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鹽菜是平樂土特產之一。歷來是紅白喜事中,以及民間日常生活烹飪的上好配料。上等鹽菜的顏色鮮黃透明,主梗、葉梗都有光澤,聞起來香氣撲鼻,吃起來香脆爽口,還夾有適口的甘甜微酸味道。若是在炒魷魚、炒豬肚、炒大腸、煮滑魚中配上鹽菜,更是余味無窮。如作甜酸魚、炒排骨的底菜,也是待客不失體面的佳菜。
平樂的水鹽菜不僅自食自用,很早就遠銷桂林、梧州,還出口海外,而且相傳在清代還成為了上奉朝廷的重要貢品之一。制作水鹽菜的的青菜主要是從廣東潮州移植來的芥菜,在選料時,以菜心呈拳狀的最好,長得“過瘋”的潮州芥菜,因其綠葉太多,形狀松散,就不宜做鹽菜了。水鹽菜的腌制方法有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只有處置恰當,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首先是曬菜。晴天將成熟的芥菜平地割下,放在陽光下曬到整蔸菜葉用手抓攏,菜梗不斷,這樣就可以收起來了。其次是踩菜。水鹽菜制得好壞,與踩菜有密切關系。先把曬好的芥菜分層放進大木桶中,一層菜放好用腳踩平,在上面撒上一層生鹽,每百斤芥菜要放3至4斤鹽。每放一層踩一層,一直踩到擠出菜水淹過菜面為止。最后在菜上面放上一層稻草,再用石塊壓實。如果是中秋節(jié)前踩制鹽菜,因天氣溫度高,以用陶瓷缸為好;中秋節(jié)后,天氣轉涼,則以大木桶為好。再次就是要掌握時間和溫度,開桶取菜。經過踩緊壓實的芥菜,在超過22℃的天氣里,只需腌制七天即可成熟;低于22℃的天氣,一般要腌制15天到20天才可成熟;低于l0℃的冷天,就要25天,甚至兩個月才能起蓋發(fā)賣。
當壓實的芥菜經過一定時間后,水面上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時,即可移去石塊,起出食用或上市出售。水鹽菜成熟后,不能保存太久,如果留在桶里過久,遇上天氣高溫,鹽菜的顏色就會逐漸變色,出現(xiàn)霉爛的現(xiàn)象。另外還要注意避免“燒缸”。腌菜在腌制中遇到高溫天氣,一定要注意觀察,如果時間過長,缸邊或桶邊只要鹽菜接觸處出現(xiàn)霉變黑斑,就是“燒缸”了,鹽菜的色香味會受到嚴重影響。有經驗的農戶會根據天氣情況掌握腌制時間,所以平樂、荔浦的腌鹽菜味道好,就是好在他們的傳統(tǒng)腌制技藝上。
平樂、荔浦的農戶愛腌鹽菜;資源、全州、灌陽的農戶則愛做泡辣椒。泡辣椒看起來鮮紅艷麗,一個個脹鼓鼓地煥著光澤,入口一咬,香、甜、脆、辣、酸五味俱全,且辣度不高,爽口開胃。吃后腹中有微火之感,渾身暖洋,如有風寒感冒,頭上冒出細汗,不用吃藥病情就好八成。桂北高寒山區(qū)的少數民族到了嚴冬,就常以泡辣椒和生姜、茶葉煮酸辣椒茶,每月喝一兩次來抵御風寒感冒。
