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硤石

千年古硤石

特殊的地理區(qū)位決定著古陜州在大宋之前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地位,獨到的山川環(huán)境使硤石鄉(xiāng)成為民國之前貫穿東西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

位于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qū)東部,西距三門峽市約36公里、面積僅69.42平方公里, 隴海鐵路、連霍高速、鄭西高鐵、310國道過境的硤石鄉(xiāng),歷史上曾設(shè)過硤石縣。

厚重的硤石鄉(xiāng)境內(nèi)現(xiàn)今依然散落著硤石城遺址、崤函古道遺跡、文王避風雨陵遺跡、廟溝鎮(zhèn)之藩籬關(guān)遺址、古崤陵硤石驛遺跡、崤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遺址等見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文物……

唐朝杜甫路過這里,曾寫下著名的《石壕吏》。唐朝賢相姚崇、五代時期的高季興、北宋抗金英雄李彥仙、民國張瑞等……都是出之硤石的歷史名人

硤石古縣名稱的變遷

古之硤石多是指硤石縣。

硤石縣因治所的不斷變化,使歷史上出現(xiàn)過南北兩個硤石。

史料中有關(guān)硤石的記載頗多。硤石縣前身為崤縣。據(jù)《春秋地名考略》:崤縣,隋省入熊耳,武徳初復置,屬函州;改屬陜州后,移治硤石塢,改名硤石,而舊崤縣廢?!杜f唐書》:武德元年,復置崤縣;二年,屬陜州;三年,自石塢移治鴨橋(今硤石);八年,改屬陜州;十四年,移治硤石塢,改曰硤石縣。《宋志》:熙寧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zhèn)入焉。

舊《志》:石壕鎮(zhèn),在陜州東南九十里。硤石城在州東南七十里。本后魏崤縣之峽石塢。唐貞觀十四年,移崤縣治峽石塢,因名硤石縣,屬陜州。宋因之。金廢縣,置倉于此。今有硤石關(guān),設(shè)巡司戍守,又為硤石驛?!兑唤y(tǒng)志》:硤石關(guān),古之崤陵關(guān)也,路東通澠池,西通函谷?!逗?a href='/nantong/' target=_blank>南通志》硤石驛俱在州東七十里,硤石巡檢司,系陜州轄腰站驛丞管次沖,至省六百五十里,東至河南府澠池縣七十里,西至本州甘棠驛七十里,南至河南府宜陽縣一百六十里,北至黃河四十里。現(xiàn)設(shè)驛塘馬五十五匹,現(xiàn)設(shè)驛塘等夫九十名,歲支夫馬工料等銀三千一百五十二兩五錢五分遇閏加銀二,四十五兩五錢五分。

歷史上,硤石修建有用于防御長城的記載。《寰宇記》:硤石長城在州東。《元和志》:魏長城在硤石縣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東南起崤山西北至河亙?nèi)呃铮ń癯埵l(xiāng)附近)。

安陽城:在州東南。《水經(jīng)注》:安陽溪水西逕安陽城南。《西征賦》:所謂我徂安陽者也。安陽城(又叫安昌),在今陜州區(qū)菜園鄉(xiāng)南縣村附近,早于崤縣更早于硤石縣。安陽城因安陽溪水得名,其名字起源大約在戰(zhàn)國時期。今東凡塬古時亦稱過安陽塬。今菜園鄉(xiāng)的南陽村、北陽村名可能與安陽溪水和安陽城有關(guān)?!短茣吩紫嗍老当盹@示:上官氏出自羋姓,楚王子蘭為上官大夫,以族為氏。漢徙大姓以實關(guān)中,上官氏徙隴西上郅,其后人徙陜郡。漢書載:上官桀(西漢外戚大臣),漢昭帝上官皇后祖父,少時為羽林期門郎。武帝疾病,以霍光為大將軍,太仆桀為左將軍,皆受遺詔。輔少主漢昭帝劉弗陵,封桀為安陽侯。昭帝繼位后,上官桀聯(lián)姻于霍光。元鳳元年,上官桀與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劉旦謀反,全族被滅。

