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座落于大伾山東山腰,始建于北魏(386—534年),以后歷代曾數(shù)次重修。天寧寺歷史悠久。元代以前,天寧寺名大伾山寺,座西向東。明代始稱天寧寺,改為座北向南。清道光年間又改為原座向?,F(xiàn)有殿宇30余間,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道光間建山門5間,門額橫書“天寧寺”三字。門前是平臺,臺下有“七十二磴”,系登山石階。石階兩旁的地下曾出土東晉時期的石雕貍羊一對(現(xiàn)存河南省博物館)。
天寧寺現(xiàn)今的布局為東西南北相交的“十字”形。東為正門,內塑“哼哈”二將。南為地藏殿,北為天藏殿,殿內原塑四天王像。中院南北為廳,系禪林僧舍,西為藏經閣。閣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2丈,分兩層,宏偉壯觀。閣頂用各色琉璃瓦砌成飾紋圖案,古樸端莊。閣內原存藏經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現(xiàn)存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閣內重塑觀音像一軀,高4米,俗稱“千手千眼佛”。觀音像左右各6只手:最上兩手托日月,依次左持拐尺,右握金?。粌墒中厍昂险?;左持弓,右拈箭;左拿青楊枝,右拿凈水瓶;最下兩手下垂,造像生動精致。
穿過藏經閣,便是大佛樓。大佛樓是東西軸線上的最后一座建筑物,高7丈許,倚崖而建,與崖頂齊,高峻巍峨。內坐依崖鑿就之大石佛,高8丈許,“八丈佛爺七丈樓”傳為奇談。明末張肯堂修《??h志》載:“石勒以佛圖澄之言,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zhèn)河。拓跋魏覆以重閣,元末毀于兵?!泵髡y(tǒng)十年(1445年)重建(即今之大佛樓),以后歷代屢有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