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翟姓

翟姓是一個漢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請注意翟姓有2個讀音,“DI”和“ZHAI”,本音讀“DI”,后為躲避戰(zhàn)禍而改音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懼怕戰(zhàn)亂堅持祖姓“DI”音,本人就念“DI”音,江西奉新人。

翟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翟者,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翟者,是翟人、重翟、厭翟、秉翟、翟閽的統(tǒng)稱是西周時期設(shè)置的一種踐官,隸屬于春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春官·巾車》中有記載:“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總,厭翟勒面繢總。重翟,厭翟,謂蔽也。注:翟謂敎羽舞者也?!?/p>

翟人負責(zé)教授宮廷舞蹈,重翟負責(zé)在君王、王后出行時職掌駕御儀仗中的翟車,厭翟負責(zé)為車輦繪畫裝飾,秉翟負責(zé)為王后遮蓋,翟閽則是在祭祀大典中負責(zé)烹煮犧牲。而踐官,就是虛官,有俸祿,無職權(quán),不能世襲。

翟,實際上就是一種山雉(野山雞),雄雉有兩支美麗的長尾羽,那種山雉就稱作“翟”,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翟,羽也。謂雉之羽也。”

周王室以及各諸侯國的王族貴胄常用翟羽來裝飾衣裳、車輦,稱翟衣、翟車。而西北地區(qū)的狄族人的一支喜愛用其作為頭飾,作為勇士的標(biāo)志,尤其是當(dāng)?shù)冶浩饹_鋒時,如同大群山雉迎面撲來,因此稱其為“狄翟”。

在翟人、重翟、厭翟、秉翟、翟閽等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翟人氏、重翟氏、厭翟氏、秉翟氏、翟閽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翟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于祁姓,出自黃帝軒轅氏的后代狄翟,屬于以國名為氏。

在史籍《知足集齋集》中記載:“翟,其一言狄,唐虞時封黃帝后有翟氏,春秋時世居北地,后徒西河。其二音宅,出自汝南別為二氏?!痹谑芳对托兆搿?、《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上古時候,北方有翟族,以山雉為圖騰,史書中亦稱翟國。

狄翟國,是遠古時期黃帝的祁姓后裔所建立的。祁姓族人的一支在中國的西北地區(qū)以游牧業(yè)為生,在商末周初逐漸繁衍壯大,被稱作北狄。

到了春秋時期,中原北部地區(qū)的游牧民族赤狄族人活動于晉、衛(wèi)、齊、魯、宋等中原諸夏各國之間的交界地區(qū),由于其中一個主要群體的首領(lǐng)為隗氏,因此史稱隗氏族人,史稱赤狄。

春秋時期,人們稱赤狄為翟、狄、翟族、赤狄、赤翟、狄翟、翟國等,皆指赤狄部族群體,有六個較大的部落群體,分別稱作潞氏部、甲氏部,皋落氏部、留吁氏部、鐸辰氏部、廧咎如氏部,史稱赤狄六部,或赤翟六部、狄翟六部。

從西周時期中期開始,狄翟民族各部落于中原諸夏之間不斷發(fā)生激烈沖突,以至于從西周末期開始,狄族的一支犬戎叛周,兵臨咸陽城下,并殺周幽王姬宮涅于酈山,之后在涇北地區(qū)建立了強大的義渠國,并在公元前650年之前就吞并了北地諸戎。

在這長期戰(zhàn)亂中,翟國人的后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氏,稱狄氏,后因“狄”字在當(dāng)時“名惡”而改為諧音字翟氏,后遷居分散全國各地,這在典籍《國語·注》中有記載:“新安翟氏,春秋時赤翟之后,以種名為狄氏,后改為翟氏?!?/p>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氏族人逐漸形成了兩種姓氏讀音,居于長江以北者大多讀作dí(ㄉㄧˊ),而居于長江以南者大多讀zhái(ㄓㄞˊ)。到了唐末五代時期以后,翟氏族人對本姓的讀音大多趨向zhái音。

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次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時期,周成王姬誦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許昌禹州),子爵,稱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陽,因此又稱陽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鄭國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翟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期國大夫翟僂新,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翟僂新,姜姓,名翟,字僂新,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將軍。