唐朝之后才有硤石縣,縣城一度在安陽城附近。安陽縣在硤石縣西四十里,唐貞觀八年移硤石縣治此,十四年移治向南(今菜園南縣)。

《五代志》:河南熊耳縣有后魏崤縣,又有硤石山。硤石本崤縣后魏置唐改?!对涂たh圖志》:硤石縣,望西至州五十里。本漢陜縣地,屬弘農(nóng)郡,自漢至宋不改。后魏孝文帝分陜縣東界置崤縣。〔周〕明帝二年,分陜、崤二縣置崤郡,隋文帝罷郡,以崤縣屬陜州,大業(yè)二年廢入陜縣。義寧元年重置,理硤石塢,貞觀中改名硤石縣。

《杜詩詳注》石壕吏王應麟曰:石壕,蓋陜州陜縣之石壕鎮(zhèn)也?!兜刂尽吩疲菏炬?zhèn),本崤縣,后魏置。貞觀十四年改名硤石縣?!兑唤y(tǒng)志》:石壕,在今陜州城東七十里。【錢箋】卞圜曰:石壕,陜東戍,其地在新安西。石壕,即石崤也。按:崤在弘農(nóng)澠池西北,貞觀八年,移崤縣于安陽城,在澠城西四十里。謂石壕即石崤。

之后不知何故崤縣曾幾度廢立、遷移,最終改名為硤石縣。據(jù)史料記載:公元606年廢縣后并入陜縣。公元617年再置崤縣,治所在今陜縣菜園石門水庫附近(硤石塢),但很快又被廢除。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再設(shè)崤縣。620年,將縣城遷至今硤石附近(鴨橋故鎮(zhèn))。634年,又遷至今陜縣菜園鄉(xiāng)南縣村附近(安陽城)。640年,遷回今陜縣菜園石門水庫附近(硤石塢),并改名硤石縣。唐天佑元年(907年)又遷至今硤石鎮(zhèn),后稱硤石舊縣。宋朝建立(960年)后,公元967年,將硤石縣城又遷至今硤石(石壕鎮(zhèn))。1073年,廢硤石縣,改設(shè)石壕鎮(zhèn)。后來在今硤石設(shè)立硤石驛、硤石關(guān),以及硤石鎮(zhèn)等。金占領(lǐng)時期也曾設(shè)硤石縣。

綜上所述,公元487年至1073年之間的近600年中的多數(shù)時間,今陜縣東部主要地區(qū)屬崤縣或硤石縣管理。宋朝建立之前,硤石多指南硤石(硤石塢,處在南崤道上)。宋朝以后,硤石多指北硤石(即今硤石,原名鴨橋,后為石壕,處在北崤道上)。

不論是南硤石,還是北硤石,因都處于崤函古道上,受到世人的關(guān)注。

硤石古縣的名門望族及歷史名人

在硤石的歷史上,曾出過眾多的歷史名人。其代表人物有: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省陜縣)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

姚合,陜州硤石人。元和進士,開成末為秘書監(jiān),詩名重于一時,人稱“姚武功”,李頻嘗師之。

姚勗,字斯勤,唐陜州硤石人,姚崇玄孫。穆宗長慶初登進士第。歷遷監(jiān)察御史、遷諫議大夫。改湖常二州刺史。與李德裕友善。后德裕逐,家無資,病無湯劑,勗數(shù)濟餉候問。官終夔王傅。

高季興(858--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貽孫,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又稱荊南)開國君主。907年,朱溫稱帝,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jié)度使。914年,被封為渤海王。后唐滅后梁后,高季興向后唐稱臣,并親自入朝覲見。924年,后唐莊宗封其為南平王。

高從誨,字遵圣,季興長子。季興時,仕梁賜告,歸省遂留,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季興卒,吳以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從誨以父自絕于唐。

高保融,字德長,從誨第三子,從誨時為節(jié)度副使,兼峽州刺史,從誨卒,拜節(jié)度使廣順,元年封渤??ね酰@德元年進封南平王。

高保勖,字省躬,從誨第十子,晉天福初,領(lǐng)漢州刺史,保融立令判內(nèi)外諸軍事,周顯德初,從保融請累加檢校太尉,充行軍司馬,領(lǐng)寧江軍節(jié)度。保融卒,即拜荊南節(jié)度使,建隆二年,遣其弟保寅入貢,歸勸保勖奉土歸朝,不聽保勖,淫泆無度,又好營造臺榭,窮極工,巧軍民咸怨。

