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一鄰,五鄰一里,朱熹后人隱居清遠(yuǎn)古村,建房講風(fēng)水,鄰里分高低

走進(jìn)清遠(yuǎn)佛岡龍山鎮(zhèn)上岳村,村前風(fēng)水荷花池荷葉已枯萎凋零,冬日的南粵溫度接近30度,依然無法抗拒自然的規(guī)律。108座民居組成的古村落建于明清,青磚黛瓦鑊耳高墻,“其宏壯之規(guī)模,為北江數(shù)府所未有”。600多年的風(fēng)吹雨打,黛瓦已蛻變成黃褐色,在晴天早晚陽光照射下,會閃著金燦燦的光,卻依然掩飾不住歲月的滄桑。

佛岡岳山,以前山上種滿了沙糖桔,村里老人叫它“對面山”,岳山腳下有上岳村和下岳村,在北江一帶頗有名氣。南宋大理寺評事孫朱文煥在北江抗擊元軍犧牲后,其后人最終落腳于上岳村,朱文煥是宋朝理學(xué)家朱熹第六代子孫,《朱氏族譜》記載,朱氏七代兩兄弟分家,朱朝瑞居在上岳村,曾孫就是樸山朱公,朱連瑞以后人則居住在下岳村。由于朱氏家族是官宦之后,興建的民居也都與其他嶺南村落有所不同。

中國古代城鎮(zhèn)分為皇城、國宅和閭里三個區(qū)域,皇帝住在皇城,公卿貴族住在國宅,而平民住在閭里,而在鄉(xiāng)村,閭里也叫“里”。上岳古村落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常說的“鄰里”也是由此而來。上岳古村有十八“里”,而最特別的有三個“里”,乾隆年間興建的三個“里”一字排開,都叫“歸仁里”,楣上的三個字都幾乎一樣,第一眼很難辨別。三個里各住著樸山公的三個兒子和家人,當(dāng)?shù)厝艘浴吧蠚w仁里”、“中歸仁里”和“下歸仁里”來區(qū)分,其中長子居住的中歸仁里規(guī)模最大。

“歸仁里”大門內(nèi)側(cè),左邊都有一個神龕,過去叫“門官”,供奉著土地爺,香爐上寫著“人丁兩旺”,以佑護(hù)家人出入平安。上岳村每個“里”門前和內(nèi)部都有水井,井水煮茶燒飯味道甘甜,井前供奉井頭神,古井內(nèi)部還有通道與神龕相連,神龕的香火煙霧可從井口排出。一米寬八米深的井是乾隆年間挖掘的,至今也有兩百幾十年的歷史。

上岳村的民居是按照客家圍屋的設(shè)計建造,屋前均有風(fēng)水塘,可以防火。上中下歸仁里都設(shè)有門樓,甚至還有類似碉樓的觀察孔和槍眼,內(nèi)部有水源,能防盜,布局到排列既科學(xué)實用,也講究風(fēng)水。村前的風(fēng)水塘、屋頂上的鰲與水井的神龕等設(shè)計布局,都與五行八卦、風(fēng)水和象形有關(guān),只是我們現(xiàn)在無法理解。

上歸仁里是回字結(jié)構(gòu),中下歸仁里均為日字結(jié)構(gòu),都是三間兩廊,而且按照中軸線極度對稱。每一個里進(jìn)去,還有許多的院落,由客廳、廂房、廚房、天井等組成,幾乎都是四房一廳,左右最外圍一排單獨的房間看起來像是雜物間或者是偏房。在中歸仁里,有一個“五龍過階”,在正廳與廂房前,有五間開間小房相通,所以叫五龍過階。以前,每一個院子都住有兩戶人家,因為都是親屬,關(guān)系極為密切,可以想象當(dāng)年大宅院里一派親密而熱鬧的場景。

從中歸仁里一戶人家樓梯上到屋頂,老宅院層層疊疊的半圓流線型飛檐近在眼前,這就是“鑊耳墻”??雌饋硐袷且豁旐?shù)某⒐倜?,從百姓的角度來看,鑊耳墻更像是鍋鑊的提耳,當(dāng)?shù)厝私兴板伓鷫Α保蛟邝焱叩奈菁怪系纳綁?,類似龜背,為取高升與“獨占鰲頭”之意,還叫它“鰲背墻”。但鑊耳樓也有貴賤高低的區(qū)隔,有功名身份的家庭,樓上的鑊耳墻上會雕龍刻鳳,而普通人家則較為簡單樸素。

