分六級跌落,故名“六疊瀑”。六疊瀑之下,有神龜潭
? 紅石峽
巖層斷裂與流水下切形成的石峽地貌,因巖石中所含的鐵經(jīng)氧化呈紅色,故名紅石峽。峽中常年水流淙淙,如琴弦悅耳
龍?zhí)秿{景區(qū)
龍?zhí)?/a>峽景區(qū)位于伏牛山腹地,堯山的南麓,其中以一林、二溪、三峰、四洞、五奇、六瀑、七潭、八石、九果、十樹最為著名
龍?zhí)逗铀陨隙拢?a href='/techan/40760' target=_blank>曲曲四五里,在兩岸青山、一道峽谷間自由飄擺
龍?zhí)秿{景區(qū)內(nèi)山清水秀、風光無限,擁有頂天立地的雄峰、奇形怪狀的景物、清澈透底的河流
景區(qū)內(nèi)花崗巖體地形、地貌獨特,兩岸石壁陡隨峭,飛瀑幽潭疊落不窮,林木覆蓋率90%以上,各種鳥獸成群棲息,四季景色迥然不同,使人流連忘返
好運谷景區(qū)
好運谷景區(qū)位于魯山縣堯山鎮(zhèn)四道河村,堯山北麓,有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谷。傳說古時有時運不濟的李橋采金釵石斛跌落湖中得寶珠從此時來運轉(zhuǎn),得名好運谷
好運谷整體長10多公里。而在山谷下部不到2公里的長度內(nèi),則集中了落差不等的瀑布10多條。瀑下有潭,潭潭相連,大小不一的飛瀑龍?zhí)叮B一體,猶如一條碩大的金項鏈,鑲嵌在好運谷的玉脛上,發(fā)著燦爛奪目的光
屬八百里伏牛山脈,西近堯山風景區(qū),南依險峻峭拔“十八垛”,是山岳型風景區(qū)中的盆景,小而精
這里的水,屬魯山諸景區(qū)之最,十步一潭,百步一瀑,潭水清澈,深不見底
景區(qū)內(nèi)森林覆蓋率達99%。是天然氧吧,深呼吸一口,沁人心肺。這山和水用兩句詩概括就是:靈山景色無墨畫,秀水潺潺有聲詩
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城西10公里處,面積40余平方公里,是依托原昭平臺水庫開發(fā)建成的風景名勝區(qū),它橫斷沙河,形成了高峽平湖
這里水中有山,山中有水,相映成趣,風景奇特壯觀。水天一色,周圍峰巒疊翠、鳥語花香,充滿了詩情畫意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記者:谷苗苗
兩千年經(jīng)韻,八百里伏?!饷芊I?/h2>
伏牛山是中國河南省西南部山脈。東南與南陽的桐柏山相接,為秦嶺東段的支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00公里,為淮河與漢江的分水嶺。三大主峰分別為雞角尖、玉皇頂、老君山,其中雞角尖的海拔222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伏牛山是著名暴雨區(qū)。
豫西山脈是秦嶺的東延部分,秦嶺進入豫西向東呈扇狀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體,山勢雄偉高聳,海拔1000-2000米,被譽為全省的屋瓴。
伏牛山伏牛山脈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西北— 東南走向,長400余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
伏牛山脈北面與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交匯,其間無明顯界限;南面與南陽盆地相接。山地向東延伸到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約30公里,寬約8~15公里,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胺匠侨笨凇笔菧贤ㄈA北平原和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脈規(guī)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巖山地。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yōu)榈蜕角鹆辍?/p>
山脈西北段大致位于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西北。是省內(nèi)中山大面積集中分布地區(qū)之一。山脈主脊地帶,層巒疊嶂,多懸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雞角尖、石人山等,峰頂初夏常見風雪。伏牛山脈西北段山勢高峻,氣候濕潤,且垂直氣候變化比較明顯,天然植被與野生動物繁多,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護較好的山坡地段,被國家或河南省定為自然保護區(qū)。
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guī)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于欒川以南的部分,當?shù)胤Q之為老界嶺,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xiàn),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qū)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
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巖組成,兩側(cè)為古老的變質(zhì)巖層,局部地方有石灰?guī)r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形,下部為凸形。發(fā)源于山脈兩側(cè)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并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qū)具有明顯的峰高谷深的特征。區(qū)內(nèi)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春化雪時,易出現(xiàn)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跡,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盤,古冰斗形態(tài)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 山頂北側(cè),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干,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tài)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fā)生。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余公里,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松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布在白河谷地北側(cè),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巖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布于沙河谷地南側(cè)的魯山境內(nèi),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nèi)呈斷續(xù)分布,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shù)風化殘積層較厚。
