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博物館位于南陽市北郊二十公里的石橋鎮(zhèn),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張衡的誕辰和長眠之地,是一座有關(guān)張衡的文獻收集、科學研究、文物保護、宣傳教育、觀光旅游的專題性博物館。1988年1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東漢南陽郡西鄂人(今南陽市臥龍區(qū)石橋鎮(zhèn)),曾任尚書、河間相等職,是我國古代卓越的科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他在地震、天文、文學、數(shù)字、地理、機械制造、藝術(shù)等方面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以其崇高的精神,光輝的業(yè)績,杰出的成就,高尚的品格而名垂青史,為世人景仰,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在地震學方面, 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州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測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著有《二京賦》、《南都賦》、《四愁詩》等30余篇。在地理學方面,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數(shù)學方面,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制造出了“侯風儀”,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制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制造有指南車、計里鼓車、土圭、活動日歷等。在藝術(shù)方面,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一。
張衡在科學技術(shù)、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1955年、2006年中國先后發(fā)行了印有張衡畫像及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郵票;196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用多種文學出版發(fā)行了他的《二京賦》;1970年,聯(lián)合國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把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年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2003年,又把編號為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張衡名字上了太空,和天地共存,與明同輝。
1956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詞道:“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1990年5月,原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題詞道:“精儀揭天地、科圣著千秋”。1996年9月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題詞道:“張衡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巍豐碑”。-、彭清源、趙東宛、袁寶華、錢偉長等原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及眾多社會知名人士也紛紛題詞或撰寫文章盛贊張衡,表達對科圣的景仰之情。
關(guān)于張衡墓的記載,最早見于《水經(jīng)注》。據(jù)考證,張衡墓園原有東漢崔瑗《河間相張平子碑》、晉代夏侯湛《張平子碑》,唐代建有翁仲、廟宇、住宅,明清時期曾多次進行重修,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均散失毀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國家對張衡墓園的保護給予了高度重視。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張衡墓園和“平子讀書臺”加以修建。1963年6月,張衡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2月,張衡博物館成立。1988年1月,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7月張衡博物館一期工程動工,至2001年8月已初具規(guī)模,并正式對外開放。
張衡博物館現(xiàn)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 ??整個建筑為仿漢代陵園形制,座北朝南,軸線對稱。山門前是一對高大雄偉的漢闕,漢闕為磚石結(jié)構(gòu),上覆重檐屋頂,闕身飾有朱雀圖形。山門兩側(cè),各有面闊七間的門房,門房頂部各建望樓一座,東西對稱,頗有壯觀。穿過山門,神道兩側(cè)各立四尊石象生,雄渾拙樸、栩栩如生。石像生東西兩邊均為三十多米長的回廊,回廊內(nèi)常年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沿神道拾階而上,便是氣勢巍峨的拜殿,拜殿內(nèi)有基本陳列《張衡生平成就展》,詳細介紹了張衡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業(yè)績,展覽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指南車、計里鼓車仿真模型列布其中。拜殿前為大理石鋪砌的寬闊平坦的月臺,憑欄眺望,蒲峰遠峙,洱河如帶,古塔巍然聳立,村舍農(nóng)田相間,近處樓亭各抱其勢,奇樹異草爭榮斗妍,宛如一幅優(yōu)美的彩墨長卷,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拜殿東西兩側(cè)為通高七米,磚混結(jié)構(gòu)的渾天儀、地動儀大型雕塑,向人們展示著這位科學巨匠的偉大發(fā)明,繞過拜殿,穿過青磚拱門便是歷經(jīng)風雨蒼桑,掩埋這位偉人1800多年的墓冢。墓冢為半圓形,高8米,周長79米,辟有環(huán)形甬道,供游人瞻仰游覽,外有八角青磚花墻圍之,墓前有明嘉靖四十三年墓碑一通,四周松柏簇擁,莊嚴肅穆。墓前有兩座碑樓,墓東為碑林,豎立郭沫若題詞碑、嚴濟慈題詞碑等碑刻三十余通。墓北200米處,是平子讀書臺遺址,相傳為張衡少年時代發(fā)奮讀書的地方,豎有原南陽行署專員宋紹良所題寫的“漢張平子讀書臺故址”碑。張衡博物館面山依水、景色秀麗。西北1公里處,就是著名的漢“西鄂城故址”,故址內(nèi)殘垣斷壁隱約可見,漢代瓦礫遍地皆是。東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宛北名剎——鄂城寺隔路相望,寺內(nèi)隋朝古塔,宋代石獅至今完好。
近年來,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高,來此參觀拜謁張衡的專家、學者及游客日漸增多,遍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張衡博物館在搞好文物保護和旅游接待的同時,依托自身資源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宣傳教育功能,不斷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活動,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建設(shè)之路。先后被國家、省、市有關(guān)部門命名為“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大中小學生德育基地”、“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南陽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全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南陽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南陽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2009年5月,又成為我市第一批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張衡博物館已成為重要的文物旅游景區(qū)和青少年綜合性教育基地。
單位地址: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小石橋村
郵 編:473112
開放時間:上午9時——下午17時 (星期一為閉館日)
乘車路線:南陽汽車站乘南陽—鴨河城鄉(xiāng)公交至張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