有鑊耳墻的民居叫“鑊耳樓”,多用青磚、石柱、石條石板砌成,外墻壁和門的上方均有花鳥圖案,上岳村現(xiàn)存完好鑊耳樓有 13 棟共28 座。鑊耳樓是嶺南建筑,第一眼看鑊耳墻,有點徽派建筑的馬頭墻風(fēng)格,與徽派建筑一樣,上岳村建房時很講究風(fēng)水與三綱五常,但嶺南建筑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特點,房間比徽派建筑更為通透敞亮,上岳村的古民居環(huán)水而建,背倚岳山,更能凸顯“天人合一”的思想。

以前,村里有大事都會去祠堂議事或者慶祝,在下歸仁里的左邊,有一座“樸山朱公祠堂”,建于清朝。正廳大堂柱上刻有朱氏字派,孩子取名,中間的名字必須用字派的輩分,以表示老幼尊卑。朱氏先祖是武將,后人崇文尚武。古時村里有一人考取了科舉,才會有一根旗桿,中歸仁里門前就有五個旗桿石底座。樸山朱公祠堂前有一對兩三百斤的石礩,專供族人習(xí)武之用。在一個門匾上寫著“武魁”,應(yīng)該是村里有人中了武狀元,才有此匾額。幾位當(dāng)?shù)氐?a href='/taijiquan/' target=_blank>太極拳愛好者專程來武魁的匾前打太極,紅色衣服隨拳腳飄揚。

下歸仁里雖然規(guī)模不大,卻是最為堅固,是樸山公四個兒子合建,也叫“四美樓”,村里的銀庫就在此。走到銀庫大門前,大門是與門廊齊高的鐵柵,石塊上還能見到門栓的鐵插銷孔。銀庫是用石條壘起的小樓,墻壁厚一米,以前三層樓,在抗戰(zhàn)期間,為了避免成為日軍飛機(jī)轟炸的目標(biāo),拆掉了一層,變成了兩層。從木樓梯走走上二樓,還能看到墻壁上的觀察孔和槍眼,防盜功能頗有客家圍屋的特色。

走進(jìn)一間堆放雜物的老屋,見到一堆舊陶罐、水缸,還有一個雕花的床架。也許很多人都沒見過這種古老的中式床,兩邊都是雕花的擋板,四角支撐著方框,上面可以懸掛著蚊帳。很喜歡這樣的場景,自然毫無修飾,這些上岳古村的老物件,凝固著人們在這里生活的點滴,紅色褪去的床架,在灰塵中仿佛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上岳古村經(jīng)受過一次冰雹的襲擊,老屋經(jīng)過了一次維修,雖然很難做到“修舊如舊”,但村里不少東西還是保持著原貌。很多房間的木門上,門板門的拉手是木頭雕刻而成,背后還有個梅花形狀的木墊,防止木頭拉手被拉脫,可以想象僅僅這么點小物件,當(dāng)年的木匠需要多少時間去設(shè)計和打磨。如今的老屋已人去樓空,干裂的紋路,磨平的棱角,滿滿都是歲月流逝和磨難的印記。

中歸仁里門前坐著一位老人,精神氣很足,雖然赤著腳,卻顯得端莊。另一位身著藏藍(lán)色暗花褂子的老奶奶,坐在家門前削瓜皮,干凈利索,回復(fù)著電視臺記者的提問。一位村民告訴我,歸仁里的人家?guī)缀醵及岬搅诉吷系男戮樱≡诠艊宓娜饲缚蓴?shù)。很想記錄古村歷史的最后見證者,但老人們并不喜歡拍他們,揮著手笑著說別拍了。

村口的停車場,不少村民擺地攤售賣本地的瓜果蔬菜、菜干和藥材,北江一帶的蘆筍、琶江雞和竹山粉葛是附近頗有特色的土產(chǎn),不少自駕車友來買了帶走。上岳村除了最有名的沙糖桔之外,還有擂茶粥、東鄉(xiāng)蒸肉、卷筒糍大灣菜包等特色美食值得品嘗。

唱戲、搶花炮、打蘸設(shè)壇,隨著老人的逝去,不少古老的習(xí)俗在上岳古村漸漸消失,年輕人似乎并不懂得這些民俗活動的意義所在。住在歸仁里的幾位老人依舊沿襲著過去的生活,雖然給冰冷的大宅院增添了許多的生命力,但過去那種其樂融融的“鄰里”卻都已消失。一位中年婦女赤腳挑著一擔(dān)紅薯和地瓜走過,跟隨著走進(jìn)了她的家。廚房爐灶里的木頭燒得正旺,黝黑的鐵罐熱氣騰騰,老屋彌漫著柴火的煙火味,那是一種久違的感覺。

請點擊觀看我拍的上岳古村小視頻

Hash:bb59443d43f1442f5c0a6c891f48530939066932

聲明:此文由 行者老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