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nèi)鄉(xiāng)、鎮(zhèn)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zhèn)平縣城以北,長達70余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cè)深低山集中分布于白河谷地的南側(cè)和湍河谷地的北側(cè),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巖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布在白河谷地南側(cè)深低山外緣和鎮(zhèn)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布于后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qū),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布于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布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cè)地區(qū),連續(xù)成片分布,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qū)內(nèi)丘陵組成巖性較復雜,丘陵地貌形態(tài)也復雜多樣。
區(qū)內(nèi)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經(jīng)馬市坪、南召盆地的寬谷河段平原,由1~2級堆積階地構成,一般寬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鴨河口水庫蓄水淹沒;湍河流經(jīng)夏館、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寬,兩則發(fā)育有2級堆積階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寬2000~3000米。此外,西峽的袁店至丹水,內(nèi)鄉(xiāng)的赤眉到楊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帶,也分布有較寬的河谷平原。
伏牛山,呈西北~東南向展布于河南省南陽市的西峽、內(nèi)鄉(xiāng)、鎮(zhèn)平、南召、方城等縣境內(nèi),全長約250余公里,寬40~70公里,海拔高度400~2212.5米,山勢自西北向南山勢漸緩,是長江、黃河、淮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自然分界線。
伏牛山被喬端~鴨河口、朱陽關~夏館斷裂自北而南分為三列:北列西起嵩縣境內(nèi),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的交界地帶一直延伸到方城縣東北部,在方城縣城至葉縣保安一帶斷失,構成南陽盆地東北角的方城缺口,全長120公里。北列山脈在鴨河以西,山體高峻,山脊狹窄陡峭,山峰多在海拔1100米以上,突出高峰超過2000米。鴨河以東山體破碎,山勢低緩,低山、丘陵分布廣泛。主要山峰有觀山海拔1886.9米、石人山2153.1米、大圣人垛1585米、小圣人垛1577.2米、五垛寨873.6米、馬鞍山10刃.3米、雙垛山624米、太子山610米、九里山639米、曬衣山609.2米、三賢山553米、養(yǎng)麥山505米、和尚帽山521.6米、老栗山686.7米、七峰山760.3米、小頂山716.8米。
中列由盧氏縣入境,沿西峽縣北部經(jīng)南召縣與內(nèi)鄉(xiāng)和鎮(zhèn)平兩縣的交界地帶,延伸到南陽縣境內(nèi),全長約150公里。山脈西段為伏牛山的主脊,山體完整,群峰林立,海拔高度多在15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過2000米,如雞角尖海拔2212.5米、玉皇頂2203米、馬鬃崖2200米、老君山2192.1米、摩云垛2074米、老界嶺2020米。在主脊南側(cè),老鵝河北側(cè)支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谷地與高峻山嶺相間的地形,更增添了伏牛山雄偉磅衡的氣勢。山脈東段山脊寬闊,突出高峰均在海拔2000米以下,但山勢仍較陡峻,主要山峰有白草尖1845米、石撅崖1756米、銀虎曼1630米、寶天曼1574.4米、牧虎頂1795.1米、云磨垛1156.3米、野人垛1432.6米、唐王寨1329米、駐馬山1061.2米、牡丹垛917.5米、大曼1720.8米、五垛山1665米、尖頂山1181.2米、定南針1049.2米。在中列山脈中的石灰?guī)r分布地帶,巖溶地貌發(fā)育,大小溶洞分布廣泛,主要有西峽縣的鴿子洞、蝙蝠洞、荷花洞、神仙洞、老君洞、伏牛山地下河,桑坪鄉(xiāng)天井和內(nèi)鄉(xiāng)縣的天心洞、狄青洞、黃龍洞等。在巖溶地貌最發(fā)育的地區(qū)有地下河出現(xiàn),如內(nèi)鄉(xiāng)縣竹園溝附近,地下河時隱時現(xiàn),長1000~1500米。
南列由盧氏縣入境,經(jīng)西峽縣中部延至內(nèi)鄉(xiāng)縣西部。山勢較中列低,但老灌河以西山體亦相當雄偉,突出高峰在1300米以上,如赤馬崖海拔1659.9米、青銅山1354米、代尖垛1232米、雨帽頂1548.4米、黃英垛1548米、三尖山1314.7米、木瓦房1536.3米。老鵝河以東山體低平、破碎,多呈孤立狀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山峰有高峰印海拔1073米、玄山859.5米、新寨798.5米。
伏牛山的主要山峰有:
1、石人山2153,位于南召、嵩縣、魯山三縣的交界處,距南召縣城30公里。因山上有一具大光石形似人頭而得名,又稱光石腦,它不但是嵩縣、魯山、南召三縣的分界石,還是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石。山北面及東面陡峭,南面、西面坡度較緩,有小路可達峰頂。山中出產(chǎn)麝香、天麻等名貴藥材。
2、圣人垛,位于南召縣城北17公里處。面北觀此山,如兩人立于群山之中,故稱“圣人垛”。大圣人垛位于西部,小圣人垛位于東部,山脈走向為東西向,與大紅嶺、摩天嶺、跑馬嶺等山峰構成境內(nèi)主干山脈之一。