春秋時期,宋國在宋元公子佐執(zhí)政時期,發(fā)生了華氏家族叛亂事件。

由于宋元公猜忌世為大夫的華氏家族,準(zhǔn)備向華氏家族下手,因此在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宋元公十年,公元前522年),由華向、華定、華亥與向?qū)幰黄鸩邉?,于農(nóng)歷3月,由華氏家族中的華亥、向?qū)?、華定率華氏家軍自陳國攻進入宋國,占據(jù)了南里(南鄙,宋國南部邊境地區(qū)),公開反叛宋國。宋元公惶恐之下,與華氏家族的宗主、宋國大司馬華費遂妥協(xié),雙方互派人質(zhì)盟誓講和。史書記載:“取大子樂與母弟辰、公子地為質(zhì);公亦取華亥之子無戚、向?qū)幹恿_、華定之子啟,與華氏盟,以為質(zhì)”。農(nóng)歷10月,宋元公在取得華氏宗主大司馬華費遂的同意后,誅殺了人質(zhì)無戚、羅、啟。當(dāng)月,華登請來吳國軍隊挽救華氏一族。宋元公則請齊國出兵平叛。齊國派大將烏枝鳴率齊軍支援宋元公。宋元公拜樂大心為大將,率宋軍與齊軍一起包圍了南里。齊、宋兩軍采取廚人濮的計策,一舉擊敗吳軍于鴻口,還捕獲了吳軍兩名主將公子苦雂、偃州員。華定、華亥、向?qū)幨聰〕霰缄悋?,華登則逃奔吳國。不久華氏家族發(fā)生內(nèi)訌,華費遂的兒子華貙殺了弟弟華多僚,劫持其父,召回華亥、向?qū)帲俅伟l(fā)動叛亂,且聲勢很大,并一度擊潰了齊、宋聯(lián)軍。宋元公欲棄軍而逃,被廚人濮勸止。后齊軍大將烏枝鳴重整軍備,擊敗華氏軍于新里(今河南開封)。

到了周景王二十四年(宋元公十一年,公元前521年)農(nóng)歷11月,晉、曹兩國相繼出支援宋元公,聯(lián)軍連敗華氏,將殘余圍困于南里,華登赴楚國求援。

周悼王姬猛元年(宋元公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農(nóng)歷2月,楚平王羋居(熊棄疾)遣使臣向宋元公施加壓力,逼迫其赦免華氏一族。宋元公攝于楚國聲威,只好放華氏全族流亡至楚國,宋國內(nèi)亂至此平息。之后,齊軍大將烏枝鳴率大部軍隊回國向齊景公姜杵臼交帳,齊景公派大夫翟僂新率部分齊軍駐扎于新里,以護衛(wèi)宋國。

宋元公在位十五年,在周敬王姬丐三年(公元前517年)逝世,翟僂新遂將新里地區(qū)交還給繼位的宋景公子頭曼,率軍返回齊國。

在翟僂新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翟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在史籍《姓氏急就篇·注》中有記載:“翟氏,本齊翟僂新之后也?!?/p>

后來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著名大夫翟璜、魏惠王執(zhí)政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翟翦,以及漢朝時期以名言“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著名的廷尉翟公、漢成帝劉驁執(zhí)政時期的丞相翟方進等等,都是翟僂新的后裔。

第五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張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知足集齋集》記載,安徽涇縣之翟氏,原為張氏。

第六個淵源:源于白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白族翟氏,源出古代云南地區(qū)白族中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白族語音讀稱作“蠡”,有人以諧音記為“翟”,稱翟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宰桑氏,源出古老的白翟系,即古匈奴民族的一個分支高車族(丁零族)的演化相承一脈,后多冠漢姓為翟氏。

第八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翟佳氏,滿語為Jaigiya Hala,遠祖為狄翟,后融入華夏族,到了東漢王朝的中、后期,其族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一帶(今遼寧遼陽),人數(shù)不多,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在清朝中葉即冠漢姓為翟氏。

第九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瑤族、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翟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軒轅、翟僂新。

遷徙分布

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11%左右。

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載,翟氏在春秋時世居北地(今陜西耀縣、富平一帶),后滅于晉,秦時子孫分散到今山西境內(nèi)和江南各地。

根據(jù)史料所載,春秋時齊國有翟樓新,戰(zhàn)國時魏國有翟橫,應(yīng)當(dāng)說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東、山西一帶。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翟氏甚多,如翟方進、翟宣、翟義父子三人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為下圭阝人(今陜西渭南),翟牧為沛人(今江蘇沛縣),京兆尹翟蔭為南陽人(今河南南陽),東漢時翟西甫為廣漢雒人(今四川廣漢)……說明在兩漢之際,翟氏人已西入陜西,南入四川、江蘇。

