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面

簡介

曾因諸葛亮一把火燒出了名氣的三國歷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頗具歷史淵源的地方美食——新野板面(又稱張飛板面)。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

由來

相傳,古城新野“板面條”始創(chuàng)于東漢末年,桃園兄弟劉、關、張駐守新野之時,那位“豹頭環(huán)眼、吼聲如雷”的張飛將軍,總嫌面條太軟,咬著沒勁,吃著乏味。廚師為了滿足這位“喝斷橋梁、粗中有細”的大將軍,多次琢磨,反復研制,才制成這種“板面條”。張翼德吃后哈哈大笑,高豎拇指,連聲叫好!自此,“新野板面條”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荊、襄一帶廣為流傳。

傳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板面是由張飛發(fā)明的:

張飛的急躁脾氣那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對任何事情都要求速度,而恰恰因為行軍打仗對時間要求很緊的緣故,所以火頭軍做飯速度自然是跟不上了,有一天張飛正因軍事上的事煩著呢,當聽到有人抱怨飯還未做好時,更加的惱火了,于是到了軍中查看后勤,當看到士兵們?nèi)栽诳渴謸{刀切做飯時,更是氣不大一處來,抓起案著的面團摔了起來,邊摔邊罵,臨走之時又順手把摔出來的面扔到了鍋中,就是這么一個看似無意的舉動,結(jié)果做出的面很筋道很好吃,更加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做面的速度要比先搟后切快的得多,于是軍中廚師便開始效仿并加以不斷的改進,最終形成了這獨具特色的板面。

食品特點

新野板面之所以能夠風味獨特,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因有地方特色,故又稱“新野臊子”)好。

其臊子,一般以牛羊肉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種作料炒制而成。其做法是:精選肥瘦適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將干紅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將切好之肉丁入油,反復煸炒,至肉塊定形后,將拍過的辣椒及精鹽等調(diào)味品適時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著色均勻呈棗紅色時,離火降溫。成品臊子精在工藝,巧在火候,香而不膩、辣而不辛、咸而不澀,色如瑪瑙,晶瑩悅目,味道鮮美。這種臊子的一個奇特之處是保鮮期長,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經(jīng)夏不腐,味道不變。據(jù)說還是當年諸葛亮在深感軍隊行軍打仗,朝此暮彼,居無定所的情況下潛心研究發(fā)明的。

其面條制作取自當?shù)厥a(chǎn)的優(yōu)質(zhì)小麥精粉,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至筋道,再經(jīng)過反復揉條摔板,直至其觸摸如絲綢、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板時噼啪作響即可。

這樣的面條寬窄有致、均勻好看,二兩面,三根條,板拉扯直后可達四丈有余。板后面條即入鍋、起碗,放幾根青菜,澆上臊子,真?zhèn)€是白面條、綠菜葉、紅臊子,入口來“辣酥酥,香噴噴”,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

臊子和板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以至于人們?nèi)绱嗽u價:有其面而無其臊子,味不可口;有其臊子而無其面,便不成特色。

古往今來,歲月流逝,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時光積淀和眾多能工巧廚的反復改進,新野板面已更具魅力。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達官布衣,各色人等俱百吃不厭。

板面的面要揉得很筋道的,至于料子,新野縣的板面的做法是把干紅椒用溫油炸至半糊(偏糊一點),然后把鹵牛肉、鹵過牛肉的湯一直倒進辣椒和油里,大火煮開后慢火燜,煮到入味。做好以后最好吃的就是那個辣椒。

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個頭,右手捏三個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噼里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廚師手里由短變長,由粗變細,折合三次,總長度達五丈有余,而且粗細均勻,提起似一道瀑布。

撈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廚師捏上一些嫩綠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澆上沸好的棗紅色的臊子。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臊子,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講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醬、食鹽、紅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鍋臊子,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制作時,先將牛油稀釋燒沸,然后再下佐料。曬干的紅辣椒用量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澤,牛肉也占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塊塊,待辣椒紅顏色下來之后,再把牛肉丟進鍋里。這時,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

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涼后便凝結(jié)成固體,隨吃隨取,常年存放,不會變質(zhì)。平時家里吃點面食的時候可以放一點,味道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