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河古渡

渦河古渡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渦河?xùn)|渡口的景象和沿河風(fēng)光,至今記憶猶新。

從蒙城北大街到北城門,那古老的城門甕圈里,陰森森的,發(fā)黑的墻壁上,往往貼有官府的告示,天長日久,墻上便殘留著一層厚厚的發(fā)霉的痕跡,因無人刷洗,發(fā)出了酸味。出了城門,便是東西向的順河街,沿街是一家接一家的飯店和熟食攤點;行人經(jīng)過,店里發(fā)出招徠顧客的吆喝聲。這些針對鄉(xiāng)民的飯鋪,有饅、稀飯、豆芽菜,花上十幾文銅錢,便能把肚子填飽。由順河街向北,穿過短短的石巷街,便到了河下東渡口。

往年的渦河渡口,既無過河橋,也無渡船,而是大約七、八只平板木船。組合在一起,緊緊相連,形成的浮橋,貫通渦河南北。

浮橋上南來北往的行人如梭,徒手的,擔(dān)挑的,挎籃的,推車的………,男女老幼,來往于浮橋之上。人在橋上,晃晃悠悠,別有一番趣味。如有船只通過時,管橋的人,便用篙把浮橋中間的船撐開,讓船只通過。開橋的持著一根系有小布袋的長竿,伸向過船,船上的“老大”,便拿出兩枚銅板,丟在布袋里,這便是付的河費。船過后,浮船又重新合攏,行人才能通行。

渦河北岸是條小街,兩旁多是寬門大院的破舊土房,有糧行、馬車行。寬門大院便于車輛和牲口出進,大車不能過河,都停留在這里。河北通往宿縣的大道,那時沒有汽車,客商多乘馬車,一天可達宿縣,車費每人兩塊銀元。

浮橋附近,停著一只只民船,船上炊煙裊裊;有時停有漁船,船上的魚鷹伸長脖子,東張西望,偶而發(fā)出叫聲,引起人們駐足觀望。每到夏天,成群的頑童便在浮橋邊游泳、擊水,笑聲、水聲響成一片,渦河邊雜草繁生,附近的居民,常常用竿子打撈,擰成大團,然后撈回家中喂豬。

那時,渦河沒有污染,河水清清,沿岸景色秀麗。花十幾個銅錢,便可乘民船至小澗或東至雙澗。如果沿著河南岸向東步行,二里處便到沙果園,也只是十幾個銅板便可乘坐在園中吃個夠。站在河岸上,只見河中白帆片片,岸上纖夫拉著長長的纖繩,拖著沉重的腳步,艱難地緩行著。船上“老大”,嘴中不時發(fā)出嗚嚕的喚風(fēng)聲。沿河繼續(xù)東行,村莊毗連,綠樹成蔭,春日桃李盛開,夏秋果實累累,布谷聲聲,黃鸝啼唱,蟬聲噪耳。沿岸沙地多為瓜田,斗大的西瓜,躺在田里,甚是喜人。

斗轉(zhuǎn)星移,歷經(jīng)滄桑,如今古渡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