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那曲味道”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官方帳號,優(yōu)質(zhì)財經(jīng)領(lǐng)域創(chuàng)作者

左圖 帳篷里打酥油的藏族姑娘。代 玲攝

左圖 草原上生長的黃蘑菇。代 玲攝

右圖 煮牛羊肉是藏北最常見的食物之一。代 玲攝

青藏鐵路上的那曲火車站。代 玲攝

那曲的味道,不止是草原牧人傳統(tǒng)的味道,不止是新時代那曲人奮斗的味道,更是天路帶來的商貿(mào)流通的味道,是民族大團結(jié)、民族交流融合的味道。

地處西藏北部的那曲,坐擁廣闊無垠的羌塘草原,水草肥美,是牧人的天堂,也是各種牧家美食的匯聚點。

晨光熹微,牧人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朝陽中,一桶桶牦牛奶被勤勞的牧人擠了出來,打成新鮮的酥油茶,熱氣騰騰、濃香四溢,喝一口足以撫慰心田,讓一天充滿活力。

這種來自羌塘草原深處的味道總是讓人欲罷不能。哪怕走出草原在城市里工作了二三十年的人也不能拒絕。耳順之年的尼桑大叔老家在那曲市索縣,十來歲的時候他就在外面開車,在草原深處喝到一口鮮奶新制成的酥油茶依然是他不能忘懷的味道。每次開車回老家,如果在路上遇到熟識的牧人,便要去人家的帳篷里坐一坐,喝上一口熱氣騰騰的新鮮酥油茶,感受來自草原的饋贈。

得益于安居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等一個又一個民生項目,現(xiàn)在牧人也住上了保暖舒適的房子。但是到了放牧的季節(jié),他們又開始在草原上支起一頂頂牦牛皮毛做成的黑帳篷,開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黑帳篷不僅是飲食起居的地方,也是牧人在草原上的家,是心靈的依靠。

藏北那曲的味道不僅在早晨最愛喝的新鮮酥油茶里,更在藏北那成群結(jié)隊的牛羊里。牛羊肉是藏北人民幾千年來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根據(jù)《那曲地區(qū)志》記載,藏北肉食品有個通稱叫“瑪塞”,即紅食。鮮肉、凍肉風干肉、內(nèi)臟都是紅食。一般吃法分為熟食、生食。

煮牛羊肉是藏北最常見的食物之一。煮肉前,先按關(guān)節(jié)分切成塊,加鹽,煮開。有的開鍋即食,謂之開鍋肉;有的煮軟后再食。味道鮮美可口。出鍋后,每人手執(zhí)一塊肉骨,從身后腰間抽出一把刀,刀口向里削食,并將削下的肉片放進藏地辣椒面里蘸著吃。除了煮牛羊肉外,風干肉、血腸等也是居家常備。

牛羊全身都是寶,除了肉可食用,用牛、羊奶制成的食品,色呈白色,叫“白食”,藏? ??叫“嘎塞”。那曲的白食分奶渣、“拉拉”“退”“俄曲”等。

“拉拉”是藏北牧區(qū)的一種奶制品,呈條狀,柔韌耐嚼。那曲中、東部一帶的牧民稱其為“俄聶”,意為奶魚,通常用來待客或者過年時食用??梢愿沙裕鄶?shù)人喜歡浸泡在酥油茶里食用?!袄庇袃?yōu)劣之分,好的“拉拉”用未經(jīng)提煉酥油的奶酪制作而成,故味道脆軟可口。劣質(zhì)“拉拉”稱為“向拉”,是提煉酥油后的牛奶制作的,其特點是油脂少,食用時堅硬如石。

“退”也是一種乳制品。制作時先備好精細的奶渣,配以酥油、白砂糖、紅糖,拌勻后制作成方形,在其上面用酥油繪以圖案,圖案有雍仲符、日月、壽字、吉祥結(jié)等。班戈縣一帶,還要在上面加一寸厚的人參果面拌酥油,上面再繪以吉祥圖案。上世紀90年代,在城鎮(zhèn)有些地方流行酥油和面再用彩珠糖果點綴的新風俗,文雅又大方,更具味道和營養(yǎng)。

藏北天氣寒冷,黑帳篷內(nèi)的牛糞爐火一天到晚燒得暖烘烘的,酥油茶、奶茶不斷,隨喝隨添,肉盤就在身邊,各種肉應(yīng)有盡有,用刀削食。也許這就是草原牧區(qū)最美妙的生活。

