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縣鳳凰鎮(zhèn)及其境內著名旅游景點概述
蔣建剛原創(chuàng)
鳳凰鎮(zhèn)位于廣西全州縣西南部,距縣城約39公里,與興安縣界首鎮(zhèn)接壤。全鎮(zhèn)20個村委,279個村民小組,人口約5.5萬,轄區(qū)面積為183.3 平方公里,農業(yè)人口居全州縣18個鄉(xiāng)鎮(zhèn)之首。
一、交通
該鎮(zhèn)交通便利,省道20165線橫貫全鎮(zhèn)東西,G72泉南高速公路在距鳳凰鎮(zhèn)政府1公里處設有出口,縣道、村鎮(zhèn)道路星羅棋布,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備,信息通暢便捷。
二、經濟
轄區(qū)內1.5萬畝的洋堰大垌是廣西區(qū)內面積最大的田園化田垌之一,由于該鎮(zhèn)土地肥沃,出產的大米質優(yōu)味美。2002年,以鳳凰鎮(zhèn)大米為龍頭的全州縣被確定為廣西區(qū)六大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
油菜籽是該鎮(zhèn)又一主要農產品,全鎮(zhèn)年產量達750萬公斤以上。該鎮(zhèn)油菜籽以含油量高、油味美享譽區(qū)內外,是桂北有名的油菜生產基地。該鎮(zhèn)每年的水果產量在1400萬公斤左右,主要品種有柑、蜜桔、臍橙、全州蜜梨及萘李、金橘等。該鎮(zhèn)還盛產花生、大豆、玉米等土特產。
近年來,該鎮(zhèn)經濟發(fā)展較快,基礎建設蒸蒸日上,現全鎮(zhèn)建成了鳳凰、麻市兩個農貿市場。尤其是2002年以來建設的麻市開發(fā)區(qū),選址科學,布局合理,設施完備,環(huán)境優(yōu)美,更是遠近客商前往投資經商的好去處。
三、民風社風
人民普遍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不管來人親或生,姜茶油茶荊芥茶,茶茶款待。抑或水煮花生蒸紅薯,切塊臘肉炒海椒。煎個糍粑配麥醬,或者來點豆腐乳。社會風氣良好,每年案件數均較少,可見本地鄉(xiāng)民重視教育,民風素養(yǎng)較高。
鳳凰鎮(zhèn)文物古跡、古遺址、古墓葬、紅色文化遺跡豐富,且山水環(huán)境極佳,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點有大坪渡口、鳳凰嘴渡口、麻子渡、上畔塘蔣家大院、天子嶺、建安司等著名景點。
1、大坪渡口:紅軍長征湘江第一渡
大坪渡口,是全州著名古渡之一,位于距全州城約30公里處的湘江江畔,江東面為鳳凰鎮(zhèn)大坪村,江西面為紹水鎮(zhèn)洛口村。
大坪渡口處于水陸交通要津,依渡口而建的老街,舊時生意興隆,人氣頗盛。其擺渡之處,至今仍保存有一處30來米長、用巨型青石砌成的老碼頭,碼頭的規(guī)模和氣度,為全州諸多渡口之冠。
大坪渡口所處的位置,水深流急,沒過人頂,過去僅有兩只木船來回擺渡,通行不易。從渡口處上溯約700米,有一灘頭,水流雖急,水深卻僅及腰。此處也是整段江面最容易涉渡的地方,附近村民就經常從這里驅牛去對岸溪洲放牧,往來自如,熟悉情況者,完全可以從這里涉渡過江。
1934年11月25日,由于湘軍、桂軍和國民黨中央軍之間的內部矛盾,造成了從興安界首到全州屏山60里湘江無人防守的局面。中央軍委偵知后,決定突破蔣介石依據湘江天險設置的企圖圍殲中央紅軍的第四道封鎖線。
26日,右翼紅一軍團前鋒第二師及軍直屬隊從灌陽文市出發(fā),經過石塘鎮(zhèn)后,在余糧鋪一帶,折小路而行,直奔大坪渡口。
27日凌晨,在夜色的掩護下,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率第二師,以及軍團直屬隊紅一師第二團,趁桂軍南撤無人把守之際,首先從大坪渡口涉渡而過,兵不血刃地突破湘江,成為中央紅軍最早渡過湘江的部隊。大坪渡口,因而成為中央紅軍最先突破湘江的渡口。
