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豆皮是沔陽(今仙桃)的傳統(tǒng)食品,和沙湖鹽蛋一樣受到人們的喜愛。豆皮狀如四方包袱,外黃內(nèi)白,外酥內(nèi)軟、香氣撲鼻,味道可口,余香無窮。說起沙湖豆皮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很早以前,沙湖街上住著個李大爺。他早年喪妻,與獨生兒子李春生相依為命,又當(dāng)?shù)之?dāng)娘將春生拉扯成人,又為兒子娶親完配,幫兒子成家立業(yè)。李大爺辛苦了一輩子,落下了一身病痛。七十歲剛過,他終于病倒了。全身浮腫、四肢無力、飲食難進,躺在床上只等一死。
病中,恰逢春生出外經(jīng)商,只有兒媳婦巧云留在身邊。巧云賢惠善良、心靈手巧,對公爹十分孝順。她四處求醫(yī)問藥,又做出可口的飯菜,端到老人的病床前,可老人一口也咽不下去。
這可急壞了巧云,她想盡千方百計調(diào)理公爹的胃口,她時而熬湯、時而小炒、時而蒸、時而煮……一天一個樣,老人還是不吃一口。
李大爺見兒媳整天勞神費力,心疼極了。自己已是古稀之人,就是死了也是順條路。如今倒好,不能幫兒媳分憂,反而成了她的累贅,他心里不安。心想,與其讓兒媳天天給自己做這做那,不如出道難題考考她,讓她知難而退。想罷,李大爺對巧云說:“難得我兒有孝心,天天為爹炒菜熬湯,可這些東西,爹見了就心煩,不想吃?!薄暗?,您想吃啥盡管說,我想辦法給您做來?!鼻稍苿竦??!暗氤缘闹慌履闩粊韱?”“您說得出來,我就做得出來。”
李大爺想了想說:“好!你聽著:‘黃面白里包珍珠,脆菜香筒藏其中。雖是酥軟熟透食,不須蒸來不用煮?!稍?,這樣的食物你做得出來嗎?”巧云毫不含糊地表示:“只要合您的胃口,我一定給您做來?!?
巧云仔細(xì)琢磨公爹出的題,她想啊!試啊!今天炕粑子,明天烤軟餅,后天……巧云做出來的食物,公爹看也不看一眼,只是搖頭。巧云不灰心,還是天天堅持試,堅持送到公爹的床前,但一樣也不能調(diào)開公爹的胃口。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一個月后,巧云終于解答了公爹的難題。當(dāng)巧云將一盤黃澄澄、香噴噴、狀如包袱的食物端到公爹面前。公爹一見又驚又喜,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不過隨便說說,巧云真的照他的題目做出來了。
李大爺一骨碌地從床上坐起來,端起盤子,美滋滋地吃起來。頓時滿口生香、胃口大開、食欲大振,吃了還想吃。
巧云見公爹愛吃,天天給他做,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個月,只見公爹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病全好了。
巧云給公爹摸索做出的食物叫綠豆皮。綠豆皮的主要原料是綠豆、大米、雞蛋和榨菜。輔以豬油、香蔥、精鹽等佐料。其制作方法如下:
大米八分,綠豆二分,混合后用水浸泡兩個時辰,磨成漿備用。將鐵鍋置于旺火上,用刷子點少許油水抹鍋底,再將綠豆米漿四兩,用小碗旋轉(zhuǎn)倒人鍋中,四周均勻抹平,使其成為薄薄的皮子。雞蛋一個打泡,均勻地投上皮子表面,待皮子圓周翹起時,用雙手揭起翻面。然后,將熟糯米一兩,豬油半兩,榨菜八分,香蔥五分,熟精鹽四分,放入皮子內(nèi),在鍋中折成長方形包著,經(jīng)反復(fù)翻面,外皮烤至金黃色起鍋即成。
綠豆皮是沙湖人首創(chuàng),又叫沙湖豆皮。綠豆皮是兒媳做出來孝敬公爹的,又稱“孝心豆皮”。
綠豆皮黃面白里,內(nèi)藏糯米如珍珠,好吃好看。綠豆皮中,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解渴之功能;大米是人的主食;雞蛋、糯米營養(yǎng)豐富,能滋補強身;榨菜開胃,增強食欲;香蔥解表、發(fā)汗、散寒、通竅。綠豆皮不僅能填飽肚子,而且能治病、強身、保健……
巧云將綠豆皮制作工藝,毫無保留地傳給街坊、鄰里,綠豆皮在沙湖乃至沔陽很快傳開了,成了城鄉(xiāng)的時尚食品。家庭用它待客,餐館用它作早點。人們還在冬至后,立春前,將綠豆皮(不加輔料)卷成筒,切成條條,曬干成臘貨,用臘肉煮湯,更是膾炙人口,別有風(fēng)味。
沙湖豆皮是民間傳統(tǒng)佳品,在宮廷膳食中也有一席之地。清末沙湖人李紱藻在朝為官,將沙湖豆皮制作工藝帶進京都,命廚師做好后,獻給慈禧太后食用,老佛爺品嘗后,圣顏大悅,贊不絕口:“沙湖鹽蛋一點珠,沙湖豆皮包珍珠,水鄉(xiāng)盡出寶啊!”
從此,沙湖豆皮與沙湖鹽蛋齊名,譽滿湖廣,名噪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