帳篷外牛羊滿山坡,牧人一邊照護著悠閑吃草的牛羊,一邊拾揀草原特有的黃蘑菇。雨水充沛的年份,不到一會兒便能采個三五斤。夕陽西下,將牛糞爐子燒得旺旺的,把這些蘑菇與少許酥油一炒,便是一頓豐盛美味晚餐。

我的這次那曲之行,除了看到精彩的賽馬和馬術(shù)表演,更是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位于那曲的“藏北高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站”參觀了一番。對于研究站里的儀器和各種實驗,我能記住的不多,但是綠草地里的那一抹金黃我卻記憶尤深。一朵朵金黃的蘑菇散落在蔥蘢的淺草叢中,就像開在草原上的黃花。不到1個小時的工夫,便成功采集了一頓美味的食材。將黃蘑菇洗凈,加上幾顆大蒜和青椒一起煎炒,蘑菇的清香沁人心脾,在舌尖久久回蕩。在西藏,除了將黃蘑菇與酥油一起炒、與青椒清炒外,很多人還喜歡和紅燒豬肉罐頭一起炒。

時光推回到幾十年前,青藏高原于山河阻隔,交通不便,能到達的物資有限,部隊用的各種罐頭曾一度是西藏家庭的美味之一。將新鮮的草原黃蘑菇與罐頭一起炒便是很多人記憶中抹也抹不掉的味道。

如果說黃蘑菇是這片土地給牧人的“禮物”,那么位于那曲市雷達站下半坡處的蔬菜種植基地便是新一代那曲人對更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代表,是那曲新的“味道”。

那曲市區(qū)所在地色尼區(qū)那曲鎮(zhèn)海拔近4600米,高寒缺氧、氣候惡劣,除了淺草,灌木都很難在此成活生長。哪怕一抹淺淺的綠色也令人動容,何況是荒原上上千畝郁郁蔥蔥的蔬菜和花卉種植基地,這怎能不讓人感慨!綠色不僅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更是那曲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植綠那曲、追求美好生活的是美麗的那曲姑娘卓瑪?shù)录?。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的她沒有像同齡人一樣走上考公務(wù)員的道路,而是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涉及文化傳媒、那曲特產(chǎn)等領(lǐng)域的她,不忘父親才旺扎西的初心,回到那曲和父親在荒原上建成了占地千畝的智能溫室。

紅彤彤的草莓西紅柿、黃澄澄的南瓜、綠油油的青椒和生菜……溫室基地里已成功種植了數(shù)十個品種的蔬果。除了蔬果種植采摘園區(qū),溫室大棚的一側(cè)還被開辟成花卉區(qū)和咖啡餐吧區(qū)。咖啡餐吧有一個非常奇妙的名字“4550咖啡餐吧”。4550代表了咖啡餐吧所在的海拔,也代表了卓瑪?shù)录呐?。在這里,卓瑪?shù)录埜鞣N文化專家開講座,豐富那曲人尤其那曲年輕人的文化生活。溫室大棚還對幼兒園和小學開放,孩子們可以在這里見到書本上學到的各種蔬果,增長見識。也許這樣的地方對內(nèi)地人來說司空見慣,但是在高寒的那曲卻是一種新的啟迪,是新時代那曲年輕人的夢想。

逐夢的路很難,但是再難的路,卓瑪?shù)录惨徊揭粋€腳印地堅持走下去。那曲的味道里也包含和飄蕩著她這樣的新時代那曲人奮斗的味道。

那曲是西藏的北大門,2006年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帶來了那曲的新繁榮,也創(chuàng)造了新機遇。越來越多天南海北的人走進那曲,在這里扎根創(chuàng)業(yè)。走在那曲市街頭,四川菜館、火鍋串串等商鋪鱗次櫛比,還有北京烤鴨、東北餃子、河南饅頭等商鋪林立。那曲的味道,不止是草原牧人傳統(tǒng)的味道,不止是新時代那曲人奮斗的味道,更是天路帶來的商貿(mào)流通的味道,是民族大團結(jié)、民族交流融合的味道。這也是西藏最美的味道。

(經(jīng)濟日報-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記者代 玲)

來源:經(jīng)濟日報-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Hash:ce9113374a2b09c81afaba7fe905500a4908846b

聲明:此文由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