高繼沖,字成和(宋史及東都事略作字贊平)保融長子,保勖卒,拜節(jié)度使,時湖南張文表作亂,周保權(quán)求救于朝廷。建隆四年,宋太祖命慕容延釗等討之,假道荊南,約以兵過城外,繼沖大將李景威請,嚴兵待之,判官孫光憲叱之曰,汝峽江一民爾,安識成敗。

李彥仙,字少嚴,本名李孝忠。南宋初年名將,寧州彭原人(甘肅寧縣),后徙居鞏州(今甘肅隴西)。曾在陜州硤石關(guān)任石壕尉,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兵進犯陜州,經(jīng)制使王燮抵擋不住,率部逃跑。這時,李彥仙以石壕尉身份堅守三嘴山,李彥仙率陜州城軍民大小戰(zhàn)200余次,殲敵無數(shù),終因糧盡援絕而失陷。他死后被追贈為彰武節(jié)度使,建廟于商州,號曰忠烈。硤石村有李彥仙墓,紹興九年,又立廟于陜州,號曰義烈。乾道八年,賜謚號忠威。有韜略,善應變,重氣節(jié)。

張瑞(又名張順),字輯五,陜縣硤石鎮(zhèn)硤石村人也。民國歐陽珍《陜縣志》記載:硤石為舊驛站,廟溝籓籬關(guān)隘,四周皆山,方圓附近村皆屬硤石管轄,張瑞以清庠生主鎮(zhèn)政事數(shù)十年,性剛烈威嚴,有才華并氣質(zhì)勇猛,善于決策并有主見,每地方有事,周圍村民供其役使,唯唯聽從,雖退有后言,面面莫敢違,家故豐裕,自是益饒,貲累巨萬,田連阡陌,鄉(xiāng)民半為其佃戶,其家人子弟夏秋出收田租。不少方圓村人有行為不軌者,張瑞必置之以法,死者數(shù)十輩。民國12年吳佩孚駐洛陽,張瑞被鄉(xiāng)人控告逮捕,受贖刑,家道漸落,而瑞性受挫,民國19年因故卒。自秦漢以來豪強兼并之風盛行,而貧富之階級愈分。太史公以素封之家比封國之君方。張瑞鼎盛時,坐收田租之,人不勞而彌富,家人皆衣絲策肥,其何以異然,張瑞不悟保泰持盈之道,大興土木,門前木工、石工、常數(shù)十百人,終年不絕。所居宅第,窮極壯麗,物盛而衰理勢然也。楊子云曰: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張瑞卒之后及身而敗,第宅寖成茂草矣。

歷代文人在硤石留下的筆墨

晉·潘岳《西征賦》:“登崤坂(崤道)之威夷(逶迤),仰崇嶺之嵯峨。皋(夏后皋)記墳于南陵,文(周文王)違風于北阿。蹇(蹇叔)哭孟(孟明視)以審敗,襄(晉襄公)墨衰以授戈。曾只輪之不反,緤三帥以濟河?!?/p>

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狈从沉税彩贾畞y帶給今硤石附近眾的沉重災難。

唐·韓愈在《次硤石》中寫道:“數(shù)日方離雪,今朝又出山。試憑高處望,隱約見潼關(guān)。”

唐·白居易《西行》中寫道“……壽安流水館,硤石青山郭。官道柳陰陰,行宮花漠漠……”

唐·劉長卿《硤石遇雨宴前主簿從兄子英宅》

縣城蒼翠里,客路兩崖開。硤石云漠漠,東風吹雨來。

吾兄此為吏,薄宦知無媒。方寸抱秦鏡,聲名傳楚材。

折腰五斗間,黽勉隨塵埃。秩滿少馀俸,家貧仍散財。

誰言次東道,暫預傾金罍。雖欲少留此,其如歸限催。

唐朝末年杜荀鶴《傷硤石縣病叟》:“無子無孫一病翁,將何筋力事耕農(nóng)。官家不管蓬蒿地,須勒王租出此中?!?/p>

晚唐畫家、詩人韓偓在《出官經(jīng)硤石縣》中寫道:“……故里欲清明,臨風堪慟哭。溪長柳似帷,山暖花如醭。逆旅訝簪裾,野老悲陵谷。暝鳥影連翩,驚狐尾纛簌?!?/p>

