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戀”是陽江近年時興的一道菜肴,其實就是咸魚蒸鮮魚。據(jù)說有一次漁民在出海做飯時剛做到鮮魚時發(fā)現(xiàn)沒有鹽了,便想出了一個急招:把咸魚放進去與鮮魚一起蒸,結果發(fā)現(xiàn)味道很特別,這個菜就傳了下來。咸魚與鮮魚蒸出來的魚汁,浸著細細的姜絲,用以撈飯,令人回味無窮。
“生死戀”一條海魚的死生契闊。
海邊生活的人們每天都要面對魚的問題,怎么去捕魚,怎么去吃魚,還包括怎么處理在保存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那些消費不了的魚,所以咸魚可以看做一種悠久的海洋文化,一個地方捕魚吃魚的歷史足夠悠久了,那么吃咸魚的伴生文化也就會發(fā)達起來。
在內(nèi)地人把咸魚視作“短缺時代配給品”的時候,廣州人已經(jīng)知道咸魚的審美空間可以很廣闊了,“咸魚貴過雞”,說的就是在廣府食客心目中一條好咸魚的價值,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海邊的人們來得那樣自然和從容。
不必去遐想什么《人鬼情未了》和《胭脂扣》的風月,這道菜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切好片的梅香咸魚和新鮮海魚逐片間隔起來蒸,魚的前世今生兩種迥然不同的鮮味交織混淆在一起,便成了筵席上的一道大菜,在陽江當?shù)馗邫n的長江國際酒店里,“生死戀”的名頭堂而皇之地出現(xiàn)在菜單之上。
在饕客的評判標準中,咸魚彌補了鮮魚略顯單薄的味道,而鮮魚又填補了咸魚缺少的口感,這是一種系統(tǒng)內(nèi)的補充和完善。而在更多的遐想中,這是一種類似講故事的戲劇策劃,人對食物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莊臣所說的沿海居民對咸鮮味覺的執(zhí)著追求,也有一種人情世故中幻想的本能。
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生態(tài)密碼,陽江這地方還有一種號稱獨此一處的“墨魚膏”,這是一種用大墨魚的卵發(fā)酵而成的“超級咸魚”,它可以令“逐臭之夫”欣喜若狂,也能讓幽蘭雅士退避三舍,由于制作工藝的繁瑣和食材的取之不易,這種很唐突的美味即使在陽江也不是隨處可見,只有棲海的原住民還會不時小批量地制作一些來自己享用。用墨魚膏來燜煮豬的五花肉,會令你忍不住四處尋找白米飯來“與子偕老”。
死生契闊,那是文學對生活的記錄。
一條發(fā)酵過的咸魚,是餐桌上對生活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