3、九里山,古稱韓信山,因世傳韓信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又因主脈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約九里,故稱九里山。此山位于云陽鎮(zhèn)南5公里處,西與太子山相峙,構成險要的關隘口子河(漢稱云陽關)。
4、太子山 又名太子望山。位于南召縣太山廟鄉(xiāng)北1公里處,相傳因漢光武帝劉秀“登此山以望南陽”而得名。此山東、西、北三面陡峻,山勢險要,與九里山并立,構成南召古縣城的天然屏障。
5、官山,位于云陽鎮(zhèn)北2.5公里處,相傳因“古多王侯葬于此”而得名。主脈為東西走向,山頂似馬鞍,主峰海拔383.5米,雞河從西山腳流過,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有“金馬仙鳳”之譽,為古南召縣八景之一。
6、演藝山,位于南召縣城東北22公里處。古稱燕尾山,因兩主峰突起似燕尾而得名。又傳東漢劉秀起義軍曾在此山屯兵演武,故名。
7、鹿鳴山,位于云陽鎮(zhèn)城北2公里處。相傳東漢劉秀為避王莽之兵,由烏鴉引路至此,聽有鹿鳴,故稱鹿鳴山。山后有一石板,名為劉秀床。
8、七峰山,位于方城縣城北15公里處。該山東北兩面山勢陡峭,七峰并峙,故稱七峰山。小頂山,位于方城縣城東22公里處,山體長9公里,寬3公里,北、南、西三面異常陡峭,峰頂有真武廟,一面立于絕壁之上。
9、摩云垛,位于西峽縣桑坪鄉(xiāng)北部,因山峰直插云中似摩云狀而得名。夏季濕熱空氣于此迅速降溫,形成區(qū)境西北部冰雹源地之一。
10、雞角尖2212.5米,位于西峽縣太平鎮(zhèn)東北部,為西峽、欒川、嵩縣三縣界山,也是區(qū)境最高峰,因山峰高矗似一向東引頸高歌的雄雞而得名。
11、老君山,位于西峽縣太平鎮(zhèn)西北部,為西峽、欒川兩縣的界山,山頂有唐代所建老君廟,方圓數(shù)十里內(nèi)為原始森林。
12、白石尖,位于西峽縣米坪、石界河、太平鎮(zhèn)三鄉(xiāng)交界處,海拔1689米,有鐵礦分布,清乾隆年間有人于山下冶鐵。山下舊有老君飼、金水調(diào)兩座石廟。白草尖,位于內(nèi)鄉(xiāng)縣夏館鎮(zhèn)北24公里處,山體似麥棱狀。東側(cè)壑洞幽深,林木茂密,有小道可達山頂,因坡陡險峻又稱鉆天道。
13、紅石橛,位于內(nèi)鄉(xiāng)縣夏館鎮(zhèn)北部與南召縣交界處。山下有一巨大的石壁,陡如刀削,高數(shù)丈,巖石呈紅色,又名紅石崖。
14、寶天曼,位于內(nèi)鄉(xiāng)縣夏館鎮(zhèn)的北部,山勢高峻雄偉,層巒疊蟑,林木茂密,原始森林廣布,為區(qū)內(nèi)自然保護區(qū)之一。
15、牧虎頂,位于內(nèi)鄉(xiāng)縣七里坪鄉(xiāng)大龍樹村東北25公里處,相傳此山有神童牧虎而得名,1982年經(jīng)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16、李青垛,位于內(nèi)鄉(xiāng)縣夏館鎮(zhèn)東北22公里處,海拔1652米。明末李青避兵事寄居于此,故名。
17、五垛山,位于鎮(zhèn)平縣北部,古名傳帝山、騎立山、歧棘山,因有中心垛、尖頂山、摩云垛、定南針、葦湖山等五峰突起而得名。五垛山又稱北頂,與南頂武當山遙遙相對,歷來為道教重地,山上有青牛宮、靈宮殿、祖師廟等古跡。
18、杏花山,位于鎮(zhèn)平縣城北10.5公里處,海拔558米,因古時山上多杏樹而得名。山東北麓有唐代名剎菩提寺。
19、青銅山,位于西峽縣寨根、桑坪兩鄉(xiāng)的交界處,因日照山崖呈青銅色而得名。懸崖產(chǎn)名貴中藥石料,山上舊時有祖師廟、娘娘廟、靈官廟等。
20、首山,位于首河南襄城縣南5里,為800里伏牛山之首,故名首山。相傳天下名山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
伏牛山是我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區(qū)線和中國動物區(qū)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也是華北、華中、西南植物的鑲嵌地帶,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的過渡區(qū)。區(qū)內(nèi)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8%,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qū)天然闊葉林保存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加之人為干擾較小,使本區(qū)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qū)內(nèi)維管束植物有2879種,其中有中國特有屬37個,單屬種59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連香樹、香果樹等32種;野生動物中獸類有62種,占河南省獸類總數(shù)的86%,鳥類有213種,占河南省鳥類總數(shù)的71%,昆蟲的種類則超過3000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麝、大鯢等50多種。伏牛山還是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中一些支流的發(fā)源地,為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林區(qū)。
伏牛山自古以來是中原通往南陽盆地、進入荊楚地區(qū)的天然屏障,古代交通要道三鴉路即貫穿其中。歷史上伏牛山聞名于世的,莫過于唐自在禪師的典故。宋《高僧傳》有傳,但未及伏牛神跡。依我推測,伏牛山得名應與自在禪師有關。“伏?!币辉~為禪宗常用比喻,以“?!庇餍?,“伏牛”意即為降伏自心?!胺!迸c“自在”,意相關連。后世流傳甚廣的描述修行過程的“十牛圖”,當本于此。有明一代,伏牛山又以僧兵名于時,據(jù)史料,伏牛僧兵與少林僧兵有關,但證據(jù)不夠有力。
1982年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在伏牛山國有嵩縣五馬寺林場、欒川老君山林場、魯山林場、南召喬端林場、西峽黃石庵林場的基礎上建立了嵩縣龍池漫、欒川老君山、魯山石人山、南召寶天曼、西峽老界嶺5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1992年2月,原林業(yè)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伏牛山確定為具有國家和全球重要意義的區(qū)域(A級自然保護優(yōu)先領域的保護區(qū)),同年10月,又被確定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保護的優(yōu)先領域。
1997年12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將上述5個自然保護區(qū)合并為一體,并將南召喬端林場、內(nèi)鄉(xiāng)萬溝林場、西峽黃石庵林場、嵩縣五馬寺林場的部分林區(qū)劃入在內(nèi),建立河南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函[1997]109號),總面積56000公頃,主要保護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野生動植物。