唐·蕭穎士《早春過七嶺,寄題硤石裴丞廳壁》

出硤寄趣少,晚行偏憶君。依然向來處,官路溪邊云。

茲路豈不劇,能無俗累紛?;标幱牢春?,泉聲細猶聞。

彌嘆春罷酒,牽卑從此分。登高望城入,斜影半風薰。

唐·權(quán)徳輿《發(fā)硤石路上卻寄內(nèi)》

 莎柵東行五谷深,千峯萬壑雨沈沈。

細君幾日路經(jīng)此,應見悲翁相望心。

宋·王禹偁《硤石縣旅舍》

霜乾紅葉飛,遷客思凄凄。

處險人垂癭,登山馬跙蹄。

籬荒蛬韻苦,云凍雁行低。

此夕應無寐,何煩報曉雞。

明·楊思盛在詩中寫道:“凌晨過硤石,土立如深壁;昏旦虧陰晴,天光窺一隙。積雨泥淖滑,行人苦窄逼;牽扶強登陟,仆馬頗極立……”把古道險要和交通艱難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趙完璧(膠州人)《硤石》

昔聞硤石崄,此日度應難。

煙洞深無極。云梯不可干。

人從天上落。樹向井中看

空翠茫茫里,征衣暗浥寒。

明·義渠《硤石》

硤石分秦險,郵亭日欲低。

未知山近逺,已失路東西。

逺水看煙起。深林畏鳥啼。

鳳城何處是,彌望草萋萋。

明·楊慎《硤石道》

石壕環(huán)陜驛,澠水帶崤關(guān)。

東望封泥谷,南連積甲山。

秦輪無只返,趙壁有雙還。

陳跡虛無里,荒臺蔓草間。

明·王象春《硤石懷古》【即崤陵】

真成箭括與車箱,猶是千年古戰(zhàn)場。

想像國殤思蹇叔,時因風雨憶文王。

楚人一炬曽輕入,薊馬長驅(qū)亦未防。

三復青蓮蜀道曲,休令所守化豺狼。

明·鄭岳 撰《山齋文集巻四》《硤石阻雨》

積雨滯行裝,山坳坐驛堂。

危岡回馬首,細路繞羊腸。

躡磴防泥滑,添衣覺晝涼。

客懷正寥落,重感鬢毛蒼。

清·吳綬卿《過硤石山》詩云:“硤石山上秋風起,西征壯志何時已。道路崎嶇限戎馬,縮地神方思費子。昂頭西望玉門關(guān),班超事業(yè)何足齒。誓將踏遍中細亞,烏拉山頭樹界趾。回頭再上喜瑪峰,闡釋佛祖出禪宗。東方大陸起蛟龍,請看亞雨壓歐風。漫笑狂吟無足道,從來時勢英雄造。雄圖爭說鐵木真,我何人斯發(fā)長嘯?!弊ⅲ海▍蔷R卿,名吳錄貞或祿貞,生于1880年,湖北云夢縣人氏,1896年投軍。1898年,吳被推薦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陸軍,與張紹曾、藍天蔚并稱為士官三杰。后來,又有人將他與蔡鍔、蔣百里并列為士官三杰。)先生(祿貞)有遺詩一帙,中有《過硤石山》詩,可為壓卷。吳祿貞是革命黨人。隨肅親王善耆巡視內(nèi)蒙古地區(qū),與貢桑諾爾布相識成為摯友。一日,吳綬卿酒醉,臥睡于親王府議事廳前甬道下的臺階護階石上,貢桑諾爾布手書“吳綬卿醉臥處”六字并命人鐫刻于這個臺階的護階石上。當時只是戲謔之舉,之后,吳綬卿在石家莊被袁世凱的人刺殺,享年31歲。

