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黃梅有一種土得掉渣的土特產(chǎn),那就是用紅苕為主原料做成的食品,我們都叫它苕果兒。過去每到臘月,在農(nóng)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挑好日子做苕果兒。
紅苕就是紅薯,是我們這里的通俗叫法。因黃梅上鄉(xiāng)獨山一帶土質(zhì)好,種出來的紅苕?zhèn)€大,味甜,當?shù)厝司桶鸭t苕加工成苕粉,然后作為多種食品的主原料。如可以做魚面,苕粉皮兒,苕果兒等。
黃梅做的苕果兒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細沙烘炒的,還有一種是油炸的,做法不一樣,味道也自然不同。
細沙烘炒的苕果兒,是把紅苕用刀切成長條狀曬干后與干凈的細沙,一同放置于鐵鍋中烘炒,待其變脆后,即可在篩網(wǎng)中過濾沙子。
而油炸的苕果兒,更是香甜。是把苕去皮,蒸煮熟成糊,加入芝麻,白糖,均勻鋪開晾曬,曬干后用切成大小片狀。油炸時,我們這里都用菜籽油小火油炸。
小時候,家里是沒有零食的,街上也沒有買的,我們也沒有零用錢。所以能有點吃的,也就是那些在臘月炒制的“臘貨”了。糖粑、花生、苕果兒都是平時沒有,過年才有的讓我們看了流口水的美食。
記得每年臘月,母親都要選一個晴好的天氣做苕果兒。早上天蒙蒙亮,母親就先把灶火生旺,再把洗干凈好了的苕都放在蒸籠里蒸,蒸熟后去皮,這時候加點黑芝麻和白糖,攤成餅狀。最后就切成長條或者菱形,有的要放在外面曬,有的就放在油鍋里油炸,我們這些小孩子在旁邊要么幫生火,要么幫忙切苕果兒。
剛出鍋的苕果兒,個個金黃,含在嘴里,還沒有吞進去,那香甜的味道就直入喉嚨到心到肺。在過去油是憑票供應的,相當緊張,家里平時炒菜都不會多放一滴油的,而到了臘月油炸苕果時,母親都特別大方,放了一大壺油,這也是我們沾油葷最多的時候。吃著香甜可口的苕果兒,我們小腦袋瓜里就甚至認為,這個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就莫過于黃梅的苕果兒。
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生活質(zhì)量也越來越高,各類美味的食品也越來越多,只是再怎么吃也吃不出童年時苕果兒的那份真和香。
信息來源:黃梅縣人民政府網(wǎng) 曹錦軍圍爐 作者: 曹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