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之濱這些古村落民居,見證著鶴壁舊時光

分布在鶴壁大地上的一些古民居、古建筑,猶如一顆顆明珠,美麗而神奇。 它們融合豐厚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建筑風格,承載著人類悠長的歷史記憶,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

肥泉村:會講故事的古村

山城鹿樓肥泉村,有“鶴壁第一古村,豫北聚落標本”的美譽。在這里,“九山不露頭”、“泉眼常年水倒流”、張家大院歷經(jīng)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這里的一山一石一房,都隱藏著許多經(jīng)典的故事。

肥泉村三面環(huán)山,西傍雞冠山,南望鳳凰嶺,是天然的動物養(yǎng)殖場所。建村前,此處是野生動物的樂土,豹、豺狼、狐貍、獾子、鹿……經(jīng)常棲息于此。殷紂王看中此地,經(jīng)常來此飼鹿猗獵。

所謂“九山不露頭”,即站在鳳凰嶺往北舉目遠眺,可看到環(huán)村而綿延的太行山山頂隆起了9個土包,坡緩而無峰。古時,九山頭代表富貴、權勢,意味著此處的村莊多出大戶人家;而山不露頭意味著村莊的大戶們寬厚仁慈,不孤立窮人。因此,村中建立了著名的張家大院,出了著名的張大善人。

肥泉村東北的樹林間“藏”著一個天然池,是傳說中的“皇帝泉”。古時,此泉水噴涌出的泉水自村東北環(huán)繞村莊向西流去,故有“倒流水”之稱。古泉水繞村西流,沖出近7米寬的河道,河上有“登云橋”。據(jù)傳是如來駕云在此除妖,然后在河邊的大青石上而回,故而得名。

總之,這里是訪古、探幽、歸真的理想場所。

張家大院:墻古巷深的明代大院

山城鹿樓肥泉村,是張姓聚集的古村落。村前,曾經(jīng)有座噴涌不息的泉眼,因而得名,據(jù)說是殷紂王飼鹿狩獵之處。坐落于其中的張家大院,是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的民居,雖然歷經(jīng)百年滄桑,依然保留原汁原味的明代建筑格局。

張家大院北倚黃牛坡作為屏障,南有鳳凰嶺與之相望。過去的百年間,四周有高墻環(huán)繞,東、西各有寨門相守,與大院渾然一體。坐北朝南,東西四縱排列,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院落之間由兩個“三門相照”和一個“五門相照”遙相呼應。高墻古樸,窄巷深幽,長滿青苔的青石道曲折回環(huán),置身其中,仿佛走進了歷史的長廊,品味著歲月的幽遠和滄桑。

大院整個院落建筑均為磚木結構,以山石做墻基,青磚立墻,青石鋪地。

高樓有垛口,院與院有夾角門道,地下有地道,臨街有炮樓。院套院,院通院。猶如迷宮

主院為“五門相照”,是張氏起家之處。院子南邊還建有炮樓、槍械庫等建筑,兩層高的房屋有多個窗戶和防御工事,以便于站崗放哨,或用于存放槍械。

肥泉張氏后人以皮貨、食鹽發(fā)家,來此時,已擁有良田數(shù)百頃,是湯陰縣以西最大的地主。雖然是大富之家,卻有“張大善人”的美譽。曾于1942、1943年大旱時救活大批饑民。

如今的張家大院,既有回廊建筑特色,又有高低交錯、虛實對比的藝術特點,堪稱一絕,是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實例。

涼水泉村:石頭村

從古靈山往西,蜿蜒的鄉(xiāng)村公路如蛇行谷底,向上延伸,盡頭便是涼水泉村。在村頭的空地上,一棵百年椿樹高入云霄,仿佛歷盡滄桑的老者,靜候來訪者。

涼水泉村,建在山谷底部,房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掩映于青山綠樹間,透著渾然天成的質樸與低調,至今未曾沾染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

涼水泉原本叫‘兩水泉’,因村東、西兩頭的兩股泉水而得名。

關于涼水泉村最早的記載見于《淇縣輿地圖說》:“兩水泉,城西北28里,戶口并兩流水,北依山,南臨溝。”

村里的70多座石頭房,多建于清末和民國時期,其中兩處是相鄰的完整清代四合院建筑,據(jù)說是村里大地主王星和王秀兄弟倆的宅院。

整個四合院都是兩層建筑,采用一脊兩坡的建筑形式。墻體由石塊砌成,平整而結實。正房的壓門石上,刻有“行仁義事”四個大字,書于清宣統(tǒng)元年。

青石灰瓦,上百年的石頭房依舊堅固而結實,它們出自深山,鮮有外人所見。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和洗禮,它們見證了諸多世事變遷……

白寺村:五脊六獸,訴說明清繁華

白寺村,位于浚縣白寺山東路,是一處古樸的村落。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秦始皇東巡,于白寺山祭祀西岳,曾改名白祀山,因為得名。白寺村中至今保留有大片清代民居風格的建筑,千姿百態(tài)。