歷史上發(fā)生在硤石的重大事件及建筑遺跡

崤函古道:崤函古道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硤石鄉(xiāng)車壕村西南約2000米,距三門峽市36公里,為古代中原通往關(guān)中的咽喉,是東至洛陽西長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一處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唐代大詩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慘景象,寫下了著名詩篇《石壕吏》。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遺產(chǎn)。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崤之戰(zhàn):秦晉崤之戰(zhàn)是春秋時期發(fā)生晉秦爭霸戰(zhàn)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zhàn)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晉喪而派兵偷襲鄭國,后因鄭有備而退回。晉襄公率軍在晉國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xiāng)王嶺村交戰(zhàn)溝)隘道設(shè)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崤之戰(zhàn)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它的爆發(fā)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晉兩國根本戰(zhàn)略利益矛盾沖突的結(jié)果。秦在崤之戰(zhàn)中輕啟兵端,孤軍深入,千里遠襲,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從此秦國東進中原之路被晉國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崤之戰(zhàn)標志晉、秦關(guān)系由友好轉(zhuǎn)為世仇。

崤之戰(zhàn)的具體戰(zhàn)場有爭議,筆者認為發(fā)生在北崤道硤石段的可能性大些。

文王避雨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倍蓬A注:“此道在二肴之間南谷中,谷深委曲,兩山相嵚,故可以辟風雨。”孔穎達疏:“何休云,其處險阻隘,勢一人可要百,故文王過之,驅(qū)馳常若辟風雨?!痹诔埵呢圆飞?當?shù)厝朔Q卦坡山)山崖一座壯石崖下暫避,今遺跡猶存,后人感恩其德建臺立碑,群眾稱之為“文王避風雨臺”。風雨臺是一個長50余米、高約8米的石坎,原有古柏、廟宇,其向上數(shù)米還有“上天梯”。世代相傳硤石百姓在此處放牛、放羊時遇暴風雨就在此避雨,當?shù)噩F(xiàn)健在的耄耋老人回憶:無論狂風暴雨多大,在此處衣物不會被雨水所浸,搓根火柴也不會被狂風刮滅。這就是“文王避風雨臺”的神奇之說。史料記載:周文王以孝著稱,他將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做到了極致,成為舉國上下的表率,開創(chuàng)了周朝八百年基業(yè),成為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王朝。

廟溝鎮(zhèn)之藩籬關(guān):《清實錄同治朝實錄》卷之十一有關(guān)內(nèi)容:“同治六年二月初六日(1867年3月11日)。據(jù)英桂奏稱,河東蒲、解、絳三屬,悉濱黃河,渡口眾多,防不勝防。惟硤石驛迤西之廟溝,舊設(shè)藩籬關(guān),有險可守,應由晉、豫、陜?nèi)「髋晒俦鴧f(xié)守,以堵捻蹤西犯。”

民國九年(1920年)十二月印行穆湘玥(穆藕初別名)編著的《穆藕初文集》內(nèi)有《豫西災況查勘日記》,文中載“由硤石西去,行約四里,有關(guān)隘,上顏‘藩籬’二字,再里許即為廟溝?!辈⒖d有當時拍攝的“廟溝鎮(zhèn)之藩籬關(guān)”照片。

據(jù)姚學謀和董振民先生在《廟溝鎮(zhèn)之藩籬關(guān)究探》一文中講:在古鎮(zhèn)張茅,目前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藩籬”匾的地方四處:

一是大唐賢相姚崇在故里張茅題寫的“藩籬”石匾,傳說是民國八年(1919年)從硤石鎮(zhèn)張瑞寨墻上摘下來的,現(xiàn)保存于三門峽市博物館。

二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張茅鎮(zhèn)所修的西寨門上有鎮(zhèn)人呂惟祺題寫的“崤西藩籬”匾額(現(xiàn)無存)。

