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米果

流行于江西贛南的地方特色小吃。 其做法很簡單: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爾后磨成米槳,把槳均勻地淋在用竹篾編織成的圓形湯皮簸箕內(nèi),待槳薄薄的淌滿簸箕面時,就放在鍋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湯皮,然后用篾子劃成若干小塊,從簸箕內(nèi)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餡,包成長方形,涂上點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 江西省有一個小縣縣城里,眾多飲食店門口都有塊醒目的招牌,上面寫著“特產(chǎn)包米果”,用以招徠各方食客。 過去江西上猶的客家婦女,人人都會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么做出標準呢?就是看其做出來的包米果味道好壞,來評價這個婦女是否認能干。手藝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槳粗,蒸出的湯皮皮就厚,調(diào)料不好吃。手藝好的包米果,磨出來的米槳細嫩,蒸時要用竹片火,蒸出來湯皮如紙且透明,而且囗味適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春季以綠色青菜為主;夏秋兩季以瓜類為主;冬季以包心菜、籮卜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蔥、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餡則味道更好。 歷史故事 說起包米果的由來,這里還有個故事。據(jù)《上猶縣志》載:南宋滅亡一個多月后,元朝軍隊先后率兵攻打上猶城縣,城里人死不降元軍,元軍惱怒不已,城破后進行了報復性的屠殺,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余人,當時有個幸存的客家媳婦,劫后尋找食物,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一盆水浸著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槳。用老辦法煮飯是不可能的。怎樣煮來吃呢?當年縣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參天,干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動一動腦筋,拿一個本來是用來曬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槳,燒起旺火,蒸熟后,包上一點腌菜蘿卜之類的,嘗了一囗感覺十分好吃,這位客家媳婦還請左鄰右舍的村民來吃,都說味道很好,大家都說她心靈手巧。問她用什么東西盛米槳蒸的?當時她不直說,而用手比劃著說:“圓(元)篾(滅)!”引起眾民一陣開心的笑,也附和著說:“元滅!元滅!” 在那個朝代,說錯了話是要砍頭的。因為元朝對漢民統(tǒng)治十分厲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何況這小女子還當眾說:“圓(元)篾(滅),不給點顏色她看看還得了?”官府拿這個婦人當堂審問,巧媳婦拿出簸箕解釋“圓篾”之說,官府也無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图蚁眿D不畏強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從此江西上猶縣客家美食-----包米果卻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