一、秦嶺
分為狹義上的秦嶺和廣義上的秦嶺。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 。
而廣義上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jīng)隴南、陜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其范圍包括岷山以北,隴南和陜南蜿蜒于洮河與渭河以南、漢江與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以北的地區(qū),東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陽一帶山脈斷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處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處為大別山,走向變?yōu)槲鞅薄獤|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帶為丘陵,走向為東北-西南。廣義的秦嶺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以南屬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南方型,以北屬暖溫帶氣候,自然條件為北方型。秦嶺南北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特點也有顯著的差異。因此,長期以來,人們把秦嶺看作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廣義的秦嶺是橫亙于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jīng)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陜西,在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
1:北支為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靈寶縣、陜縣南部,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
2、中支為熊耳山位于河南西部邊陲盧氏縣橫澗鄉(xiāng)境內(nèi);
3、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陜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 。
秦嶺山脈長約1600多千米,南北寬數(shù)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 由于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xiàn)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nèi)。秦嶺為陜西省內(nèi)關中平原與陜南地區(qū)的界山。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都有明顯的不同?;春游挥陂L江和黃河之間,是我國第三大河流,發(fā)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cè)河谷,流入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后又擴建淮河入海道最終引入黃海。
淮河、秦嶺一線歷來是我國公認的南北方自然分界。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qū)劃中則是北方干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jié)類型區(qū)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我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溫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并非一條線。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
二、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岳,始稱“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 。介于東經(jīng)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源地和道教圣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a href='/shijing/' target=_blank>詩經(jīng)》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名句。
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qū),為五岳中的中岳。2004年2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2007年3月,嵩山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0年8月,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圍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岳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河南境內(nèi)分布有太行山、伏牛山、小秦嶺、外方山、熊耳山、崤山、大別山、桐柏山等9座山脈,而被稱為“中岳”的嵩山,其實只屬于外方山脈的延伸部分。
河南省伏牛山余脈中的神垕古鎮(zhèn)
神垕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境內(nèi)名勝古跡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觀。