三是五代(907~960年)時期所修的張茅董達橋橋東、西二十根欄桿其中兩根上有“藩籬固、銷鑰昭”刻字,1958年鐵路修復線到張茅時董達橋被拆毀。

四是民國九年(1920年)穆湘玥在《豫西災況查勘日記》記載的“廟溝鎮(zhèn)之藩籬關(guān)”之“藩籬”題匾。

村里不少老人指認:廟溝鎮(zhèn)之藩籬關(guān)被壓在今隴海鐵路廟溝火車站西300米處。當年,“藩籬關(guān)”兩邊山崖陡峭,古樹參天,雄關(guān)擋道,為北崤道必經(jīng)之地,稱其“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隴海鐵路:楊連弟大橋,我國唯一的以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楊連弟鐵路橋、硤石隧道,1921年由法、英、比利時三國工程師共同設(shè)計,用了4年時間建成。楊連弟大橋位于陜縣觀音堂鎮(zhèn)和硤石鄉(xiāng)之間,橋高48米,長172.5米,是隴海鐵路線上最高的橋梁和隧道,也是隴海鐵路貫通東西的關(guān)鍵工程。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將橋炸毀,只剩下5個橋墩。1949年,為解放大西北,鐵道兵奉命搶修,由于技術(shù)落后,只得靠人力在半空中作業(yè),而且隨時都可能粉身碎骨。當?shù)?a href='/nongmin/' target=_blank>農(nóng)民說:“八號頂,八號頂,失手掉成餅;八號端,八號端,上橋如上天?!辫F道兵某支隊戰(zhàn)士楊連弟以大無畏精神創(chuàng)造了單面云梯,帶頭攀上了40多米高的橋墩,為大橋修復爭取了時間。為此,楊連弟榮獲"登高英雄"稱號。1953年5月,在搶修朝鮮清川江大橋時楊連弟光榮犧牲。中國人民志愿軍領(lǐng)導機關(guān)追記他特等功,授予一級英雄稱號,命名他所在連隊為“楊連弟連”。他同時還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獲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我國鐵道部將八號橋命名為“楊連弟大橋”,并在該橋西北側(cè)建立了楊連弟紀念碑。碑高14.5米,碑身上窄下寬,正面為梯形,碑面上銘刻“楊連弟烈士紀念碑”幾個紅色大字。其紀念碑現(xiàn)在楊連弟公園

硤石監(jiān)獄:1951年河南省公安廳開始籌建硤石監(jiān)獄,隸屬河南省勞改十六支隊,主要生產(chǎn)建筑水泥、石料、石灰。當年,在建設(shè)中曾發(fā)現(xiàn)多處宋代墓葬。2014年硤石監(jiān)獄搬遷到張灣鄉(xiāng)新址。

1951年7月,陜州專署公安處在陜縣硤石開辦了一個勞改生產(chǎn)點,組織了200余名罪犯開山采石,主要生產(chǎn)鐵路道渣。當時的機構(gòu)名稱為“陜州勞改中隊”。后同陜縣勞改中隊合并為一個大隊,稱“陜州專屬公安處勞改大隊”,企業(yè)名稱“陜石勞改石渣廠”,隸屬于陜州專署公安處。

1952年4月,陜州專署與洛陽專署合并,陜州專署公安處與洛陽專署公安處合并,監(jiān)獄機構(gòu)名稱改為“洛陽專署公安處管教第三大隊”,企業(yè)名稱為“地方國營洛新石料廠”。

1953年9月,洛陽專署公安處管教第三大隊收歸河南省公安廳領(lǐng)導,行政名稱改為“河南省第十六勞動改造管教隊”,企業(yè)名稱為“河南省地方國營洛新石料廠”。

1963年10月,接河南省公安廳通知,行政機構(gòu)名稱由“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六管教隊”改為“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大隊”。

1968年6月,成立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大隊革命領(lǐng)導小組負責監(jiān)獄工作。

1969年1月,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大隊實施軍事管制,建立軍管小組,企業(yè)名稱不變。4月27日,經(jīng)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下放洛陽。

1969年12月16日,省軍管會豫軍管字[1969]45號文通知,行政機構(gòu)名稱由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大隊改名為河南省勞動改造第二大隊,隸屬于洛陽地區(qū)公安機關(guān)軍事管制委員會。

1974年1月企業(yè)名稱改為河南省洛新石料廠。

1983年7月,劃歸河南省司法廳勞改局管理。

1985年6月28日,行政機構(gòu)名稱為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六支隊。同年8月,企業(yè)名稱經(jīng)省司法廳勞改局批準改名為河南省洛新建筑材料廠。

