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色名小吃,最后一種皇上都愛吃
這幾款山西特色名小吃,暖胃去寒,補虛壯陽,最后一種皇上都愛吃,下面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幾款小吃
“面片”是山西長治面食的一種,古代稱煮餅,老百姓也稱其為“蝴蝶過河”。長治農(nóng)村有春季吃炒抉片,夏季吃蒜泥揪片,秋季吃澆鹵切片,冬季吃熱湯拽片的風(fēng)俗習(xí)慣。歷史文化:提起“羊肉面片湯”還有一個典故:明朝朱元璋的第二十一個兒子朱模,被封為沈簡王,在藩潞州。沈簡王從南京來時帶的衛(wèi)隊絕大部分是回族青年,安排在沈王府的外圍銅鍋街居住,這些衛(wèi)士家家戶戶喜歡吃燒羊肉、燉羊肉、烤羊肉。一天,隊長買本齋特邀沈簡王到家做客,給他做燒羊肉吃。吃完后,沈簡王想喝面片湯,隊長夫人就做了一碗給朱模吃。由于沈簡王第一次來家做客,隊長夫人有點緊張,忘了往面片湯里放鹽。沈簡王一喝,少鹽缺醋,沒滋沒味,就順手把吃得剩下的燒肉連湯帶肉倒入面片湯里喝了起來,喝完連說“美也”。后來回民開齋過節(jié)又添了一道“燒肉抉片湯”的美饌,一直流傳至今。做法:這種面食是用精制白面,或摻入豆面、小粉面,加冷水和成硬面團,用手工搟制,或用機器制成大薄片,再用刀切成3.3厘米寬的條,揪或切成不規(guī)格形狀的片狀。煮熟后,可以用肉炒著吃,也可以澆葷素鹵子攪拌吃,還可以做成湯食吃。上黨長治一帶做面片、吃面片的方法很有意思:取寬面條用刀切成各種形狀的片——三角片、棋子片、象眼片,叫“切片”;如一只手將寬面條向上舉出頭,用另一只手邊拽邊揪斷入開水鍋,叫“揪片”;如如將原面片切成小塊,兩手各擇一頭拽薄成長方片,叫“拽片”。在吃法上也很有招法,如果炒吃面片,片要厚,面片要??;如果喝面片湯,片要薄,面片要大;如果澆鹵子吃面片,片不厚也不薄,不大也不小。沒有高超的技術(shù)是做不成的。吃炒面片,先要把帶皮的煎肉片、香菇片、黃花菜、胡蘿卜片、菠菜段加調(diào)味混合炒好,再將煮熟的面片,連湯帶面片撈入鍋內(nèi)同菜攪拌均勻食用。吃時澆點醋,有辣椒油更佳。也可以用海參、魷魚、魚翅、鮑魚炒著吃,農(nóng)家飯成了高品位。夏季吃蒜泥揪片,先把大蒜、鮮姜搗成 泥狀,加入精鹽、醬油、香醋、香油(或芝麻)攪勻,揪片煮熟,用冷開水浸涼,逐片蘸蒜泥汁吃,別有風(fēng)味,夏季常吃這種面片,可以預(yù)防痢疾和腸炎。如果吃澆鹵面片,最好澆過油肉或紅燒茄片鹵子入味。如果冬季喝面片湯,要先將羊肉切片燒至入味,待面片煮熟澆入肉片,或澆入羊雜湯汁滾沸食之最佳,可以暖胃去寒,補虛壯陽。
靈丘熏雞是山西省靈丘縣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已有27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山西“四大名熏”(熏雞、熏肉、熏醋、熏鴿)之一。靈丘熏雞烹制加工時又加入了多種中藥,所以這種熏雞具有益脾健胃、補虛理氣、消食健脾、因精養(yǎng)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歡迎。靈丘熏雞應(yīng)趁熱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時刀口很是講究,先從雞身中間左右切成兩半,然后再把前脯、后腿切成細(xì)條,將腿、翅剁成小塊,很是獨特。歷史文化:據(jù)《名食掌故》、《特色菜肴》等書記載,清朝雍正年間,靈丘縣衙廚李進才、李有才兄弟,研究制作出熏雞。后來二人在城里開了一間飯館,-熏雞出售。子承父業(yè),代代相傳,到了清朝末年,李運繼承這一傳統(tǒng)技藝,又摸索出一套獨特制作方法,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李運(1900—1980),靈丘城內(nèi)村人。