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也就是說中秋節(jié)吃了月餅才算是過節(jié)。
在黃梅孔壟一帶,月餅又叫麻鼓,類似于成都的麻餅,不過這餅有餡。因外觀為圓形,兩個拳頭般大小,外皮是白芝麻或者黑芝麻拌著面粉烤制而成,一般為棕色,皮較薄.內餡主要材料為冰糖,豬油.餡芯內含果料較多,切開后可看到瓜仁.桂花及各種果料.口味純正,油而不膩.
麻鼓通常用白紙包,白紙上都是浸濕的食油,上面掖一小片四四方方的紅紙,再將牛皮紙繩打個“十”字一系。過節(jié)前,大人們領著我們這些孩子去送節(jié),麻鼓是必不可少的禮品。
吃麻鼓時,一般是用刀橫切三刀,豎切三刀成若干小方塊.若佐以清茶,一則可解油膩、助消化,二則可細嚼慢咽,增味助興,記憶中的麻鼓好象才3元錢一個。因為好吃又價格不貴,就成為了黃梅人饋贈朋友或者自己享用的最佳食品。
麻鼓一名的來歷有點有趣,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黃梅縣孔壟鎮(zhèn)時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人困馬乏,他在鎮(zhèn)子里的筷子街找家茶館喝茶歇腳,當天正好是一名叫麻姑的藝人在自家門口的茶館唱黃梅戲小調,乾隆皇帝邊聽小調,邊吃有地方特色的點心,其中就有這個芝麻月餅,他吃了一口,口感綿軟爽口,贊不絕口。就問店小二這是什么餅,不料店小二有點耳背,以為是問臺上的藝人藝名,就隨口說是“麻姑”。乾隆皇帝一看這個芝麻月餅鼓鼓囊囊的,不但外面都是芝麻,而且里面也有陷,他若有若思地說“麻鼓?真形象!味道確實有眾不同!”臨走時,還買了10來個帶上路吃。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可盡享天倫之樂。
信息來源:黃梅縣人民政府網 曹錦軍圍爐 作者: 曹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