紅一軍團先鋒部隊渡過湘江后,立即分兵,控制了當時全州縣范圍內紅軍跨越湘江的屏山、大坪、倒風塘、鳳凰嘴、界首(該渡原為全州縣管轄,1950年劃歸興安縣)等沿江所有的重要渡口,為落在后面的中央紅軍大部隊強渡湘江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
渡過大坪渡口后,紅一軍團紅2師4團團長耿飚、政委楊成武率部沿桂黃公路南下,迅速搶占了全州與興安交界的湘江古渡界首。隨后跟進的紅三軍團4師在光華鋪一帶設防,抵抗從興安方向發(fā)動攻擊的桂軍。紅一軍團紅5團團長鐘學高、政委易蕩平則率全團沿桂黃公路北上,準備搶占古城全州。但由于湘軍搶先占領了全州縣城,湘軍前鋒與紅軍先頭部隊在魯板橋一帶發(fā)生遭遇戰(zhàn),因為這里地勢平坦,不利于布防,紅軍迅速后撤,在離全州16公里的桂黃公路兩側的腳山鋪一線布置阻擊陣地,打響了慘烈的腳山鋪阻擊戰(zhàn)。
彭紹輝時任紅一軍團15師(即著名的少共國際師)師長,率師直屬44團。據《彭紹輝日記》十二月一日記載:“我趕回師部通知部隊立即出發(fā)。在九時之前須渡過湘江(已搭浮橋),跨越湘桂公路。部隊行進至大坪附近時,聞全州方向槍聲甚急,迅即由浮橋通過,向咸水圩前進。”
從日記中可知,紅一軍團15師44團也是從大坪渡口渡過湘江的,至于大坪渡口,是否曾搭設浮橋,則有待進一步考究。
值得一提的是,紅15師43團、45團被敵截斷,滯留江東。彭紹輝發(fā)覺情況后,連夜派出了一支部隊接應他們過江。當時,屏山、鳳凰嘴和界首渡口都已失守,在只有大坪渡口沒有被敵封鎖的情況下,據推測,所謂老馬識途,最大的可能,被接應的紅43團、45團還是從大坪渡口處渡江,平安涉險。
? ?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出資購買了一艘大鐵船,可載汽車,能容納100人左右,來回扯渡,暫時解決了兩岸群眾通行難的問題。但由于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交通問題日益成為瓶頸,大鐵船再也無法適應需求。1996年政府再次出資,在渡口稍下游處修建了大坪大橋,從此行人車輛通行無阻,改變了“隔江千里遠”的困境。
因為大坪大橋的修建通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到老渡口去了,只有附近的村童戲水、村婦洗衣、漁民捕魚停船在此陪伴,江柳依依中,只有老青石碼頭還在默默講述著那段古老悲壯的歷史。
1998年《長征》電影在大坪渡口附近開拍取景。2006年7月,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我的長征》、廣西電影制片廠大型專題片《長征從這里走過》(原名《紅色的記憶》)也同時在這里開拍,其留存下來的影視基地,成為了游人憑吊賞景的好去處。
時至今日,該處影視基地成為了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紅色遺址遺存點,翻修一新,觀者如潮,盛景更勝從前。
大坪渡口及影視基地
2、鳳凰嘴渡口:犧牲紅軍最多的渡口
湘江與建江的交匯處形似一只鳳凰的尖嘴,而兩水間沙洲之上的小村莊就好比鳳凰的眼;湘江東岸的天子嶺,則是一只碩大無朋的鳳凰,正俯首濯纓。
“鳳凰嘴”與湘江古渡相距不過一里,如今還保留著扯船過渡的風俗。渡口東岸的街巷曾是鳳凰公社,一度為鄉(xiāng)集中心。鳳凰嘴上下游水流平緩,河床較寬,還有董家堰、八字堰等堰壩,有些地方泥沙沖積,秋冬枯水期則可徒涉過江。
1934年9月初,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從鳳凰嘴涉渡,橫穿桂黃公路,翻過越城嶺到西延山區(qū),北上湘西黔東,與賀龍的紅二軍團勝利會師。11月30日,正是湘江戰(zhàn)役最趨白熱化之際,桂、湘軍閥南北夾擊,急欲封鎖湘江通道。而此時,由于中央和軍委機關的兩個縱隊輜重纏身,行動遲緩,紅軍12個野戰(zhàn)師中還有8個師未能實現全軍在30日全部渡過湘江的原定計劃,形勢危急。