村中,道路蜿蜒曲折,古樸幽靜,青磚碧瓦成群連片,護村河穿越東南而過。歷史上的白寺村人,多是以種田為生,后有人在山上打石頭為生。從明末開始,在山上打石的人開始在村里修建石質建筑,村子也開始興盛起來。當時修建的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有的還可以從門頭的題字上看到修建年月及房梁上的題字。

隨意進入一處古民居中,可以看到雜草叢生的院落中屹立的精雕細刻的門楣,鏤空的花窗,吱吱呀呀的樓梯,伸手觸及斑駁的墻體。大屋的墻體、房屋的局部裝飾都是采用本地青石雕刻而成的,花形精美,獸形栩栩如生。建筑所用木料,全部采用古代防腐防蟲技術處理,如今仍保存完好。

幾處木雕門樓也頗為精致。其中最有名的是古民居就是“武舉府”。武舉府為三進院,硬山式建筑,屋頂上有“五脊六獸”。我國的古建筑通常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即“五脊”,五脊之上通常安放六種人造神獸,所以合稱“五脊六獸”。在清朝能夠建得起“五脊六獸”的人家,都是達官顯貴,所以,官員在此經(jīng)過都要下馬落轎以示尊敬。

村口的崖壁上有北窟大壺天和南窟龍王洞。村前還有坐北朝南的隆興寺,寺內遺存有大量的石雕石刻。像白寺村這樣成群的、以石砌為主的清朝建筑群,在中原很少見。白寺村的布局都清晰,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保護價值,如今白寺村已經(jīng)被評為省級傳統(tǒng)村落。置身其中,有種跨越時空的滄桑感透過指尖在心頭蔓延開來。古民居外面成排的拴馬石,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繁華。

郭安元舊宅:“九門相照”百年滄桑

郭安元舊宅,是一座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深宅大院,位于淇濱區(qū)上峪鄉(xiāng)竹園村。是村民郭安元所建。這座宅院的最大特色就是,五座院落除了第五座庭院堂屋只有前門外,其余都是前后兩個門,且五座院落都在一條直線上,故有“九門相照”的奇觀。

舊宅全部由條石砌成,依山而建,從前往后依次拔高。墻上斑駁的石縫和墻下的青苔仿佛在向世人訴說它所經(jīng)歷的百年滄桑。如今的舊宅,大宅內的門窗雖已斑駁,卻較為完好,有的依然可以使用。郭安元的后人還分別居住在各個院落里,門窗都還是當年建成時安裝的。所有東、西廂房的門窗都是由硬度高、耐用的椿木做成,所有堂屋的門窗都是由材質堅韌、耐腐蝕性強的黃楊木做成。

其中,第五座庭院的堂屋門前共有19級臺階,屋門距院子地面約3米高??梢韵胂?當年“有雄心大志”的郭安元,站在這里居高臨下,看著眼前層層重疊的房屋院落,心中該是如何的澎湃激昂。

除了日常居住外,宅院還有望哨防止土匪偷襲的作用。舊時,土匪們經(jīng)常“光顧”這座大宅院,搶錢、搶糧、綁人,村民對土匪都是談之色變。一般的四合院都建在平原,而郭安元舊宅卻建于山坡上,所用的材料也和平原上的四合院不同。平原上的四合院門窗都是木頭所做,而郭安元舊宅的部分門窗卻就地取材,用石頭做成。它是一座值得研究的古民居。

姜氏舊宅:清代中原民居的縮影

從京廣高鐵和京珠高速橋下穿過,向北一公里就到申屯村姜步云舊宅。

姜步云,讀書人,碑文上記載是儒人、邑庠生,即秀才。正屋門楣青石上刻的“居仁由義”四字即為姜步云手書,意為“內懷仁愛之心,行事遵循義理”。

當時,姜步云教育子孫讀書、寫字,同時在樓上養(yǎng)鴿子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鴿子飛起來時遮滿天,非常好看。姜步云舊宅作為一處清代晚期建筑遺存,雖部分殘破,但作為古民居,卻顯示出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諸多特點,反映出了古代建筑由繁到簡的變化特點。

姜氏故宅保留了渾厚莊重的雕刻藝術裝飾,能體現(xiàn)光緒年間中原民宅的風格,有保存的價值。

王鎮(zhèn)故居:三品官員的傳世府邸

一道不起眼的磚墻,坐落于淇濱鉅橋鎮(zhèn)某個不起眼的小胡同里。胡同的盡頭,是一座四進的大宅院,坐落百年。

這就是清朝三品官員王鎮(zhèn)的府邸。想當初,這里氣派非凡。每個院中都有過廳屋和南北廂房,二院南邊還有一座5層小樓。院內的房屋錯落有致,窗欞、屋檐上也是雕花刻字。不管是整體還是細節(jié),處處透露著主人的尊貴和富有。

王鎮(zhèn)過世后,這座大宅一直由他的后人繼承。土改時,房子充公,外姓人開始入住。橋鎮(zhèn)政府曾在這里辦公,鎮(zhèn)上的供銷社、稅務所、派出所都曾設在這里。經(jīng)過多次轉手,仍能保留原貌的房屋已不多見,很多都已被改造、修葺過。