1988年3月,經(jīng)省司法廳勞改局[1987]389號文件和省計委豫計經(jīng)企[1988]384號文批準,企業(yè)名稱由河南省洛新建筑材料廠更名為河南省三門峽水泥廠。

1995年5月,河南省勞動改造第十六支隊改名為河南省三門峽監(jiān)獄。

1998年9月5日,三門峽水泥廠由省振華玻璃廠兼并,原河南省三門峽水泥廠改名為河南省三聯(lián)水泥廠,隸屬于河南省振華玻璃廠。

硤石民間的有關(guān)傳說

硤石歷史厚重,史料記載頗多,在民間的傳說更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娘娘墳:硤石古縣城西百米的高崖上約數(shù)米處就是“娘娘墳”。古墓冢高約10多米,直徑約30米,古傳至今。這個娘娘是哪朝哪代、姓甚名誰、均無人知曉。傳說:硤石鎮(zhèn)上誰家有“紅、白事情”,頭一天下午去“娘娘墳”前燒香跪拜,告知娘娘明天要招待幾桌客人。在黎明前將各張桌上擺好碗筷等餐具。“事情”結(jié)束就將洗凈擦干的餐具如數(shù)奉還,年復一年都是如此。有的用戶不講信用,不能按標準如數(shù)送還,以后就不靈驗了。還傳說:“秦生富挖了娘娘墳”。秦生富1944年與日本駐軍勾結(jié),攻打駐守在觀音堂的八路軍。1945年春他在張茅、硤石私立稅卡、敲詐勒索、明收暗搶,僅在半年時間內(nèi)收國民黨法幣3200余萬元裝入私囊。1947年向駐觀音堂解放軍對打,以在硤石西百米高的崖上修碉堡為名(地點就是娘娘墳)把墓葬內(nèi)的古文物洗劫一空。據(jù)修碉堡的民夫張某某說:“我們到墳里面看時,只見到些瓦礫陶片。該墳的土質(zhì)在附近十里八鄉(xiāng)找不到同樣的。”

八卦琉璃井:八卦琉璃井位于硤石東北的卦卜山頂,據(jù)民國陜縣志載:“其明如鏡,深不可測”。和“文王避風雨臺”同屬一山,山上山下,遙相呼應。井口為“正八角形”,是由八塊“水晶石板面通過精雕細刻組合而成,每塊板面均有“八卦圖形”。這就是周文王創(chuàng)造的“八八六十四卦”的遺跡,是硤石人對周文王的永久紀念。后人懷念周文王其德,在“八卦琉璃井”處建文王廟并立碑?,F(xiàn)廟碑無存,僅有文王文官武將無頭石像二尊。

二郎洞:從硤石河順河而下約十里處在“十八盤溝”溝南的百米懸崖中。據(jù)民國陜縣志載:崤陵古洞有一天洞。

三連洞:洞內(nèi)有景觀,不知鑿于何時,有古碑字跡不清楚。洞內(nèi)塑神像,俗云二郎神,有潭一,不知深淺。潭中橫松檁一根,進洞須沿椽檁而行至潭邊,里有桌椅,有鐵燈一盞、天書一卷。人到桌前,燈未點自燃,人閱之出洞即忘。有近代石碑二通,一通嘉慶二十二年立,一通民國二十二年立。洞通石壕鎮(zhèn),長約二十五里。

缸崖洞:在硤石東北約三里的大賈山村西南半里的百米懸崖絕壁中間有一古洞“缸崖洞”。洞口有一陶制品“大老缸”,高1米有余,直徑約60厘米,重近500斤。把洞口堵得嚴嚴實實。參觀者只能在“十八盤溝”的溝底或者溝偏北才能把這個神奇的的缸洞看得一清二楚。硤石古縣幾千年來相傳有:“九崤十八洞,洞洞有妖精?!彼^“妖精”,就是“妖魔鬼怪”,經(jīng)常作惡害人者。要解“缸崖洞”的謎得從“八仙”說起?!案籽露础迸c“藍仙廟”近在咫尺,八仙用“大老缸”封堵缸崖洞。

仙姑洞題字:何仙姑洞位于硤石偏西北的南狼窩村懸崖中,《民國縣志》載,何仙姑洞題字“歸去來兮,石渠洞泉”在縣東硤石鎮(zhèn)北,洞前不知何代人所書,而筆勢飛動,引有仙風。