他幼年時即隨父(李玉成)從業(yè),后成為靈丘的名廚。在長期的制作實踐中,他繼承父親的傳統(tǒng)作料配方,但又不斷改進,做出的熏雞越來越好,他的總結(jié)是:“要想熏雞香,作料加老湯”。李運曾在城內(nèi)、魁見、沙河槽開過個人熏雞店,很有名氣?,F(xiàn)在靈丘熏雞的繼承人是李運的兒子李如云夫婦(妻王貴葉),是靈丘獨特一家。他家制作的熏雞具有“香、爛、色、味”四大特點。他家熏做出的雞因烹制加工時加入多種中藥作料,具有益脾健胃、補虛理氣、養(yǎng)精安神的效用。做法:熏雞的制作過程,首先是盡量挑選膘肥體壯的活雞,宰殺后要用熱水燙雞將毛煺凈。第二步是煮雞,煮前要把雞肉換水三四次洗凈,然后放入陳年老湯里去煮。第三步是煮熟后再用配好作料的熱湯浸泡十多個小時。其作料是豆蔻、北柏、砂仁、陳皮等十三種。第四步是熏制,將熟雞用谷糠、柏木燃燒的煙火熏烤。加工靈丘熏雞首先要選用膘肥體壯的活雞,宰殺后,用70℃水燙煺雞毛,在臀部開一小口掏出內(nèi)臟后洗凈,將一翅別入口腔內(nèi),再從刀口伸出,將另一翅別在背后,雞頭則向胸內(nèi)盤回。煮制時,將陳年老湯燒開,將生雞按大小分層放火鍋內(nèi);然后將白豆蔻、紫豆蔻、肉豆蔻、肉桂、公丁香、砂仁、陳皮、良姜、花椒、大料、小茴香按一定比例放入紗布袋,放入湯鍋中,最后加入適量的醬油、白酒及其他調(diào)料,用溫火煮沸,再用小火燜煮,煮 制的時間長短,根據(jù)雞的老嫩而定,當(dāng)年雞約3~4小時,老雞時間稍久一些。將煮制好的雞放在特制的鐵床上,然后將燒紅的炭塊放到熏池里,再把老柏木鋸末撒在紅炭塊上,還有粗糠也撒在柏木鋸末上,把鐵房放在熏池上面,蓋上罩子,熏40分鐘即可。
潞城甩餅是上黨潞城地區(qū)獨有的一種漢族民間小吃,因起源于潞城,故又稱潞城甩餅。明《 潞州志》、清《潞安府志》都有“立春、迎春、鞭春及春盤、春餅”的記載。甩餅就是立春時春餅的一個品種,若要卷上肉制品或涼拌或炒成熟的菜肴即叫“春卷”,或叫“卷白饃” 。在潞城一帶民間多用驢油制餅,吃甩餅時再卷上蠟驢肉,油汪汪,香噴噴,不軟不硬,回味無窮。歷史文化:潞城甩餅創(chuàng)制何時,無文字記載, 只有口碑傳說。相傳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微服私訪至潞城縣南門口,突然下起了大雨,主仆走進一家拉面火燒鋪落腳用膳,想吃碗拉面。結(jié)果店伙計秦亨在和面時,放的水多了,晃條提不住,不小心又把面團掉進了油盆里。店主師傅董芳靈機一動,把掉到油盆里的面團趕緊拿出來,放在案板上搟成圓餅,撒上椒鹽面,兩邊一疊盤成圓形用搟杖搟餅。由于和面時傷了水,在搟餅片時,面團有收縮性,所以董師傅就搟一搟, 甩一甩,待餅片甩得厚薄均勻立刻放在打火燒的鏊上烙制。但餅片一上熱鏊,因皮薄表層立即鼓了起來,他急中生智,用手指將鼓得地方捅了一個窟窿,頓時洞開氣跑,而董芳的手指也燙疼了,不由得在蔥花盆里蘸了一下,手上帶出了蔥花,他隨手把蔥花甩在餅上,翻了個蓋即刻端給客人吃。李隆基邊吃邊問:“這叫什么餅?又薄又軟, 又焦又香,又好吃?!倍贾ㄖㄟ磉泶鸩簧蟻?。李隆基說:“我看你的餅是甩圓的,就叫‘甩餅’吧”。后來李隆基做了皇帝來潞州視察,府衙設(shè)宴招待他,李隆基一看沒有“甩餅” ,府衙就派快馬到潞城城南飯店取來甩餅助興。這時經(jīng)營甩餅的董芳才知道前幾年第一次吃甩餅的客人是唐明皇,于是他寫了一塊“甩餅店”的招牌掛在店門外,客商都來小店吃皇帝吃過的“甩餅”,從此甩餅成了潞城一帶的名牌產(chǎn)品, 一直沿續(xù)至今。
Hash:296eecb24b9f7f59e9b0f48bb1e5c2201e0370b3
聲明:此文由 安穩(wěn)不如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