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青豆茶

自古僧人嗜茶,而俗人也是,僧俗兩界,喜好不同,卻也有相通之處。禪茶用于供佛、待客或是自飲、結(jié)緣,熏豆茶也是用來待客、自飲或是結(jié)緣。

禪茶講究個清凈心,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癡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有了清凈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wěn)……

熏豆茶卻是熱衷于軋鬧猛,左鄰右舍,七姑八姨聚在一起,家長里短,奇聞異事,大呼小叫,一驚一乍,民俗風情淳樸,鄉(xiāng)土氣息濃厚。

在南太湖七都一帶,九十月間正是收獲毛豆的季節(jié)。青毛豆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之高,其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有保持血管彈性、健腦和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并且青豆里還富含皂角苷、蛋白酶抑制劑、異黃酮、鉬、硒等抗癌成分,對前列腺癌、皮膚癌、腸癌、食道癌等癌癥都有抑制作用。

熏青豆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據(jù)載,明代蘇州的"鹽豆",就是用黃豆淘凈,再用鹽水、調(diào)料煎煮,烘至湯干,再在火上焙干。到了清代,以嫩青豆用鹽水煮后熏烘,應(yīng)為早期熏青豆的制法。在七都一帶,農(nóng)家婆姨小姑大都會制作熏青豆。在水稻將熟之時,選取鮮嫩飽滿、碧色返青、不能太老的毛豆,剝莢取肉。剝青豆時,一般三五老太圍聚一起,一邊勞作一邊絮叨,聊聊家常,說說戲話,歡聲笑語地忙乎著。剝好的豆粒要用清水沖洗,撈去浮在水面的豆衣薄膜,瀝干。然后準備煮豆的柴火,考究點要用早春桑樹上剪下稱為"桑釘"的枝條。水煮青豆時,要掌握好時間,一般在青豆半熟之時放進適量鹽和味精,然后濾干水分,倒進鐵絲網(wǎng)篩里,用桑釘木柴燒成的炭火,慢慢熏,熏的過程中會有一陣陣的清香飄出來,這時手中不能閑著,要反復(fù)翻動,一直到青豆水分烘干發(fā)出"索索"聲,這時的熏青豆已成型,顏色碧如翡翠。

熏好的青豆一如剛出生的嬰兒,雖是滿臉皺褶卻透著鮮嫩。不怕燙的話,抓上幾粒嘗鮮,清香滿齒頰,軟中帶韌,很有嚼勁,俗話來講,味道鮮來打嘴也不放。青豆熏烤后,水分揮發(fā),有了一定的防腐性,適于貯藏。舊時農(nóng)家一般都放進自制的石灰窖中,現(xiàn)在放進密封罐居多,隔年都不會變質(zhì)。閑時抓去一把當零嘴解解饞,來客人了放上"茶里果"一起沖泡,甚至當個下酒菜也不錯。

泡熏青豆茶一般用白殼花邊小瓷碗,熏青豆為主料,同時配有"茶里果",諸如芝麻、橙皮、筍干和胡蘿卜干等,茶葉只是少量,花花綠綠的一杯茶,茶色卻是清透,一點不渾濁。小飲一口,咸中有甜,鮮里帶香。

喝熏青豆茶不僅是一種民間消費習俗,還是一種具有相當影響的茶文化,傳承這一民風民俗,對于促進和諧社會也有著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