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饃饃

我們腳下這片古老的黃土地,有著深厚而悠久的歷史文化,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先民們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農(nóng)耕文化,并且世代延續(xù)下來。時至今日,這些與農(nóng)業(yè)伴生的民間藝術(shù)璀璨奪目,古樸而獨特,作為隴東面塑的代表——花饃饃,就是其中之一。人們在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祭祀活動等不同場合,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出造型各異的面塑。

地道面活

隴東“巧媳婦”最值得稱贊的就是手里的面活兒,她們精通饃、餅、面條、油糕、點心等各種面食的做法,常常出新又出彩。今年58歲的孫彩玲就是西峰區(qū)寨子鄉(xiāng)遠(yuǎn)近聞名的“能人”,她制作的花饃饃色澤鮮亮、造型豐富,猶如件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圓圓的蒸饃上,時而有兩只喜鵲飛上枝頭叫喳喳,時而有幾只錦鯉游來游去,再點綴幾朵嬌艷欲滴的面花,看上去就像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水彩畫。面花多是用手捏塑而成,借助剪刀、梳子、鑷子以及自制的壓花紋的小工具來做造型。孫彩玲將做好的彩色面皮壓出花形,再層層卷起,片刻工夫,含飽待放的花骨朵已成形,只見她用手?jǐn)D一擠,捏一捏,再撥一撥,層層花瓣順勢打開,面花忽然綻放開來,似在眼前吐露芬芳。孫彩玲說,她對花有著特別的偏愛,走到哪里都要看看花,并記下每種花的樣子,一有時間就琢磨著怎么把它們做出來。

心靈手巧

在孫彩玲的記憶里,母親就是一位賢惠、能干的“巧媳婦”,不僅做得一手好飯,繡花、剪紙、香包等手工活也很出色。受母親的影響,孫彩玲從小就對民間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繡花也好,香包也好,看會了別人怎么做,自己就回家琢磨著做,時不時想著變個花樣,做些別人沒做過的東西。她說:“我本身就愛好這些東西,看一眼就有印象,就知道該怎么做?!?

蒸饃饃在別人看來再普通不過,但是孫彩玲的兒媳婦告訴記者:“婆婆蒸的饃饃花樣特別多,我才學(xué)會了那么幾樣而已,每次蒸饃的時候,婆婆就會試著做個新花樣,有跟著別人學(xué)來的,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边@兩年,孫彩玲做的花饃饃受到鄉(xiāng)鄰們的追捧,慕名前來訂做的人絡(luò)繹不絕。

在鄉(xiāng)間,純樸、善良的巧媳婦們雖然字識得不多,卻個個心靈手巧,技藝不凡。在她們眼里,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并且能將這些美好事物以各種形式呈現(xiàn)出來,或者是手里的面活,或是是隨手畫出的圖樣,或是飛針走線的繡花,或是窗欞上活靈活現(xiàn)的剪紙。她們既是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又是創(chuàng)造者,借物抒情,寄托情思,將樸素的情感化作生命的藝術(shù),飛禽走獸,花草樹木,風(fēng)土人情以及民間傳說,都是她們喜歡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原料就地取材,小麥面粉加入些許食用色素,和成五顏六色的彩色面團(tuán),借助簡單的工具,加工成各種面塑造型,可以蒸、也可炸。但是她們從來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大膽想象,借題發(fā)揮,創(chuàng)造出千姿百態(tài),妙趣十足的生動形象。

祈福納祥

孫彩玲說:“婚喪嫁娶,花饃饃是供品、祭品,有著特殊的意義;逢年過節(jié),花饃饃是人們賜福納祥的吉祥食品?!被x饃品種多樣,既有普通圓饃,圓饃頂或周圍點綴上各種花草,再配以喜鵲、小鳥、蝴蝶等小動物或小昆蟲;也有用面做成花鳥魚蟲、飛禽走獸、花樹、圓形神盤等等,一花一木,一鳥一獸,無不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心愿和祝福。制作出來的花饃饃能保存數(shù)月之久。

像結(jié)婚這樣的大喜日子,新人要抬著一對花饃饃進(jìn)洞房,饃饃下面用兩個圓面餅做底托,壓出水紋或花紋,饃饃上面根據(jù)長輩們的祝愿,捏出百年好合、萬紫千紅、魚兒戲蓮、龍鳳配等吉祥喜慶的面塑,再賦予鮮艷的色彩,然后用獨具特色的民間剪紙覆蓋之上。賀壽時以“壽桃”象征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饃饃尖頂大肚,形如仙桃,周圍點綴桃樹枝和葉子,蒸熟后著色,即做成形意貼切、寓意深厚的“壽桃”。

最講究的當(dāng)然是中秋節(jié)的“花饃饃”,孫彩玲說:“用面做成大小不一的圓形面餅,然后一層一層地疊摞起來,有三層、五層,也有七層,中間加花椒葉末或是香苜蓿,頂層壓嵌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面花?!泵婊ǘ嗍菄@花好月圓的主題,如“嫦娥奔月”“牛郎會織女”“喜上眉梢”等,嵌好之后上籠蒸出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完成最后的“彩繪”,才能配上水果供月神。層層疊加的月餅表達(dá)著人們祈求風(fēng)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同時寄托著對親人的重重思念。

信息來源:印象慶陽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