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三國志·魯肅傳》載:“肅住益陽與關侯相拒,肅邀侯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關將軍單刀俱會”。當時孫權為了向劉備討還荊州,派魯肅甘寧率部進駐益陽。與此同時,關云長奉命南下拒吳,在益陽與吳軍相遇,隔江對峙。蜀軍駐江北,帥營設今江北涌泉街市五中處。吳軍駐守江南,帥營設今江南市二中所在的龜臺山上。山頂?shù)母咄僚_,名“甘壘夜月”,為甘寧率兵修筑,是益陽古十景之一。當年關云長單刀赴會的會址,就設于龜臺山腰的臨江亭,至今遺址猶在,舊亭尚存。關云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
山形似龜?shù)凝斉_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852年,太平天國進軍益陽,以龜臺山一帶為據(jù)點,與清軍提督向榮,大戰(zhàn)一場,清軍敗北,將士死亡上千人,統(tǒng)統(tǒng)掩埋在羊午嶺上,在此留下了千冢墳(后轉叫為天子墳)的地名。
龜臺山傍江而立,山青水秀,古樹參天。明清之際,鄉(xiāng)人便在山上辦起了龍洲書院,使昔日的古戰(zhàn)場,成為了益陽培育人才的搖籃。當時的龍洲書院,規(guī)模宏偉,名聲遠播,是湖南的四大古書院之一。民國期間,書院幾易其名,先是縣立第一高小,后是龍洲師范學校,解放后正式定名為益陽市第二中學。
1917年夏天,毛澤東同志邀好友肖子開,到益陽沅江湖鄉(xiāng)游學,調查農(nóng)村情況,曾兩次留宿于龍洲學校,并下龜臺山,暢游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