小華山:小華山位于硤石北的東嶺村與王家后鄉(xiāng)的上莊村的交界處,“小華山”身處峽谷絕壁懸崖間,要攀沿千米羊腸極狹而變曲的小道,故名“小華山”也。小華山頂端有一片空地,寬10米,長30米。其身后的懸崖徒壁中有三個天然石洞。大洞內(nèi)塑有祖師爺神像,其洞寬3米,深4米處有向下傾斜度大的洞,望而生畏,只得投石試探,往下滾動聲音約兩分種;左側(cè)洞內(nèi)有龍王塑像,右洞內(nèi)是山神像。在小華山的深溝北約千米之處有兩畝空地,蓋有大戲臺,蓋有東西廂房十多間。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的“小華山廟會”會期三天,來紀念祖師爺、龍王爺、山神爺。

李彥仙墓地:解放后,硤石監(jiān)獄在硤石建采石場建造俱樂部和食堂時挖出了李彥仙的墓,有石碑和兩尊石綿羊,羊角昂首,維妙維肖。還傳說李在金兵圍攻陜州時與金決以死戰(zhàn),后終因寡不敵眾跳河自盡。他墓中的兩石羊現(xiàn)在采石場的場區(qū)之內(nèi)。

娘娘廟:硤石南有“茹家山”與“金銀山”對峙。茹家山下有座“茹娘娘廟”。傳說:“茹娘娘”是“雷公”即雷神的妻子。雷神,亦稱“雷公”、“雷師”,古代神話中的司雷之神?!断珊=?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云仙雜記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是主雷雨之神。硤石古縣的“雷爺廟”位于縣東與澠池交界。千百年來硤石群眾是靠天吃飯。農(nóng)諺:“地瘠土薄石頭多,窮人災年命難活?!痹谂f社會“三年兩頭旱,雨水很少見?!焙禐膰乐貢r顆粒無收。旱災幾個月不見雨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去“雷爺山”向?qū)9芾子曛褚?。硤石人是“雷神”的娘家人有茹娘娘的面子,雷神也講私情,硤石人去“要雨”多少都要給一點以解燃眉之急。傳說:四道溝村有一趙某把“茹娘娘廟”的“石香爐”帶回家想喂豬用。當天晚上趙某肚子痛的很,家人和鄰居想盡各種辦法難以治住。于是他和家人就跪地向茹娘娘請罪燒香、跪拜表明:“明天一定把香爐送回去?!钡诙煸诩依镞€宰了一只雞給茹娘娘請罪,把“石香爐”內(nèi)用細沙裝滿并恢復了原樣,疼痛才停止。

三門峽地方文化研究者董振民先生考證:硤石鄉(xiāng)民很早就有編戲、演戲和重視文化的傳統(tǒng)。他說:陜州區(qū)驛城曲劇團,即陜縣驛城戲劇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很有名氣。其前身是陜縣硤石村曲劇團,創(chuàng)立于1998年。

硤石村戲曲歷史悠久,享譽陜縣。上世紀50年代以高五升為代表的戲曲人成立了硤石蒲劇團,到70年代后改唱豫劇,1998年之后專唱曲劇。1980年10月,又成立了硤石劇院,在陜縣頗有影響。 (牛占亞 尚柏仁 朱家昊)

資料來源:

《春秋地名考略》

《元和郡縣圖志》

《河南通志》

《共城從政錄》(清)周際華

《寰宇記》

《明一統(tǒng)志》

《讀史方輿紀要》

《舊唐書》

《水經(jīng)注》

周《地圖記》

《輿地廣記》

《松窗夢語卷》

《尚書古文疏證》

《欽定續(xù)文獻通考》

《萬首唐人絶句》

《杜詩詳注》

《五代史補》

《詩學淵源》

《困學紀聞》

《清實錄同治朝實錄》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

《民國陜縣志》

《吳綬卿冷禪室詩話》

陜縣教委劉彥豐老師編輯的《漫話硤石古縣》

文章圖片由董振民先生提供

Hash:faaffb7aaeaa7fc2960c535c8d2ff79cbc8862a1

聲明:此文由 天鵝湖視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