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燈戲用農民的道德標準演人間的美丑善惡,喜怒哀樂,大多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語言通俗易懂,詼諧風趣,極富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南充是它的發(fā)源地。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流行于閬中、蒼溪、南部、鹽亭、劍閣、昭化、江油、西充、儀隴、巴中、廣安等地以及綿陽、遂寧、達州等市的部分地區(qū)。是川北地區(qū)歷史最悠久、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的《閬中縣志》就記載:“五月十五瘟祖會,演燈戲十日,每夜焚香如霧,火光不息,其所為燈山者,亦如上元時?!保ù藭詹赜诒贝髨D書館)清代演出非?;钴S,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蒼溪縣志》記載:“上元,放花燈,演燈戲,在郡邑城廓間筑臺競演,晝夜不分。”
建國后,川北燈戲在黨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60年代、80年代,南充專區(qū)多次組織人員對散落于民間的燈戲進行調查、收集,共挖掘了三百多個劇本和九十多支曲牌。參加全國或省級各類會演、大賽多次獲文化部頒發(fā)各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