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位鎮(zhèn)區(qū)老街中心。據(jù)史料記載,始建于宋代,據(jù)現(xiàn)存碑文記載,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鈞都”、“瓷鎮(zhèn)”的重要標志。廟內(nèi)主要建筑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炭的祖師也是瓷業(yè)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據(jù)史載,舜曾“陶河于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廟門外設計的一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nèi)眾多古建筑中是少見的?;☉驑鞘遣`翁廟的主體兩用建筑(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出、入、演戲為一體,設計精巧,雕工細致,古樸、莊重、美觀、大方,整個戲樓采用木結構為主的歇山,九脊飛檐,樓閣式建筑,龍飛斗拱,層層疊裝,陰陽浮雕,盤龍翔鳳,獅象競爭,玲瓏透剔,古樸端莊,精致文雅,構成線條明朗,棱角優(yōu)美,五彩繽紛的精美圖案,戲樓內(nèi)雕梁畫棟,粉壁彩屏,以盤龍透雕為中心的井圖案,其造型設計,線條構描,別具風格,極盡精工,全樓都是彩釉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金光閃耀。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氣,由當?shù)卮蓸I(yè)行幫會供養(yǎng)一個“一把泥”梆子戲(現(xiàn)禹州市豫劇團前身),長年在“花戲樓”演出。
古代與伯靈翁廟緊鄰的關帝廟(現(xiàn)為一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邊與伯靈翁廟并排也有一座同樣的“花戲樓”,為東戲樓。北面與窯神廟緊挨,是一座鐘鼓樓和木牌樓,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計為單間二柱單樓式,這樣的純木結構建筑能完整保存數(shù)百年,它對研究古代木結構建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神后老街俗稱“七里長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兩岸的五個古老村莊(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yè)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jīng)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神后鎮(zhèn),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全長3.5公里,狀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老街是隨著神后瓷業(yè)的發(fā)展形成的,特點是狹窄,街面店鋪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鋪就,道路兩側(cè)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老街兩邊還有許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雞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處滲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神后經(jīng)濟自古繁榮的見證。
神后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墻,有的高達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墻,寨四周和寨墻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用是軍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東寨墻建于清光緒20年,墻體為青磚結構,墻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墻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形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門上刻有“望嵩”二字,據(jù)說站在古寨墻的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門”之說。每個寨內(nèi)都有不少傳統(tǒng)建筑,如東寨內(nèi)(行政街)有的伯靈翁廟、關帝廟、花戲樓等,西寨內(nèi)有文廟、二郎堂、老君廟、白衣堂、貞節(jié)牌記等,還有沿街店鋪和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臺,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五脊六獸,有影壁。磚圈垂拱二門,六階兩層上層,由右山墻可達后院,磚雕、木雕、石雕及房頭小飾物,特別是主房屋瓴均為磚雕牡丹,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溫家大院,座北向南,由一個主院和一個跨院組成,主院為一進五院落,大門左側(cè)客房屋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是主人會客的重要場所。主房又稱上房屋,為五間兩層清式建筑,高大氣派,整個院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院內(nèi)有古井、側(cè)門、便道、過庭,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進入神后的接待驛站。
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門臺,走馬門樓,一進三宅院,進入大門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門,過屋、上房及廂房均為廊柱式磚木結構,屋門、窗欞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鮮美。
辛家大院,位于西大街,座北向南,一進三院落,現(xiàn)保存有大門、過門、主房和廂房,主房為三間三層,鐵裹門,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
鄧禹樓(基本原貌),原是東漢大將鄧禹屯兵神后時的住處,一進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門樓一間,臨街三間,西廂房一間。二門為垂拱門。進二門后,西廂房是青磚灰瓦,石雕窗欞;東廂房是一座紅石炮摟,高三層,每層均有磚雕石窗;上房是高臺階,三層樓。保存完好,經(jīng)明代重修。
轉(zhuǎn)角樓(基本原貌,頂部坍塌),座東向西,是一個占地數(shù)畝的四合樓院。二層門樓,雙扇大門。進門后,依門欞作梯可登上二樓。從門樓向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樓,可轉(zhuǎn)大院一周。大院之內(nèi),樓上樓下住著幾十戶人家,便于聯(lián)防,互為照應,可防匪、防盜。這是北方地區(qū)不常見宅院格局,很有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