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縣地坑窯院旅游攻略(陜西地坑窯洞在哪里)
導讀:陜縣地坑窯院旅游攻略(陜西地坑窯洞在哪里) 河南省陜縣八大碗在什么地方 地坑院在什么地方 全村人都住在地下,河南陜縣地坑院是怎樣的呢? 地坑院在什么地方? 陜州區(qū)景點
河南省陜縣八大碗在什么地方
四大景區(qū)為:AAA級甘山國家森林公園、熊耳山景區(qū)、溫泉休閑保健度假區(qū)、回春河景區(qū) ;主要景點為:寶輪寺塔、空相寺、安國寺、七里古槐、神湯山莊、黃河白天鵝觀賞區(qū)、甘山紅葉、蝴蝶谷等。華夏的古老文明、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國的秀麗山川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得到了巧妙的濃縮和展現(xiàn)。陜縣先后推出了以自然山水、民俗風情為主陜縣的生態(tài) 游,以禪宗問祖、“郭”姓尋根為主的文化游,以溫泉洗浴、療養(yǎng)健身為主的休閑保健度假游等旅游項目。
河南省陜縣的陜塬上,星羅棋布的村莊散落著數(shù)以萬計的奇特民居——地坑窯院。地坑窯院又稱“下沉式窯院”、“天井窯院”,當?shù)卮迕袼追Q“地坑院”。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筑形式,是豫西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民間建筑類型,居今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窯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和科學,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反映了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人們的宗教信仰、社會壯況、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它記錄著更多的社會歷史發(fā)展軌跡和信息,在窯洞類居住環(huán)境中獨具特色,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里較有特色的飲食為“八大碗”與“十大碗”,是當?shù)厝罕姴俎k紅白喜事、娶媳嫁人、招待到訪貴客或時令節(jié)慶準備的特別吃食。完全的“十大碗”包含紅燒肉(9塊)一碗、白肉(8塊)一碗、豬頭肉兩碗、黃花菜一碗、海帶一碗、豆芽一碗、粉條一碗、芹菜一碗、煎餅一碗?!鞍舜笸搿眲t是再由中選擇六個熱菜和兩個涼菜組成。另外,十大碗上菜的順序和擺放的方位也有一定的講究。
地坑院在什么地方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陜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六千多年前,陜塬先民掘穴而居,用看似柔弱的力量,與大自然的磅礴氣勢相依而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廟底溝文化。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shù)厝朔Q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jù)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
地坑窯院建造十分巧妙,頗具匠心,窯洞與大地相通,臥于大地之中,隨大地脈膊跳動,實用價值具有防震功能。藝術(shù)功能方面從上往下看,整個窯院為方形,站在院中間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縮影,體現(xiàn)出方圓之美,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反應,是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典型范例。
地坑窯院雖系農(nóng)家小院,但受歷史傳統(tǒng)文化影響,建造還是十分講究的。其間既包含有科學的成份,但也有不少的封建迷信色彩。
全村人都住在地下,河南陜縣地坑院是怎樣的呢?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有一種獨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一種存在了4000年的地下穴居方式。在這里,村子里面看不到一棟房子,村民們都住在地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當?shù)靥赜械?a href='/dili/' target=_blank>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
遠遠望去,整個村子只能看到一個又一個整齊的大坑,地面上看不到一棟房子。走進一看,其實一個大坑就是一戶人家,一個坑里面的房間多達9間。
地坑的深度在6~7米,相當于兩層樓的高度。地坑的四周會砌上護欄或者種上荊棘植物,防止人和動物跌落,同時防止雨水倒灌。下到地坑,一個房間就相當于陜北的一個窯洞,全靠人工挖掘而成。地坑院窯洞的大小由主人的經(jīng)濟條件來決定。
進出地坑院要經(jīng)過門樓和斜坡,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門樓會裝飾得很漂亮,同時,一般由青磚鋪成。
陜縣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地坑院,有它的先天條件:一是這里有我國地層最深的土塬,黃土的深度在50~200米之間。土質(zhì)結(jié)構(gòu)緊密,堅固不松散。這么深的土層,在南方地區(qū)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南方地區(qū)地下幾十米基本上是石頭,根本挖不出這樣的窯洞。
第2個條件是這里的降水量非常少,一年到頭基本上不會有大雨。這一點在南方也是不可想象的,要是在南方建這樣的建筑,遲早會被水給淹掉。因為雨水少,這里的地下水位也非常深,至少在30米以下。
為了解決喝水的問題,每個地坑院都會在院子里面打一口井,深度在30米以上。而為了解決排水的問題,地坑院的中心。會挖一個兩三米深的小坑,種一些灌木,因為降水少,所以排水問題不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jīng)濟條件的好轉(zhuǎn),越來越多的村民搬出了地坑院,住上了樓房。越來越多的地坑院被荒廢或者填平,留下來的也成為了當?shù)鬲毺氐木包c。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地坑院在什么地方?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陜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nèi)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陜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
現(xiàn)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陜縣西張村鎮(zhèn)廟上村因地坑院分布廣泛入選國家住建部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07年河南陜縣被中國民協(xié)命名為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xiāng)。
地坑院的成因
陜縣三大塬區(qū).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黃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構(gòu)成,少數(shù)地帶黃土層里夾雜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黃潮土之間的農(nóng)耕土壤,土質(zhì)結(jié)構(gòu)十分緊密,即有抗壓、抗震、抗堿作用。
因此,鑿挖窯洞,堅固耐用,陜縣人馬寨村址久的地坑院窯齡己達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此外.這里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潤”這種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地坑院
陜州區(qū)景點
陜州地坑院、虢國車馬坑博物館、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段巖村傳統(tǒng)民居、廟上村地坑窯院等。
1、陜州地坑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2、廟上村地坑窯院:廟上村地坑窯院河南陜縣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國黃土丘陵地區(qū)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
3、虢國車馬坑博物館:虢國博物館位于三門峽市區(qū)北上村嶺,是在西周虢國車馬坑遺址上建立起來的一座專題博物館。該館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屬仿古歇山式建筑。
4、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三門峽甘山森林公園位于三門峽市陜縣南部窯店林場境內(nèi),距三門峽市區(qū)30公里,距離市區(qū)28公里,車程40分鐘屬國家3A級旅游區(qū)(點)。
5、段巖村傳統(tǒng)民居:位于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觀音堂鎮(zhèn)段巖村。段巖村傳統(tǒng)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祖上原來居住在十幾里外柏樹山村一個叫段家村的地方。
Hash:2622dd83543b78f23f71528b6fab9a7d2340be95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