魏、晉、南北朝時期,定居于汝南、南陽之翟氏頗為興盛,后經(jīng)繁衍發(fā)展,最后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陽郡望。此際,繁衍于廬江尋陽(今湖北黃梅)的翟湯家族頗為引人注目,其子翟莊、孫翟矯、曾孫翟法賜、玄孫翟光俱有名于當(dāng)時,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際,翟氏依舊興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帶的翟氏尤為興盛。

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翟氏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通過他們的籍貫來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東依舊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帶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蘇等地的翟氏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時的學(xué)者惠州歸善人(今廣東惠陽)翟逢亨,表明此際已有翟氏定居我國南端的廣東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統(tǒng)治,長江兩岸兵火四起,相對穩(wěn)定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較為平穩(wěn),而皖、贛、蘇、浙一帶的翟氏人為避兵火,輾轉(zhuǎn)于南方諸省,使兩湖、兩廣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間,冀、魯、豫三地之翟氏有闖關(guān)東遷居?xùn)|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臺,揚帆南洋等異國他鄉(xiāng)。

如今,翟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為多,這兩省翟氏約占全國翟氏人口的45%以上。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cè)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qū),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南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傳詩堂:源自漢朝時翟輔,四世皆傳授《詩經(jīng)》,征拜教郎,遷侍中,策試第一,官拜尚書。安帝寵信外戚,翟輔極力上諫。寵臣雖然厭惡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寵畏堂”。

寵畏堂:同傳詩堂。

忠孝堂:源自明萬歷年間,江南鎮(zhèn)撫大將軍翟國儒赴云南邊疆平叛為國捐軀,祠堂被御賜“忠孝堂”。

此外,還有博古堂、南陽堂、語古堂、慶遠堂、世佐堂、篤誠堂、承緒堂,等。

歷史名人

翟 橫:(生卒年待考),著名戰(zhàn)國時期魏國大臣。翟橫出身于權(quán)貴之家,曾為魏國相,曾舉薦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于魏文侯,皆受重用,并有功績。魏襄王時,欲聯(lián)合齊秦抗楚,而與樓鼻發(fā)生矛盾。曾欲殺張儀,因張儀施計而未遂。

翟方進:(生卒年待考),字子威;汝南上蔡人。著名西漢大臣。

翟 義:(生卒年待考),翟方進幼子;汝南上蔡人。著名西漢末期大臣。

翟 公:(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著名東漢大臣。漢文帝時任宮廷尉,整日賓客盈門;罷官后,則門庭冷清,幾可羅雀;后再任廷尉,又有不少賓客要到他家里去。于是,他用大字署其門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敝烧Z“門可羅雀”即源出于此。

翟 酺:(生卒年待考),字子超;廣漢雒人。著名東漢官吏、學(xué)者。四世傳《詩》。酺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歷算。以報舅仇,當(dāng)徙日南,亡于長安,為卜相工,后牧羊涼州。遇赦還。仕郡,征拜議郎,遷侍中。

翟 湯:(生卒年待考),尋陽人(今湖北黃梅)。著名晉朝文士。篤行純素,仁讓廉潔。耕而后食,拒受饋贈。晉永嘉末期寇害相繼,但聞翟湯德名,皆不敢犯,鄉(xiāng)人賴之。

翟 讓:(公元?~617年),東郡韋城人(今河南長垣,一說河南滑縣)。著名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瓦崗軍首領(lǐng)。

翟汝文:(公元1076~1141年),字公巽;潤州丹陽人(今江蘇丹陽)。著名宋朝官吏、書畫家。登進士第,初為禮局編修官,宋徽宗嘉之,除秘書郎。后責(zé)監(jiān)宿州稅,旋召除著作郎,遷起居郎。高宗時任翰林院學(xué)士兼侍讀,升參知政事,因與秦檜不合,在職僅二個月。風(fēng)度翹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善畫道釋人物及山水。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攜子定居臨海,初寓巾子山景德寺(今茅庵),曾為建觀音殿。

翟院深:(生卒年待考),北海營丘人(今山東淄博)。著名宋朝畫家。畫工出身,學(xué)李成,工畫山水,摹效作畫,幾可亂真。

翟王宣:(生卒年待考),河南洛陽人。著名明朝大臣。明天順年間進士,任山西巡撫兼督雁門諸關(guān)時,使流亡者陸續(xù)回歸,未走者生計有著,得百姓稱道。官至南京刑部尚書。