中央軍委發(fā)給各軍團的多個電文開首都是“十萬火急”、“萬萬火急”。11月30日凌晨3點,中央局、軍委、總政治部聯(lián)名給紅軍主力一、三軍團下達了指令:“一日戰(zhàn)斗,關系我野戰(zhàn)軍全部……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zhàn)敗者……勝負關全局,人人要分期作戰(zhàn)的勇氣,不顧一切犧牲……望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既是作戰(zhàn)命令,又是思想動員和政治命令,戰(zhàn)況已到千鈞一發(fā)之際。紅八軍團原定跟隨中央機關之后從界首浮橋過江,但那里水深流急,一旦浮橋被炸,在寒冬泅渡將變得異常艱難。為避免更大損失,12月1日凌晨1點30分,中革軍委命所有江東部隊到鳳凰嘴一帶涉渡過江。當日,中央紅軍第九軍團、紅五軍團第十三師、紅八軍團先后急行軍至鳳凰嘴涉渡。
1日上午,九軍團由石塘經鐵爐頭、余糧鋪,過建江麻子渡(今麻市),穿柳山尾、左家坪,到鳳凰嘴過江。紅五軍團十三師政委李雪山在回憶 錄《緊急渡湘江》中說“涼氣襲人”、“冰涼入骨”。對于紅軍,“冰涼入骨”不是問題,最大的危險是涉渡時遭到敵人的“半渡而擊”和敵機俯沖轟炸。
在1日下午趕到江邊的紅八軍團屬于最后一支渡江部隊,損失特別慘重。八軍團從石塘到鳳凰,為了掩護五、九軍團在楊梅山與桂軍之追敵發(fā)生激戰(zhàn),之后邊打邊退,在鳳凰嘴與建安司搶渡湘江,遭敵機狂轟濫炸,死傷無數。特別是緊追而來的桂軍,在東岸用機槍掃射,渡江中的紅軍紛紛倒下,鮮血把一江水都染紅了。過江后的部隊在李家村竹林里隱蔽時又遭敵機轟炸。待翻過越城嶺到西延(今資源),萬余人的八軍團僅剩1200人,在貴州黎平縮編成一個團,編入五軍團,八軍團建制被撤銷。
硝煙之后,李家村等周邊群眾,在江邊掩埋了三天烈士,更多的沉入江底。在下游的全州城北一個叫岳灣塘的江灣處,盡是順流而來的紅軍戰(zhàn)士尸體,宛如浮萍滿江,其狀驚心動魄。全州沿岸百姓不忍,遂有傳諺: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魚。
湘桂走廊上的全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歷代都不乏征討殺伐。從秦始皇溯流南征,到漢高祖劉邦擊破淮南王英布,到唐末黃巢領軍順湘流北上中原,從南宋抵御蒙元到南明抗擊滿清,再到太平天國過境,戰(zhàn)船長戟,刀光劍影,都在這里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跡。最令人感慨的還是紅軍長征經全州、血戰(zhàn)湘江的悲壯。中央黨史研究者曾說過,湘江戰(zhàn)役是“紅軍長征途中規(guī)模最浩大、鏖戰(zhàn)最激烈、傷亡最嚴重、場面最慘烈的戰(zhàn)斗,而且在人民軍隊近90年的戰(zhàn)爭史上,乃至現代世界戰(zhàn)爭史上,其殘酷性、慘烈性能夠與之相比的,也屈指可數?!?/p>
毛主席有詩云:“五嶺逶迤騰細浪”。湘江戰(zhàn)役這朵“細浪”,乃中共史海中的警醒之浪、血淚之花,是生死攸關的轉折,是扭轉危局的子夜,為中央紅軍改湘入黔召開黎平會議和遵義會議埋設了伏筆。這一筆,濃血重彩,改變了中國歷史,也改變了世界。
鳳凰嘴渡口
3、麻子渡:紅軍渡江人數最多的渡口
麻子渡位于鳳凰鎮(zhèn)麻市村委老集市旁,處于石塘古鎮(zhèn)和界首古鎮(zhèn)的中間位置,是舊時全州名圩場之一,也是湖南道縣行經全州縣去往桂林的必經之地。
麻子渡是中央紅軍途經廣西時,經過人數最多的渡口,位于建江之上。建江發(fā)源于全州縣蕉江瑤族鄉(xiāng),流經安和鎮(zhèn),在鳳凰鎮(zhèn)鳳凰嘴附近匯入湘江,冬季水量不大,也不湍急,深處及腰。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除紅一軍團之外,包括中央軍委縱隊在內的幾乎所有紅軍軍團的主力都經? ??了麻子渡,然后從界首渡口和鳳凰嘴渡口兩處搶渡而過,血染湘江。時至今日,麻子渡對面的馬鞍嶺最頂峰寨子山,還遺存有紅軍阻擊追敵時開挖的戰(zhàn)壕。
