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境多石山,氣候適宜蛤蚧繁衍和生息,是百色地區(qū)蛤蚧主要產(chǎn)地之一,歷史上年最高收購量1.57萬條。《本草綱目》稱:“蛤蚧性屬咸溫,潤肺補腎,益精助陽,治渴通淋,定喘止咳,肺癆咯血,氣虛血渴者宜之。”為補腎益肺,納氣定喘要藥,用于肺腎兩虛,喘咳短氣及虛勞、咳嗽、咯血等癥,尚有補腎助陽之功,適用于腎虛0、尿頻等,以浸酒藥效尤佳。市酒廠以蛤蚧為主要原料,配以其他中藥所釀制的蛤蚧酒暢銷自治區(qū)內(nèi)外。民間用生蛤蚧和豬肉剁碎或蒸或煮粥給小孩食用,治面色肌瘦,頭發(fā)焦稀,不思茶飯。全縣各地山區(qū)均產(chǎn)蛤蚧,年捕獲量1萬多條。
蛤蚧屬壁虎科,頭似三角蛇頭狀,口大,上下頜密布細小牙齒,眼大突出,有四只腳,每腳有五爪,爪有細鱗,依附力極強,善攀懸崖峭壁,行動敏捷,全身密布鱗甲,背部分布有明顯的痣粒,呈紫灰色間有蘭色或紅色斑點,腹部為灰白色,有黃色或粉黃色斑點,尾部有白色條紋6~7環(huán),尾與體長相等,全長一般25厘米左右。每年3~12月為頻繁活動期,1~2月在洞中休眠,5月間0產(chǎn)卵,每產(chǎn)2枚,白色,大小似鴿蛋。蛤蚧一般白天躲在石縫中,黃昏后才出來活動,以蚊蟲、飛蛾等昆蟲為主要食料,尋偶過程中雄蛤蚧不時發(fā)出“喔!喔”的叫聲,雌蛤蚧帶有“都都”的伴音,聲音宏亮,人們常利用蛤蚧長著滿嘴小牙齒和遇敵攻擊咬物不放這個特點,將亂發(fā)和破布混在一起綁在一小竹竿上誘它咬后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