資源屬高寒山區(qū),濕氣重,所以鄉(xiāng)村農戶均愛制作泡辣椒,家家都有幾個腌酸壇子。制作泡辣椒時,先將壇子消毒,用火烘干水氣,再放上山泉水、米酒、土糖、生鹽,把泡水釀制成香酸味。然后選擇新鮮肥厚,帶有光澤的鮮紅辣椒,用剪刀剪去把頭,不要弄破,曬半天或一天去了表面水氣,即可將它放入壇內,放多少根據壇子大小和壇水多少而定,一般將辣椒放入壇中,以壇水能蓋住辣椒為宜。壇蓋蓋好后,壇檐要放水,使蓋子密封不走氣。辣椒在壇子里泡至半個月即可取出食用。只要壇子不走氣,泡再久,辣椒吃起來都是香中帶甜,辣中帶酸,脆嫩可口,生津驅濕的上好食品和作料。如用泡辣椒炒蕨菜,可做出難得的山野珍菜;如用來煮鮮魚、豆腐火鍋,資源有句趣語:“要你捆起舌頭咽!”意思是吃這佳肴,不小心連舌頭都被饞得咽下肚子,所以要捆起舌頭吃這美食,才不會將舌頭咽下去。如今,資源的泡辣椒已走出農家,進入了工業(yè)化生產,批量泡制,投放市場,走向兩廣兩湖,成為俏銷的土特產品。
腌鹽菜,泡辣椒人們見之甚多,食之不少。可是有一種侗家山珍“昆蟲菜”,就聞之甚少,食之難得了。居住在龍勝的侗家人,自古就有捕捉蟲蠶作菜的習慣,他們稱馬蜂、螞蚱為“無骨之肉”。馬蜂(胡蜂)是山林中飛行的昆蟲,尾部有毒刺,會蜇人。這種馬蜂有一種在樹上做巢,俗稱“樓蜂”,或“油蘿蜂”;一種在地下做巢,俗稱“土地蜂”,或“鬼頭蜂”。它們做的蜂巢均用樹枝、樹葉沫粘膠而成。巢內分若干個大小圓瓣,每瓣有許多小孔,雌蜂將卵產9-孔內,再用樹脂覆蓋,到農歷七八月間,蜂蛹便長滿孔穴。這時,侗家人先踩好點,到了晚上,便點燃柴草,將蜂子燒死,或以煙火將蜂驅趕走。然后摘取蜂巢回到家里,慢慢地將蜂蛹倒出。有的一個蜂巢可取蛹達一兩斤之多。然后用油酥配以佐料,把馬蜂蛹調炒得金黃香脆,一端上餐桌香氣四溢,可謂是真正的山珍,絕妙的美味。用它來下酒,是難以品嘗到的佳肴。如果用來做湯,那適口的醇香和甜味,比海味還要清甜可口。到侗家不是奉為最尊貴的客人,永遠莫想得到品嘗的口福。
另一種“昆蟲菜”那就是螞蚱。螞蚱即黃蟲,桂北山區(qū)有一種螞蚱全身青色,頭上長兩條細長觸角,眼睛特大,背脊與頭連有三條黃線,翅羽長,內羽呈淡紅色,體大如一中指,因為這種螞蚱多在苞谷地啃吃苞谷葉,山里人俗稱它為“苞谷螞蚱”而得名。夜間它常伏在苞谷葉上,一動不動。每到苞谷揚花,苞谷棒子吐須的時節(jié),侗家人就打著火把,走進地里去捕捉這種啃食作物的害蟲。有時一兩個鐘頭就可以捕捉到一小竹簍。捉回后,把竹簍放進沸水中一泡,將螞蚱燙死。這時燙死的螞蚱竟然與海里的大蝦一樣,原來一身青色的螞蚱,變得全身微紅。然后將其頭一扯,頭帶著腸腑全部被扯了出來,肚腹除潛留著黃爽的螞蚱蛋外,一點污物都沒有。再捏去腳和翅膀,便成了一砣微紅的螞蚱肉。這時有的人拿來爆炒,配上生姜、大蒜、少許青椒、食鹽,出鍋后色彩紅綠俱備,香氣撲鼻。如果用油炸,那就先將螞蚱放在一個缽頭里,與大蒜、生姜、食鹽、五香粉等混合一起,將螞蚱腌泡半小時,讓其吸進鹽味。再將茶油鍋放上爐灶上,油沸時將螞蚱放入油鍋里,見螞蚱浮上油面,顏色稍有焦紅,即可撈出放在盤子里,冷卻后即可食用。這種油炸螞蚱的香氣,酥松、爽脆、可口程度,難以用文字和語言形容,就像侗家人講的那樣:“油炸螞蚱最好吃,天上難找地下稀?!?
這種侗家“昆蟲菜”稀有獨特,就是常到侗家做客的人,也難碰上幾次。桂北的農家特色菜甚多,還有瑤家五香菜、筍干、干山菌等都是民間傳統(tǒng)蔬菜,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適合大眾的美味。盡管各種美味佳肴充斥餐桌宴席,農家特色菜仍然以它獨特的風味被人們視為珍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