據紅八軍團六十七團營長譚慶榮回憶:“從湖南進廣西到渡湘江以前,沒有超過兩小時不打仗。做飯都沒有時間,到麻子渡不遠的地方,把所有的東西都丟了……”、“麻子渡前面打得很激烈,過了麻子渡也打了一仗……”
彭德懷所率紅三軍團主力部隊,從安和鎮(zhèn)大塘一帶涉渡建江,經過鳳凰鎮(zhèn)石沖、黃龍井、下西邊等村落,最后也是聚往麻子渡的彼岸,經由桂灌公路奔赴湘江。
4、上畔塘蔣家大院:全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鳳凰鎮(zhèn)三塘村委上畔塘村,一個具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古村落,保存有集中成片的官紳宅第二三十座,古建筑群總面積4000多平米。老宅鱗次櫛比,排列規(guī)整,座座相連,雨天不濕身,是為蔣家大院。該村蔣氏皆為三國時蜀國丞相蔣琬后裔,亦即全州永歲梅潭蔣氏十大房之一的忠良一脈派系。大明成化年間蔣明亨、蔣明道攜家眷從鳳凰麻市川山搬遷到上畔塘定居,始建村落。上畔塘蔣氏遷移路線為:永歲梅潭-全州城西隅-麻市川山-鳳凰上畔塘。在清末道咸同光時期共考取庠生、貢生、舉人、軍官者凡三四十人,一時鄉(xiāng)里榮之。有“一門四舉人六大夫”之說,可謂“秀才滿巷走,貢生排一隊,舉人坐一桌”。宏大氣派的古建筑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了蔣家大院不平凡的氣質和內涵。最終上畔塘蔣家大院于2012年由全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不可移動文物。目前蔣家大院也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江戰(zhàn)役舊址-紅一軍團宿營地、籌集糧餉地。上畔塘蔣氏先賢名錄及生平略述:1.蔣明亨,邑庠生。
2.蔣一善,國學生,恩授九品登仕郎。
3.蔣一芳,邑庠生。
4.蔣登桂,貤贈文林郎,例贈武略騎尉。
5.蔣良高,國彥,恩授九品登仕郎,貤贈八品修職郎、晉贈七品文林郎,晉封五品奉政大夫。善于從商積財,四子皆有功名在身,一生以濟人利物、建橋修路為務,為本地鄉(xiāng)賢。
6.蔣鴻金,恩授九品登仕郎。
7.蔣鴻光,邑庠生。
8.蔣鴻翱,字瓊林。性孝友,少有大志向,善帖括。參加科考屢次失利,后捐納于官府獲得監(jiān)生資格,“入明經”,捐名“峻鳴”。他讓二弟鴻翔公處理家政,自己則獨自主持公務。咸豐任子(1852年)太平軍攻占桂林、竄圍全州,其奉命興辦團練,成績顯著。咸豐己未(1859年)春擔任定安團局長,任命侄兒監(jiān)生達材充任隊長職。不久石達開支隊進入全州建鄉(xiāng)(今鳳凰、安和一帶),公率團勇與太平軍接仗于鳳凰鎮(zhèn)新月塘楊梅山,太平軍人數眾多,經過激戰(zhàn),團勇不支,公與侄兒達材不幸被太平軍俘掠至灌陽地界,最終伯侄二人不屈而死,朝廷下旨二人配享愍忠祠。
9.蔣鴻翔,武庠生。學名和鳴,字儀庭。生性孝順友愛。十四歲就開始輔佐父親良高公處? ?家政事務。二十九歲開始練習孫吳技藝,不久以府試第一名入武庠。1859年兄長鴻翱公征討太平軍在灌陽殉難以后,他不畏艱險星夜馳騁到灌陽運回兄長鴻翱和次子達材遺體并厚葬二人。獨自處理家事之外,鼓勵弟侄兒孫進取功名。后來果然有多人中生員中舉人。
他一生積累田地達到兩千多畝,將曾祖應通、祖父登桂、父親良高、兄長鴻翱各墳墓依次砌圈修建,并且修建房屋多座。他為人仗義大方,家譜記載“有婚嫁無資登門乞貸者,公傾囊成美也”,“四世產不分內外雍然里黨稱之”。1849年米價飛漲,一升米六十文錢,他命人熬粥賑濟饑民。太平天國運動干擾了先生的科考,等到補考時,已經四十三歲。1863年入“府庠”。因有手疾,無法練習騎射武藝,故無法再進一步考取科舉功名。他仁慈寬懷,救濟鄉(xiāng)鄰朋友,為人稱道。先生去世后哭送者竟達數百人之多。全州翰林趙炳麟、吏部文選司主事雷祖迪、進士劉奉璋和唐尚光,舉人蔣汝梅、廩貢閻冠英等士人皆撰寫祭文、挽聯(lián)、詩詞歌賦等惦念先生。例贈六品儒林郎、晉封五品奉政大夫。