一座曾聲名顯赫的深宅大院,唯有三院尚保存完整。三院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四合院。如今,在南廂房已經(jīng)呈深棕色的窗欞上還能清楚地看到上面做工精致的雕花,門前走廊上面的檁條上,還刻有別致的花形。在三院門廳的大門上方,刻有“輞川遺跡”四字的條石非常醒目。左側刻“欽加三品銜王鎮(zhèn)男郎中斌成孫汝澤渭溯棠仝監(jiān)修”,右側刻“光緒三年歲次丁丑仲春”。這塊條石,見證了這座大院的起起落落。

如今,這座大院雖然早已沒有了以往的光鮮,它卻保留了百年老宅的滄桑厚重,積累著歲月賦予的斑斑痕跡。

李家大院:三面環(huán)水“尚書府”,四水歸堂“小故宮”

占地50畝的建筑群蔚為壯觀。并排5個“九門相照”依次排開。歷經(jīng)400年分股依舊器宇不凡。這就是山城鹿樓大胡村的李家大院,堪與山西喬家大院、鞏義康百萬莊園比肩。

一彎清澈的河水從大胡村蜿蜒穿過,河水北岸樹影婆娑中,散發(fā)著古樸韻味的高墻灰瓦、飛檐獸脊逐漸清晰起來。推開一扇厚重的大門,走進李家大院,眼前浮現(xiàn)的,是曾經(jīng)的車水馬龍、觥籌交錯、歡聲笑語,如海市蜃樓浮現(xiàn)。

李家大院是明朝嘉靖年間工部尚書李燧的舊宅。此宅三面環(huán)水,風水極好,因此被稱為尚書府?!芭畠簶恰笔巧袝闹饕ㄖ?共三層,正門刻有“平為?!比帧4藰潜绕渌麡欠烤?。相傳是李燧孫女李枝用私房錢所建。在此,可以想象當年的尚書府鞭炮齊鳴,九道大門次第推開,身著鸞鳳嫁衣的李枝,嬌羞地坐在床頭,靜靜地等待著素未謀面的夫婿。

主樓的天井院有“四水歸堂,財不外露”之說。人在其中,仰望天空,只見高墻如井壁,只窺見方正的一片天,讓人不禁感到一種與世隔絕的靜寂。月亮門位于天井院前,保存完好。門上方的磚上雕有“宜風、宜雨、宜雪、宜晴”的字樣,取“四季皆宜”之意。門檐上裝飾有圓形獸頭,被稱作“滴水勾眼貓兒頭”。

此外,李家大院在當?shù)剡€有“小故宮”之稱。整個大院,古色古香,布局嚴謹,整齊端莊;穿行其中,房屋的四梁八柱、花墻磚雕、屋檐陶獸等都透射出大院的古樸神秘和出眾的人文魅力。

如今,李家大院已入選河南省文化保護名錄。它是一座獨特的古代建筑藝術寶庫。

吳家大院:庭院深深,草綠階前

吳家大院位于鶴山龍宮村。這是一個掩映中青山綠水間的古村落。吳守業(yè)的舊宅,就在此村中。

吳家大院是屋宇式的坡頂建筑。門楣石上至今還刻有“詩禮傳家”的字樣。進門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影壁,壁中心雕有“鴻禧”字樣,邊緣雕刻著石榴、連環(huán)、花卉等紋飾。

繞過影壁,是典型的北方多進四合院式建筑,有北房、倒座房(南房)和東西廂房,現(xiàn)存主要建筑11棟,屋宇39間,皆為磚混結構,木架梁,宅院總面積近千平方米。雖然年代久遠,但看起來并不顯得破落。

在吳家大院的南面,還曾有一座私家花園,但如今已難覓蹤影。房由過廳及左右耳房組成,過廳設廊由左右對稱的木質檐柱之稱,雖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卻依舊堅挺而牢固地豎立在那里,見證著這座百年宅院的繁榮與滄桑。

吳家大院的房屋地面都是由一塊完整的大石塊鋪成,是工匠從村口的南崖上開鑿下來的,然后根據(jù)房間面積直接開鑿出大小合適的石塊。

吳家書香之家,在第三進院的過廳正門門楣兩側至今還可以看到唐代兩位詩人的詩作,“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如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薄霸娂仪寰霸谛麓?柳綠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庇纱丝梢韵胂?吳家大院當時的興盛與繁華仿佛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

如今,重門深院,草綠階前,卻已物是人非。古老宅院發(fā)生的故事僅殘存于村頭老者的片言只語之中,幾近無跡可尋,更顯撲朔迷離。

這些古民居、古建筑

猶如一顆顆明珠,美麗而神奇

它們融合豐厚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

獨特的建筑風格

承載著人類悠長的歷史記憶

是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chǎn)

帶著家人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Hash:e1f9a534f2701ed468b05ceb99408f73cf61bddf

聲明:此文由 河南省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