翟 鑾:(公元1477~1547年),字仲鳴,原籍山東諸城,因其曾祖父為錦衣衛(wèi)校尉,全家遷居北京;山東諸城人。著名明朝大臣。翟鑾于明成化十三年生于京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中進士。

翟 灝:(生卒年待考),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學(xué)者。清乾隆年間進士,官金華衢州府學(xué)教授。工詩,亦長于考證。有《湖山便覽》、《四書考異》、《艮山雜志》等。

翟鳳翥:(生卒年待考),山西聞喜人。著名清初大臣。清順治年間進士,以明習(xí)法律見稱,累官至福建布政使。任職期間,治獄以寬厚為主,修葺學(xué)宮書院,戲課農(nóng)桑。

翟云升:(公元1776~1860年),字舜堂,號文泉;掖城東南隅村人(今山東東萊)。著名清朝語言學(xué)家、書法家。留世著作有《說文形聲后案》四卷,《說文辨異》八卷,《肄許外篇》兩卷,《隸篇》、《隸篇續(xù)》、《隸篇再續(xù)》各十五卷,《古韻證》二十二卷,《韻字鑒》四卷,《覆校穆天子傳》六卷,《古今人表校正》一卷,《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古文雜著》若干卷。目前僅存《隸篇》數(shù)卷刻板,已由其后人獻給國家,1987年廣陵古籍書店以《隸書大字典》名印行。他書寫的東海神廟碑,筆意傳神,筆力蒼健,拓本流傳甚廣,已成為人們學(xué)習(xí)隸書的典范。

翟大坤:(公元?~1804年待考),字子厚(子垕),號云屏、云屏散人,后因耳疾失聰,又自號無聞子;浙江嘉興人,寄寓江蘇蘇州。著名清朝畫家。

翟毅東:(1917~1974),原名翟明仁;山東德平人(今山東臨邑)。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翟榮基:(1903~1974),廣東東莞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廣州警備司令。1946年退役,1974年病逝。

翟品三:山西襄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民國政府閻錫山長官部參議,上黨戰(zhàn)役襄垣前敵總指揮。1936年山西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畢業(yè)。曾任第二戰(zhàn)區(qū)閻錫山長官部少將參議,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翟品三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參事、省文史館館員、省政協(xié)委員。

翟紫封: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追贈),整編第三十八旅旅長。

翟志剛:中國神舟七號宇航員。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

翟永明(1955~):祖籍河南,生于四川成都?,F(xiàn)代女詩人。1980年畢業(yè)于成都電子科技大學(xué)。作品曾被翻譯成為英,德,日,荷蘭等國文字?,F(xiàn)居成都寫作兼經(jīng)營“白夜”酒吧。

翟鴻燊:我國當(dāng)代傳統(tǒng)文化的倡導(dǎo)者和傳播者。國學(xué)實踐應(yīng)用專家,經(jīng)濟與文化學(xué)者,清華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北京科技大學(xué)美國國家大學(xué)客座教授。

翟鴻祥(1946年6月~):北京市人,1968年7月參加工作,197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學(xué)學(xué)歷,高級審計師、高級政工師。曾任北京有機化工廠財務(wù)科副科長、副廠長、黨委書記,北京市審計局副局長、局長、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兼北京市地方稅務(wù)局局長、黨組書記。

翟萬臣(1949年9月~):男,漢族,初中學(xué)歷,總政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語言朗讀協(xié)會會員,曾任總政話劇團副團長。主演和參演話劇20多部,主要有《藍天飄來一朵白云》、《冰山情》、《沖擊強氣流》、《洗禮》;曾獲“金獅獎”、“梅花獎”、“文華獎”。參加多部影視劇的拍攝,獲“金星獎”優(yōu)秀演員獎。翟萬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翟俊杰(1941年9月~):河南開封人,八一電影制片廠文學(xué)部主任。中國著名影視劇導(dǎo)演、演員。

翟兆麟:第19期無線電視藝員訓(xùn)練班(2005年)畢業(yè)的藝人,現(xiàn)為香港無線電視演員。

翟健民:香港著名藝術(shù)品經(jīng)紀人,瓷器鑒定專家。

Hash:91b58e592b4886804f3d916b895913b0ded03e6b

聲明:此文由 吉林家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