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的“文山八景”,如今還有人記得嗎?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距2020年還有154天

清康乾盛世年代,實行改土歸流之功效,使得文山地區(qū)政治管理較為清明有序,城鄉(xiāng)人口大幅增加,經(jīng)濟呈繁榮態(tài)勢。人民能安居樂業(yè),即增添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山城周圍的風景名勝即成大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于是所謂“八景”之說應運而生,在文人雅士中傳為美談,人們普遍認可的文山八景為:雁塔秋風、西華列戟、虎溝煙雨、南橋夜月、大興雙桂、二臺返照、鐘靈瑞梅、盤水回波。

雁塔秋風

文筆塔是文山城標志性建筑,是激勵莘莘學子勤奮讀書、報效國家的精神家園,是離鄉(xiāng)在外的文山人難割難舍的鄉(xiāng)愁。

清朝康熙年間,在文東山上建塔,當時稱“文峰塔”或“東文塔”。三百年來,文筆塔命運多舛,幾經(jīng)建筑,幾經(jīng)損毀。嘉慶23年,文山知府聽取當?shù)匚娜耸考澱埱蠹敖ㄗh,廣籌資金,將文山魁星閣文峰塔移到此塔舊址,重建7層樓,高19余米的文筆塔。

嘉慶年間所建的文筆塔,經(jīng)歷百年后,于20世紀初,在兵荒馬亂中毀于戰(zhàn)火。又過了30余年,在慘烈的抗日戰(zhàn)爭中,抗日軍隊利用文筆塔廢墟,布置防空部隊,防御日寇飛機轟炸文山城,用高射機槍對入侵敵機猛烈掃射。為保護全城老百姓生命財產(chǎn)安全,作出過卓絕貢獻。留下的光榮痕跡,值得后人大書一筆。

上世紀未,文山州、縣政府應順民心,在東山之巔重新修建文筆塔。文筆塔屢毀,又屢建,有何苦心孤旨的用意?有人說建塔是為了鎮(zhèn)妖降魔,平息盤龍河水患,非也!其實,建文筆塔完全從企盼“文化興邑”作墨,是教化邊陲愚蒙,興盛文化事業(yè),而向上蒼祈禱的象征物證。

據(jù)古籍記載,從唐朝到五代時期,到京城考中進士及第的士子,即可享受在長安慈恩寺大雁塔上題名的榮耀,以此昭示天下。故“雁塔”古時就成了文人金榜題名、前程遠大的代名詞。所以,文山文筆塔榮稱“雁塔”,是家鄉(xiāng)人民美好的愿望,它激勵學子們勤發(fā)學習,企盼多有“雁塔題名”的人才出現(xiàn)。

古時,每逢金秋時節(jié),游人都要登上文筆塔觀賞風景。這時金風陣陣襲來,群群大雁掠過文筆塔頂,鳴叫著向南天飛去。引來觀景之人無盡遐想、惆悵。文山文人們便在“雁塔”上憑添“秋風”一詞,富含詩意的“雁塔秋風”從此成為文山八景之首。

西華列戟

第一個將文山西華三十六峰比喻為“西華列戟”的人,是清朝末年的李熙文。清同治十三年,李熙文考中甲戌科二甲第28名進士,因詩文書畫俱佳,點庶吉士入京城翰林院學習3年。

當年,他家兩代皆中進士,而譽滿鄉(xiāng)梓。其父李延福在清道光丙申年,考中三甲第34名進士。當年即授廣東南海知縣,因政績顯著,不久就升任廣東崖州知府。

李延福多年宦海在外,寂寞中非常思念故土。特別是山勢蒼勁挺拔蔥蘢峻峭的西華山,常常令他魂牽夢縈于孤齋臥榻之中。為聊解鄉(xiāng)愁,李延福特繪文山西華山《三十六峰林木圖》長卷。畫面從如今的茶庵村埡口后山一路畫來,有朝陽洞、歪頭山、石馬腳、舊城石徑、猴攀巖、三元洞、紅石巖、喜得沖等等,將文山西面山景盡收眼底。畫中西華三十峰,峰峰如古代兵器中尖戟,高插碧空、固若金湯。

每逢公務閑暇,李延福常常拿出畫卷把玩欣賞。當李熙文從北京回鄉(xiāng)省親,特轉(zhuǎn)道于廣東崖州看望其父,李延福便命李熙文將此畫卷帶回文山,并囑咐在畫卷上綴以詩文。光緒元年,李熙文回到故鄉(xiāng),請來名匠將長畫裝裱,近兩丈長的畫卷,用極為華貴的絲綢裝裱。并遵父命,在畫上題詩三首。詩曰:“西華列戟護金尊,峻峭諸峰萬世痕。古柏蒼松擎日月,星移斗轉(zhuǎn)煥乾坤……”

