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

昌山

昌山,意為壯盛秀美之山,坐落在湘潭縣西南邊陲石鼓鎮(zhèn)與雙峰縣蔣市街鎮(zhèn)交界之處,距湘潭市區(qū)85公里。巍峨峻峭,氣氛磅礴,周回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縣境高山之最,儼然一道天然屏障。山北陡峭,從安樂村石龍口和塔山?jīng)_各有“之”字羊腸山道迂曲通頂。山南逶迤

數(shù)里,延伸至蔣市街鎮(zhèn)境內(nèi)。西面與銅梁大山僅一溪之隔。東南與南岳遙相對峙,好像在與南岳試比高。民間則把南岳與昌山稱之為“姊妹山”,且有多種“南岳姐,昌山妹”的傳說。

絢麗的昌山景觀是典型的湘中山國風(fēng)光。一是四季景色各顯風(fēng)韻,給人以美的享受。仲春,萬木吐綠,百花爭艷,恰似一山水巨幅懸掛高空;盛夏,澗水流湍,形成瀑布,宛如白練從九天飛落;金秋,陽光璀璨,桐茶紅熟,似珍珠瑪瑙撒遍山野;隆冬,大地冰封,惟余莽莽,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二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自然景觀主要有錦鰲峰、仙女峰、觀音寨、香爐寨、青龍嶺、七星巖、北斗托、太公釣魚、三碗齋飯、龍洞等。人文景觀主要有定海寺、雷祖廟、半山亭等。

錦鰲峰是昌山主峰,《湖南省地理志》稱紫云峰?!赌显乐尽贩Q靈應(yīng)峰。距南岳45公里,是南岳72峰之一。清乾隆《湘潭縣志》亦載:“靈應(yīng)峰,南岳志稱當(dāng)衡山、湘鄉(xiāng)、湘潭三縣交界。今考證,當(dāng)在縣西。傳南陽新野人鄧郁之子元達(dá)-于此?!泵魅f歷監(jiān)察御史李峋在巡按湖廣時,與巡按副使東陽盧仲田、彭縣邊維坦同游南岳,后作《南岳七十二峰歌》曰:“觀音靈應(yīng)佛”。清代文人李杞柳也作

《南岳七十二峰歌》曰:“靈應(yīng)彌陀架鶴黃”。而清雍正文人易貞吾則作《南岳七十二峰賦》曰:“靈應(yīng)瑞應(yīng)之幻誕”。錦鰲峰,自古譽(yù)為“昌山之秀”。它云霧蒸騰,各種奇特峰巒分列于左右。峰北,過去有定海寺。從峰下泉塘井沿青石板路而上,轉(zhuǎn)36道彎,就可抵達(dá)。寺是明末僧竹浪所建。清光緒年間四川提學(xué)使、書法家趙啟霖(1859—1935年)曾捐款修葺。1947年,以-陸軍少將湯培根為首,又捐資擴(kuò)建成兩進(jìn)一殿、重檐斗拱、雕梁畫棟之宏偉建筑。內(nèi)有大鐘一座,高約2米。寺門橫匾曰:“定海寺”。兩旁聯(lián)曰:“定而能靜;海不揚波?!彼聝?nèi)橫匾曰:“霖雨蒼生”。聯(lián)匾都是趙啟霖題寫。山腰的半山亭,為游客登山時的休息處。亭旁住有十來戶村民,可謂“白云生處有人家”亭西有龍洞,是一天然石洞,可容納一人出進(jìn)。洞口有一圓石,人稱“巨龍銜珠”。洞深莫測,寒氣襲人。洞上,峰巒聳峙。洞旁,山泉流淌,如鳴環(huán)珮。

以錦鰲峰為主,形成“昌山九景”。即東北有仙女峰,峰巔建雷祖廟,用花崗巖條石筑成,雖歷經(jīng)滄桑,仍完整無損。廟進(jìn)深3米余,寬2米余。廟前地勢平坦,芳草萋萋,可容納千余游客。峰東有觀音寨,又名觀音大排。西面有一字大脊,長1里。脊西石壁聳立如鷹嘴,高數(shù)百丈,草木不生,人稱“鷹嘴石”,又名“太公釣魚”。其上約300米處,有一石巖,稱“七星巖”,亦名“七星槽”。巖下約500米處,有青龍庵。過坳即北斗土

。鷹嘴石西南有3座山峰,合稱“三碗齋飯”。西面有香爐寨。清代趙啟霖綴合各景題聯(lián)曰:“仙女拜觀音,手捧香爐,頭頂三碗齋飯;太公釣錦鰲,身騎青龍,腳踏北斗七星”。此聯(lián)對仗工整,恰到好處。

昌山在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鮮為人知的事件。據(jù)康熙與光緒《湘潭縣志》載:“宋慶元二年,湖湘粒米翔貴,郊郭間無不艱食。湘潭境內(nèi)有昌山,周回40公里,中多筱

,環(huán)而居者千室,尋常于? ?取給焉?;驌v為紙,或售其骨,或作筆,或造鞋,其品不一,而不留意耕稼。先是乙卯歲,連山之竹皆開花,花謝而結(jié)實如麥粒。而居人以長篙擊竹杪,取冶之如稻谷,每一石得米五斗,或四斗。其炊法和以粳米十之一,沃為湯,其香全與粳同,民賴以濟(jì)。至販糶于縣市,遠(yuǎn)近百里皆取之,谷價為平?!薄凹螒c初,竹花復(fù)實?!贝迕裾J(rèn)為昌山為“瑞山”,意為吉祥之山。又據(jù)上述縣志載:清“順治四年正月,昌山鳴”?!绊樦挝迥辏将C家獲熊?!薄翱滴跷迥辏钟绪缏钩霈F(xiàn),亦為獵者獲焉。”喜看今日的昌山,竹林滿山遍嶺。1983年,湘潭縣林業(yè)局租用飛機(jī),在昌山飛播了國外松種子。今天松林正在茁壯成長。昌山因此而更加青翠,更加絢麗!有志者,不可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