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十大美食

曲沃縣,屬山西臨汾市,始于西周初期,因古曲沃城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縈回盤旋,是為曲沃命名之由。曲沃縣有晉國博物館旅游區(qū)、太子灘溫泉度假區(qū)、景明詩經山水旅游區(qū)、詩經故里田園綜合體景區(qū)等著名旅游景點。來到曲沃,山水風光自然讓你流連忘返,來到曲沃,更別忘了品嘗下曲沃得特色美食。

1、曲沃羊湯

曲沃羊湯,又名羊雜羹或羊頭菜。興起于北魏年間,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肚挚h志》載,北魏拓跋氏食羊肉,棄置羊頭、內臟及骨架,縣人惋惜揀洗熬制成雜羹,味香美,上市出售,備受青睞,遂成了縣內的風味名吃。比較有名得的有梅記羊湯,呂保安羊湯。曲沃羊湯的做法是將羊骨架上火熬煮,使其全羊精華盡化湯中,后將羊頭肉、羊血及羊雜碎全部煮至軟嫩可口,最后再放上羊油炒辣椒面后即可售賣了。吃的時候,連湯帶肉盛到碗中放入大量蔥段,一碗湯似煉乳,紅亮翠綠,香噴噴暖洋洋的羊頭菜就上桌了,配上一個油酥火燒,初冬的早晨只此一碗就溫暖一天。

2、南林交蓮藕

南林交蓮藕,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南林交蓮藕營養(yǎng)豐富,酥脆無渣,味甘多液,折斷可拉絲且有獨特清香味,蓮菜是蓮藕肥大的地下根狀莖,南林交蓮藕為該地古老品種—白蓮,果實基本為紡錘形,并伴有不規(guī)則棱角,大小均勻,皮白如玉。

3、豆沙糕

豆沙糕又叫豌豆糕,澄沙糕,是由豌豆、柿餅制成。創(chuàng)制于清末,是曲沃地區(qū)的一道傳統(tǒng)特色糕點。是老百姓喜愛的時令小吃之一,更是夏季清涼祛暑的必備食品,因山西人尤其是咱們曲沃、侯馬河津等地的人們喜歡吃豆沙,故因此而得名。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克河南濟源后,招募當?shù)厍鄩涯耆胛?,率兵北上攻占?a href='/jincheng/' target=_blank>晉城、長治等地,繼續(xù)向晉南挺進。部隊駐扎曲沃時,一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 ?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xiāng),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

4、炒撥粉

炒撥粉又叫炒涼粉,是曲沃一種非常有名的特色小吃。撥粉是用紅薯粉制成的涼粉,在鏊子里煎制,期間要放入梔子粉(現(xiàn)在都改用槐米粉了)。煎好的撥粉,金黃透亮,撒上搗好的蒜汁,香氣撲鼻,讓人欲罷不能。

5、交里橋饸饹面

饸饹面是曲沃的傳統(tǒng)小吃,在晉南一帶,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名聞四方。饸饹面因其配方獨特,用料考究,香味四溢,而深受廣大食客的青睞。其中最有名得要屬交里橋饸饹面,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2011年被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沃交里橋饸饹面與餅子,堪稱中國式的“快餐”。葷素搭配合理,有湯有面,營養(yǎng)豐富,色香味美,筋滑利口,美名遠揚,代代相傳。

6、油茶

說到油茶,曲沃人或者說在曲沃呆過的人一定吃過,它已經成為了曲沃人民固定的早餐搭配了。油茶吃起來香而不膩,美味可口,因制作之前要用油把面炒熟,又因是一種乳狀稀汁,狀似濃茶,所以得名“油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口味也隨之變化,現(xiàn)在制作油茶工藝已不用傳統(tǒng)的油炒面,而是用原主料面粉攪拌熬制而成,但“油茶”這個名字卻被一直叫了下來。油茶的原料除面粉以外,還配以麻葉、大豆芝麻鹽及調料制成,油茶不僅味道濃郁,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有健胃、潤肺、提神生津等多種功能。

7、油酥餅

喝油茶的時候配上油酥餅,簡直就是人間的美味呀。餅子在曲沃地區(qū)一直是一種常見的主食,有普通的圓餅子和三角的油酥餅子,還有棗泥餡兒或豆沙餡兒的餅子。而且還可以餅子夾肉,餅子加雞蛋,餅子加火腿腸,餅子加豆腐串等等。

8、托托

托托的外表看著像月餅一樣,其實里邊是空心的。它分為甜咸兩種口味,用熟油和上白面做成劑子,填入紅糖、芝麻等拌成的餡料,隨在雕花的月餅模子里拓,磕出。然后,在抹過油的熱鏊中烙,烙好后放入鏊下爐壁內烤制,最終做成空心的月餅。

9、豆腐串

曲沃豆腐串,在它百年歷程坎坷沉浮中,終因酥嫩可口,筋道美味,價格便宜深受大眾歡迎,成為了一方名吃。豆腐串的制作過程相當繁瑣,先把豆腐干雙面切后串入竹棒。拉成網格狀,在太陽下曬干,曬干后裝起來,用油布裹住,待一二天后,捂住的豆腐串稍有潮氣。架油鍋開始炸,這樣炸出的串會虛很多。炸好瀝油后,再進行捂潮,以便裝入箱筐。

10、炒面豆

炒面豆,用面粉,鹽,雞蛋,五香粉等活成面團,切小丁后炒熟,口感硬脆。炒了面豆之后,屋子里就會充滿濃濃的面香,而且炒好之后,一個個表面金光,而且又香又硬,吃了之后還想再吃,讓人愛不釋手。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理歷史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風俗人情,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風格。曲沃的美食還有很多很多,歡迎大家來補充!

Hash:6144da2095913fb9b1a4a65c9f5d262a663ba903

聲明:此文由 中國傳統(tǒng)美食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