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易祓墓
易祓墓位于寧鄉(xiāng)縣巷子口鎮(zhèn)巷市村蘭花組的網(wǎng)形山(古稱屏山)西側(cè)山腰,占地約1580平方米,由陵道、墓廬、墓地三大部分組成,氣勢莊嚴、宏偉、肅穆。
從識山樓通墓地一條寬闊的陵道,沿陵道到達屏山山腳,再往前,為墓廬,墓廬古雅別致,正廳立著易祓的俑木雕像及記載其生平簡歷的碑刻。過墓廬為36級麻石踏步,通往易祓墓地,墓地有拜臺、墓圍、墓欄、墓冢。拜臺兩側(cè)為御賜石牛、石馬、石豬、石羊和文官武將、華表等石雕,中立香爐、香案、面積約100平方米。
清光緒《湖南通志》載:“識山樓,在寧鄉(xiāng)縣西大溈山之南,宋易祓建,樓側(cè)有易尚書故宅?!卑雌湮姆治黾跋虍?shù)鼐用窨甲C,識山樓在易祓墓對面的壺山山腳,古樓毀于清末,樓址前面的狀元步月池為宋時遺跡,至今尚存,樓邊的狀元井仍為當?shù)卮迕窦乘茫钤錾庍€有一口古井),尚書故宅位于今巷子口中學和寧鄉(xiāng)十中所在地。
易祓(公元1156-1240),字彥章(一作彥祥),號山齋,寧鄉(xiāng)巷子口鎮(zhèn)巷市村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中進士,殿試第一,時稱“釋褐狀元”。宋寧宗慶元時(公元1195-1200年),任著作郎,江州知州。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升任左司諫兼侍講。時北方金兵大舉入侵內(nèi)地,易祓力主抗金,諫言“敵國有必敗之勢,中國有必勝之理”,“敵國為外強中干之人,僅延喘息”。在其倡導及鼓舞下,寧宗于公元1206年5月下詔伐金。公元1206年7月,易祓升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后因伐金失敗,主戰(zhàn)派將領(lǐng)韓胄、蘇師旦等受到追究而承罪被誅,易祓被貶,謫融州(今屬廣西),移全州(今屬廣西)、衡州(今屬湖南),后得旨自便。公元1216年起,易祓隱居于故鄉(xiāng)巷子口,在其居所按蘇杭園林等建筑風格筑識山樓,閉門著述十余年,成為“湖南歷史上最著盛名的經(jīng)史學家”(《湖南通志》語),后代學者贊為“于經(jīng)義多所發(fā)明”。宋理宗即位后,被重召入京。寶慶二年(公元1227年),授職朝議大夫,封寧鄉(xiāng)開國男,食邑三萬戶。公元1240年3月20日,卒,終年85歲。
易祓妻蕭氏,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擅長詩詞,《全宋詞》收錄了她的3首詞作,相思詠雪,尤膾炙人口。
易祓著述甚豐,任職時常為皇帝講解《易經(jīng)》,空暇時再細加研究,這樣反復(fù)數(shù)十年,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所著《周易總義》、《周禮總義》、《識山樓集》、《易學舉隅》、《禹貢疆禮記》、《周禮釋疑》、《江南北軍制》、《山齋集》,同時《全宋詞》收錄了他的4首詞作。
2002年,易祓墓被公布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