10 .蔣鴻翎,字丹山。天資英敏,讀書務觀大義,不屑為章句之學。后棄筆習騎射,弱冠即補弟子員,壬戌恩科鄉(xiāng)試即中廣西第二十名武舉人,榜名岐鳴,敕封武略騎尉(正六品),候選衛(wèi)守府。
一次,家中進盜賊,欲偷花瓶,公飛身一掌打在磚墻之上,磚被打掉一角,因天色黑暗故并未擊中盜賊,賊落荒逃之,此后多年無偷盜之事發(fā)生。
其母許氏患有目疾,歷久不愈,公早晚熬好湯藥服侍母親數十年如一日。為兄長做事最為謹慎,“事無大小先咨而后行”。訓子侄嚴而有方,子侄多人相繼取得功名,在鄉(xiāng)里屬于名列前茅,多為他所教導督促。其秉質剛正,遇有爭訟主持公道,“得一言立解”。時家境富裕,又樂善好施,故遇有橋道傾圮及有關義捐之事則慷慨解囊無少吝。
與侄兒梓材同科中榜(同治壬戌恩科,梓材中副榜第五名),時鄉(xiāng)里榮之。故有“叔侄同科”牌匾一塊,至今保存。
光緒某年與侄兒揀選知縣名材、副舉人銓選教諭梓材、明經貢士成材三人共同出資修建神道直達祖上登桂公古墓處,并刻有神道碑一塊至今保存。
先生在同治、光緒年間曾效力于本省軍營,與貴縣知縣焦肇駿為幕僚和莫逆之交。焦肇駿曾代管桂平、富川、賓州等州縣事務,還擔任過奉議州知州,在共事的過程中兩人結下深厚情誼,故其墓碑上刻有“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特授貴縣知縣通家愚弟焦肇駿頓首拜”等文字。另外,兵部主事宗弟蔣元杰還為先生撰寫了挽聯(lián)“樵禁墳猶矜處士,山高風可拜先生”,殊為感人。時全州知州馬圻則為先生作墓志,將其比作梅福等先賢。其他題詞頓首之貢生、庠彥者則眾矣。
11. 蔣鴻翊,字謙鳴,郡庠生。性孝友,魁偉若天神。少時便輔助父兄處理家政。為人樂善好施,經常解囊建橋修路,凡是好事、公益之事則無不仗義勇為。素嚴毅,嫉惡如仇,村里“有為不善者”聞其聲皆遠避之。天性熱忱,“遇雀角爭得公一言立解”。同治初年負責為縣里的應舉之士提供路費和食宿服務等,并協(xié)助官府勤辦團練,甚為辛勞盡力。晉封五品奉政大夫。
12.蔣材芳,生而誠實,孩童時具有老成風。讀私塾不久即棄之,帶兩弟耕作以減輕其父? ??勞。成年后娶唐氏,唐氏能修婦道,先生勤勉持家,不數年置產千金,有人懷疑先生具有致富術。先生則說:“此前人之貽留,非我輩能如是也”。
先生大度友愛,將其田園之膏腴悉數讓給兩弟,自己則取荒頓之地耕種,鄉(xiāng)人都很佩服先生?!捌鞫然磉_,柔而能斷”,“一時有魯連王烈之目”。故遇有紛爭,得先生一言即解。鄉(xiāng)親鄰里有關義舉之事則往往傾囊相助。
先生之兩弟因目疾喪明,家資亦蕩盡,但其“未嘗以折產介懷”?!梆嚍榫呤?,寒為備衣,如司馬君寔之于伯康”。其補綴舊襦,調治晨膳,對己勤儉用度,對里黨卻屢施仁惠,為鄉(xiāng)人敬仰。
先生以高壽遇國慶,朝廷恩賜九品銜。教育子孫賢良誠實,勤勞勇敢。其家風良好,人皆樸誠。
13.蔣成材,例貢。其母胡孺人愛之殊深,成材公四歲時其母對其曰:“汝為吾子,百年后能陪我于林下乎?”成材公不知其言之所指,故漫應之曰諾。讀書之后將母之言書于壁上,以誌不忘。
弱冠兩次童子試皆不售,于是廢書習騎射,雖州郡拔前茅,然考亦不過。成材公深知得失有命,不能強致,遂捐納于官家成例貢明經。居不出行,不入城市,足不履公庭數十年如一日也,人謂之如此質樸淡泊少之,成材公惟有謝之一笑而已。
性酷嗜酒,日以斗為。率賓客至對酌,靡不敗北。讀酒德頌,猶笑劉伶之陋也。
事母能孝,從不忍讓母憂愁。常痛父早亡。其父太學生鴻翱公于咸豐己未(1859年)率團堵剿發(fā)匪(太平軍),戰(zhàn)敗被俘,繼而殉難。其母胡孺人命公尋求父尸,成材公斷指濡血,歷盡艱辛得之,與叔武庠生鴻翔公一同運回葬于胞叔鴻翮公處,故胡孺人嘆曰:“生不能聚首,死不能同穴”。成材公跪于母前則曰:“此地湫隘(狹窄積水),不能再祔。他日母卒,兒愿陪母林下?!毖杂櫰?,胡孺人亦泣之。
按公之遺言,其與淑配馬孺人、母胡老孺人同葬一處,以期酒泉之下能孝母,其心可鑒。