虎溝煙雨

古時,離文山城約10里的西南山麓,有一座僻靜的小山村。傳說,山村后林密常有老虎出沒。一到晚上,高昂、恐怖的虎嘯聲,常常令周圍村寨的人們膽戰(zhàn)心驚、夜不能寐,故這村莊古名叫“貓貓沖”。

村后有一高聳兀突的山崖,山形酷似頭昂向西,前腿直伸,后肢臥伏的猛虎。當時,城里人到風景優(yōu)美的“貓貓沖”郊游時,看見這維妙維肖的“猛虎”,皆嘖嘖稱奇。并奔走相告,使到此觀景賞“虎”的游人紛至沓來。官紳文人即將此村改稱“喜得沖”。把村后溝壑,取名“虎溝”。

稱為“虎溝”的山?jīng)_,70多年前,遍山遍嶺還是繁茂濃郁的森林,整座山?jīng)_就是天然大氧吧,空氣中隨時充滿滋潤清新的水氣,一經(jīng)溫暖的陽光照射,就飄逸出乳白色的嵐煙,從森林中陣陣騰起,彌漫在山岫翠嶺,飄浮在山?jīng)_上下。顯得幽深莫測、朦朧別致,故稱“煙雨”。

酷似猛虎的山崖,清澈甘甜的溪水,煙雨翠微的群山,構(gòu)成美輪美奐的景觀。幾百年來,成了文山人趨之若鶩、郊游玩樂的極佳地點,當年,此處被賦予詩情畫意的名稱:“虎溝煙雨”。

南橋夜月

清代,盤龍河上的永濟橋俗稱南橋,為康熙9年所建。此橋為文山城鄉(xiāng)各族民眾的生活、勞作帶來極大方便。更是文山同南邊幾個縣鎮(zhèn),乃至越南交通要津,對文山的經(jīng)濟繁榮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當年新修建的南橋氣勢恢弘,橋上石階石欄,精雕細刻,使來往的過橋人舒心養(yǎng)眼,自感榮耀;橋中心三層六角的水月亭,成了文人雅士賞風弄月的好去處。

每當夕陽西下,就有許多閑情逸致之人在南橋上相聚聊天、休閑乘涼。不知不覺,夜幕降臨,倚欄遠眺,東西兩山在碧海天幕中顯現(xiàn)墨黛輪廓;近處兩岸垂柳在朦朧中輕柔戲水,繾綣纏綿;清風徐來,岸邊叢叢芭蕉葉嘩嘩作響,好似在彈奏低沉的樂章。

這時,明月從河邊高大的榆樹梢頭漸漸升起,她那冰盤般的容顏,倒映在水中,徘徊悱惻,好像多情地依戀著南橋;一時水波閃著粼粼銀光,天光地錦,澄江如練,好一派飲醇自醉的“南橋夜月”。

上圖是解放初期時的南橋,九十年代的南橋,旁邊的建筑是文山縣滇劇院,后改成文山縣文化局了。

大興雙桂

清康熙5年,非涯和尚于山西五臺山云游至文山,最初只在民間掛錫傳教??滴?0年,跟隨吳三桂反叛清廷的開化總兵高起龍,兵敗后被斬殺??滴?1年,朝廷特調(diào)高必盛任開化鎮(zhèn)總兵,非涯和尚才受到官府賞識重視。經(jīng)高必盛向教化土司龍上登說情,獲準在龍氏土司家廟原址創(chuàng)建大興寺。非涯和尚帶領(lǐng)他的弟子,四處奔走,求取施舍。終于感動地方士紳百姓,齊心協(xié)力,共同捐助錢財,把大興寺修建成功。并在殿宇庭院中栽種了兩株桂花樹。

到光緒年間,桂花樹已有兩百歲,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每到中秋時節(jié),兩樹綻滿金黃花蕾,嬌妍可愛、香飄十里。惹得滿城信男善女、文人游客,紛紛到大興寺觀景賞花。在鄉(xiāng)人頌揚下,雙桂好似通靈人性,更加精神煥發(fā),迎合僧眾,花期延綿很長時間。從此,文人墨客們將大興寺雅稱為“大興雙桂”。