14.蔣名材,字蔭堂。年幼悟性極高,年少即補博士弟子員(考中生員),光緒二年(1876年)廣西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時年28歲?!皰x知縣”。大挑一等,署理雒容學正,特授柳州府馬平(今柳州柳江區(qū))訓導,亦兼任署理昭平、柳州、來賓、象州教諭,為官十余年,整躬飭行,凡是士子前來拜訪他往往先以圣賢誠正之學為訓,地方文風為之大變。同僚以名材居官勤勉保奏五品銜奉政大夫。后升任梧州教授,不久回到全州,負責辦理全城團務多年,民國初年繼任全州縣議事會議員。
他為人勤懇,生性孝順,其父蔣鴻翊去世之前生病在床數月,他親自服侍湯藥晨昏無間,凡大小便之事都親歷親為處理之。當時弟楚材4歲、濟材還在襁褓中,作為兄長雖然已有幼子,但將弟與子一視同仁,一并撫養(yǎng),不分薄厚,一直教養(yǎng)至成年成家。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弟楚材、濟材都有功名在身。
名材一生清廉為官,出行辦公常不坐轎,下人相勸亦不坐,體恤下人太辛勞,不忍坐之,常堅持走路。體察民情,經常自掏俸祿為民辦實事,贏得民心。平民百姓打官司,從不收取錢財。他告老還鄉(xiāng)回村,什么都沒帶,只是挑了很多書回來,都是些經典講義 、時政國事之書。他兩袖空空,一身正氣,毫無官架官威,其人其品如此而已,在地方頗有聲望和口碑。朝廷誥授奉政大夫。
15.蔣梓材,字豫章、晴麓。敕封文林郎,例授儒林郎,晉封奉政大夫。幼無玩好,天資聰穎孝順。18歲時考中庠生,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考試中第五名副舉人。先被銓選為教諭(正八品),年五十歲升為直隸州通判(正六品),但因父母都已年邁需要照顧而辭不赴職。
堂弟蔣名材、兒子蔣夢庚等舉人皆其一手作成之門生,而考中秀才貢生領官家補貼者則更是不計其數。平生嘉言懿行,對族親常常褒獎和鼓勵,“仁恕持躬,清操勵俗”。
譜載“凡濟人利物之事不勝枚舉”,“尤精于圣賢誠正之學”,身體力行,老而彌篤。對子女耐心教育,其子蔣煥然、蔣煥熙、蔣煥煦、蔣煥奎相繼考中舉人或生員,多有成就,人稱“四美”。他和原配陳氏禮待下人,從不責罵。陳氏和妯娌相處融洽,家仆常常得到很多恩惠。陳氏雖貴為宜人,但非常善良勤快,經常挑井水、縫衣服、養(yǎng)蠶、紡織等,能做很多普通婦女干的活。
蔣梓材和趙炳麟是故交,故其家父蔣鴻翔過世后趙為其題寫了祭文鐫刻于墓碑之上。
16.蔣達材,監(jiān)生,敕封七品文林郎。任定安團隊長,跟隨伯父鴻翱公抗擊太平軍,不幸被俘殉難,靈位入愍忠祠供奉。
17.蔣巨材,授六品衛(wèi)千總銜,候選千總。民國時曾在鳳凰嘴擔任局長一職。
18.蔣佐材,邑庠生。為人秉性溫良,孝敬父母。遇有橫逆而來,則一笑了之也,不與人爭吵。善書畫,制藝精益求精,為人稱贊。
19.蔣楚材,國學生。
20.蔣濟材,國學生。
21.蔣琦材,國學生。
22.蔣煥鳳,邑庠生。家境優(yōu)渥,熱心公益,曾以分經理身份負責倡修縣治蔣氏大宗祠,頗為負責。回村后又倡議族人重修子昌公祠,帶頭捐巨資作表率。葛巾布服,常與農夫于田間地頭討論農事,別人竟不知道他是富貴中人。
23.蔣煥然,舉人,敕封七品文林郎,候選知縣。分家之時將肥沃之田產悉數讓給諸弟,自己則取貧瘠之壤耕種,兄弟友愛數十年無間言。為人公道正派,鄉(xiāng)鄰凡有雀角爭,都讓先生主持評理,片詞釋紛。
24.蔣煥勛,國學生。
25.蔣煥烈,國學生。
26.蔣煥奎,廩貢生,由廩貢身份入桂林攻讀法政專業(yè),曾任全州縣議事會議員。善教育,從游者坐常滿。例授八品修職郎。
27.蔣煥燾,邑庠生。
28.蔣煥煦,邑庠生。性慷慨,有遠志。“每搡斛時輒自嘆曰人生當自強,安用此毛錐耶?”。恪守禮孝之道,課子奉親視膳問安務盡其禮。時疫病橫行,“州縣殆遍”,其父梓材公與繼母劉孺人同日染癥,雖朝夕調治然病勢日篤,先生嘗誓倘父母不測,“吾當從事九泉以終子職”,視死如歸。三日之后父母相繼病逝,先生“哀毀盡禮”,誓不欲生,視富貴如浮云,欲隨雙親而去。三天后先生竟亦因感染疫病西行,徒留傷悲于后人。
29.蔣煥熙,年十八便以府試第一和兄長蔣煥然同中生員(秀才)。不久遇缺即補訓導(從八品),敕授文林郎。光緒丁酉年(1897年)以辦團練武裝有功,朝廷欽加五品銜誥授奉政大夫。其后鄉(xiāng)試屢次不中,乃知天命。1907年接受朝廷授予教職,署理歸順直隸州教諭(正八品)。后因鄙視州牧貪污和溜須拍馬逢迎上級之行為,遂掛印辭官回鄉(xiāng),士林惜之。于是厭棄人? ??增修天爵,回鄉(xiāng)后“篤孝友以樹家型、課農桑以崇實業(yè)、創(chuàng)團防以遏寇盜、立學校以牖(you,第三聲,窗之意)青年”,名望很高。
先生因親身經歷清末社會眾多黑暗腐敗之事,再加上朝廷割地賠款,備受列強欺辱,遂對朝廷失去信心,故贊成革命黨人推翻清廷統(tǒng)治。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先生聯(lián)合本地開明武官蔣連杰等人士趁機發(fā)動起義,并攻下了灌陽等地,先生曾親自擔任灌陽知縣數日。
民國二十三年初冬,紅一軍團途經上畔塘,雖然天氣已有些許寒涼,但將士們仍然穿著草鞋,衣裳單薄,又急缺糧食。可是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說話和善,還在村中宣傳民主思想。
先生早前就已了解到紅軍是為了突破國民黨封鎖而北上抗日的隊伍,親身看到紅軍紀律極為嚴格,無半點擾民現象發(fā)生,作為開明鄉(xiāng)紳的他立即打消了疑慮和擔憂。當紅軍首長拜訪先生并說明了來意和困難之后,他沒有遲疑便命家丁挑了家中現存的大米和紅薯給紅軍煮飯吃,又命人拿來了干稻草和草席等物品給紅軍在子昌公祠堂打地鋪,還資助了數百銀元給紅軍作軍餉用。因家中去皮的大米不足,他便吩咐雇傭的長工短工連夜為紅軍磨米,上演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工人們經過一夜辛勞,終于在第二天早上磨出了大量糧食,為紅軍部隊及時補充了軍糧。紅軍在上畔塘子昌公祠住宿一夜,第二天他們辭別鄉(xiāng)親們后便趕往了大坪渡口。
另有落單的小紅軍唐高走到上畔塘村后,因身體虛弱不堪,實在無法行走,就由村民鄭十二和其妻蔣氏(蔣氏為蔣煥熙族妹)救助收留。恰巧鄭十二夫婦無兒無女,為了方便照顧唐高,也為了彌補族妹蔣氏無子女的遺憾,煥熙公讓唐高拜認鄭十二為養(yǎng)父,拜認其堂妹蔣氏為養(yǎng)母。他們一家三口就住在村中庵堂里,蔣煥熙和村中鄉(xiāng)賢商量同意將庵堂周圍的祭田也送給他們種菜種糧食吃,他們只負責初一十五供奉庵堂里的觀音菩薩即可。唐高后來還在仁甲村學會了裁縫手藝,就靠在周邊村落走街串巷幫鄉(xiāng)親們縫補衣裳鞋子為生。唐高在上畔塘生活了十多年,一直到解放初養(yǎng)父母相繼去世后才回到江西老家。
30.蔣煥,恩授九品登仕郎。躬身耕田,奉養(yǎng)雙親照顧備至。家初貧困,善于積累經營家業(yè),不到十年便田地連云,堪稱富有。和族叔祖鴻翔公為忘年交,兩人合置會產百余畝,大家稱贊。督諸子耕讀,嚴而有法,三子玉鏞英年考取生員。性格仁慈友愛,同治某年久旱,谷價陡漲,他拿出所有糧食分享給族親,不計報酬和得失。對于貧困孤苦和無法還清債務之人,他都殊為同情,把欠條和債券悉數還給人家,其善行多類此。
31.蔣煥蒸,民國警察專業(yè)畢業(yè)。
32.蔣煥炘,明經小學畢業(yè)。深受儒學傳統(tǒng)教育影響,國學深厚,善書法。在父親蔣巨材引薦和介紹下,結交不少本地上層社會人士并深受賞識。日寇侵入全州后,曾脅迫他出任地方維持會會長,但他基于民族大義,不甘心為敵人賣命,不久后即辭職回鄉(xiāng)。
33.蔣玉政,貢生。性至孝,其父早逝,母艱難維系家庭,其懂事明理,常討其母歡心。每次外出,晚上必定早歸,以免讓家人擔心。納糧于官府而成貢生,讓母甚感寬慰。奈何兄長玉? ??突然離世,嫂唐氏當時年僅二十二歲,侄兒錦汌尚在襁褓中。君腸幾斷勸慰嫂子。上奉母下?lián)峁?,一切家務都由他親自操持。侄兒錦汌成家后娶周氏,相繼育有四子,但侄兒此時卻又去世了。時君年已衰,幸虧周氏賢惠守節(jié),無論大小之事都先詢問先生后方才行之,而先生也隨時教誨侄孫兒,直到侄孫兒依次成家,當時可稱少康之家也。一門三節(jié)自古就難以做到,而唐氏周氏能堅守貞潔從而使家族興旺,也確實是先生盡心盡力、努力而為的結果。