二臺返照

五臺晚景好,又見二臺坡。向夕他山瞑,余輝此地多……”

這是開化鎮(zhèn)總兵高必盛,為贊頌“二臺返照”而寫的五言律詩。此勝景今在何處呢?被文山人稱為“筲箕凹”的東山坡山腰,確有兩個渾然天成的“白土臺”,在高出山坡面8米的臺階上,有方圓三百平米寬的平坦臺面。當年遠遠望去,儼然像座巍峨壯觀的大戲臺,又像抵御外敵的堅固堡壘

如今“白土臺”完全掩蔽在茂密的樹木荊棘之中,當年赫赫有名的勝景早已被人遺忘。其實,此勝景離城區(qū)并不遠,在如今的環(huán)城東路上,坐公交車到上瓦窯村站臺下車,往山上崎嶇小路走去,半小時即可到達。

此勝景曾在文山歷史上名重一時,是文山人觀山賞景,娛樂消遣的好去處。特別在斜陽西下時, 燦爛余暉返照在整座東山坡,“白土臺” 便映照在一片金黃色中,顯得斑斕多姿,令人震撼,更富詩情畫意,故文人雅土把這獨特的景觀稱為“二臺返照”。

鐘靈瑞梅

清康熙初年,長沙僧人了然和尚云游滇黔各地,見文山壩子山青水秀,風景旖旎,適宜長住。他來到城北駐足,見此地背靠東山,前傍盤江河,與夢中所見的寶地非常相似,便決心在此建寺講經(jīng)傳佛。

了然和尚經(jīng)數(shù)年鍥而不舍地奔走募化,集攢了足夠錢財,遂了卻建廟的夙愿。他取“知靈異而鐘情”之意,將該寺命名“鐘靈寺”。

了然和尚圓寂后,其高徒遜清和尚繼承衣缽,主持鐘靈寺事務。遜清和尚不忘恩師教誨,知“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更難”的道理。更加殫精竭慮,含辛茹苦,繼續(xù)奔走化緣,感動了官宦士紳、平民百姓,大家紛紛捐助錢財,使鐘靈寺規(guī)模更加完善擴大。

遜清和尚多才多藝,特擅長詩詞翰墨,對梅花如癡如醉,遂在寺內(nèi)曠地上廣種梅樹,幾年后百株梅樹皆茁壯成活,蔚為壯觀,花季時燦如云霞,香飄滿城。因此,被冠以“鐘靈瑞梅”美名而傳揚四方。

中國成立后,鐘靈寺、火神廟一帶成為解放軍六十七醫(yī)院院址。如今,寺廟蕩然無存,只剩下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巍然屹立在遺址,向后人訴說:“這里曾經(jīng)是赫然有名的鐘靈寺!”

盤水回波

文山盤龍河用她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桑梓大地,哺育著沿岸各族人民茁壯成長。她蜿蜒前行,以神奇?zhèn)チ?,在文山壩子上?chuàng)造出九擺十八彎的優(yōu)美姿態(tài),展現(xiàn)出連綿四十里的壯麗畫卷。

最讓古代鄉(xiāng)人稱道的是,如今的交通賓館前、回波橋上下這段河流,是當年盤龍河最美的風景之一。此段河床地勢順直、平坦,水流到此舒緩悠婉,更顯碧綠清澈。輕風徐來,吹皺層層清波,讓人常有“河水倒流”的奇妙感覺。

乾隆12年,文山知縣朱興燕,率領(lǐng)駐軍及各族民眾修筑完成文山城墻后,躊躇滿志。每有閑暇,就信步穿過北門城樓,來到盤龍河邊觀河賞景。只見兩岸被葳蕤的蘆葦、芭蕉、藤蘿妝點得婀娜多姿;挺拔的大榆樹上,群群白鷺在棲息鳴叫,一派祥和、安寧景象。

幾經(jīng)流連忘返,朱興燕萌生建亭的計劃,即從筑城余資中撥款,在鐘靈寺、火神廟對面,盤龍河邊建“觀景亭”。自亭建成后,成為乾隆以后百年間,文山民眾休閑賞景的又一好去處。朱興燕曾在亭榭楹柱上懸掛自撰對聯(lián):“盤水回波,風起江心皺;龍江素練,月圓浪面拖?!?/p>

從此“盤水回波”聲名鵲起,在民眾中享有盛譽。

編輯:小小吳

審核:藍淽 大白 秋水

主編:劉飛

Hash:27536a291d5f91a7d41ec9a021e9ec6697aba5eb

聲明:此文由 映象文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