34.蔣玉榮,字鼎臣,貢生。少時聰慧,讀書明大義,做好表率,以身示范。弱冠參加童子試不中后“援例入成均”。為人以孝聞名,與弟玉書尤為友愛,平生舉動無不循禮。本地有為不義者,先生放下身段親自教育教導之,使其改邪歸正,走上正軌。為人盡職盡責,鄉(xiāng)親鄰里都很尊重他。
35.蔣玉泰,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占全州,君隨鴻翱公、達材公等族親圍剿太平軍,不幸陣亡。
36.蔣玉鏞,邑庠生。
37.蔣文傳,邑庠生。
38.蔣玉珩,字伯寓,學名玉衡,畢業(yè)于廣西陸軍小學、江南講武學堂、黃埔軍校桂林分校。民國時曾任桂系陸軍第六縱隊少校,后升為上校軍銜,曾擔任桂林市長陳恩元的專職秘書和副官,其子蔣錦鋆被日寇殘忍殺害,為保家抗敵,其資助弟蔣玉璿購買槍彈抗日。
39.蔣玉璿,字伯衡,學名政,廣西高等小學畢業(yè)。民國桂系陸軍少校,獲授六等文虎章。在中共全灌特支委鄧崇濟動員下,積極組建抗日自衛(wèi)隊并擔任大隊長,上畔塘村有十多人志愿加入了他領導的抗日自衛(wèi)隊,隊伍達到300人左右的規(guī)模,成為建鄉(xiāng)地區(qū)最大的的一支民間抗日武裝力量,駐地在今安和鎮(zhèn)文塘村。在近一年時間里,他率隊同日寇激戰(zhàn)數十次,斃傷日寇為數甚眾。最經典的一次戰(zhàn)斗就是率隊夜襲敵軍,用殺豬刀砍殺了熟睡中的二三十名日寇,士氣大振。另在造化塘村一次戰(zhàn)斗中則俘虜了九名日軍士兵。
40.蔣玉璞,民國警察專業(yè)畢業(yè)。
41.蔣玉璜,民國警察專業(yè)畢業(yè),曾任桂系陸軍上尉軍官、律師等職。因人脈甚廣,打官司總贏,在全州司法界風頭一時兩無??箲?zhàn)期間日軍轟炸全州縣城,其在縣城的房屋被炸毀后回到故鄉(xiāng)居住直到終老。
42.蔣良璽,鄉(xiāng)飲介賓。
43.蔣玉琛,明經小學畢業(yè)。
44.蔣玉潔,明經小學畢業(yè)。
45.蔣錦銓,明經小學畢業(yè)。
46.蔣錦俠,曾在李宗仁部隊服役數年,身手了得,退役后回村務農,后來他還加入了蔣玉璿領導的抗日自衛(wèi)隊,打過日本侵略者。當年有日寇散兵數人侵入上畔塘,蔣錦俠憑借一根銅煙桿成功擊殺一名單獨掃蕩的日本兵,聲名大振。
47.蔣錦全,1951年參軍,入伍后即開赴前線圍剿國民黨反動殘余勢力。曾榮立三等功一次,晉升少尉軍銜。
48.蔣良高淑配許氏敕封孺人,晉封宜人。
49.蔣鴻翔淑配閻氏敕封孺人,晉封宜人。
50.蔣鴻翎繼配楊氏例封宜人。
51.蔣梓材原配陳氏例封安人,敕封孺人,晉封宜人。
52.蔣名材原配馬氏誥封宜人。
53.蔣名材繼配羅氏誥封宜人。
54.蔣煥熙原配唐氏誥封宜人。
55.蔣煥熙繼配唐氏誥封宜人。
上畔塘蔣家大院修復中
5、天子嶺、建安司、古渡景觀群:山水與人文絕妙 結合的典范
位于海洋山北端的天子嶺,眾多形似螺螄一般的山體聚集在一起,氣度非凡,頗具觀賞性,因自古以來有著孕育“天子”的神秘傳說而得名。徒步天子嶺,登高西眺,湘江如玉帶蜿蜒南來,江流兩岸平疇田野,村舍儼然。東岸建安司古村前身為零陵故郡,兩千多年前的古邑司城依稀可辨。自建安司而下,鳳凰嘴、大坪等渡口,作為紅軍搶渡湘江的要地險灘,一度腥風血雨,其悲壯慘烈,驚天地、泣鬼神。而這塊鮮血澆灌的山川沃野,則蘊含了太多歷史傳奇。站在天子嶺山脊之上,遠眺湘江北去,逝者如斯夫,感懷鳳凰涅槃,民族重生。
天子嶺
建安司古村
本文參考了鄧躍華先生\蔣廷松先生的文章,在此深表謝意!
說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的事
中央紅軍長征過桂北四大渡口的說法欠妥,還漏掉一個!
廣西白寶的皇華嶺探秘
零陵行5:走進新的零陵古城,我個人感覺不錯!
探秘明代大作家筆下有全州的緣由
Hash:00fbf4c0472320ec18e5d4151070eb8256aaa780
聲明:此文由 探秘八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