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思梨(Pgrussp)屬稀有珍品。因產(chǎn)于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zhì)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于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梨木面積極小,易地栽植不佳。靖遠縣石門鄉(xiāng)小口村哈思街崖頭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調(diào)查共有老樹11株,樹齡高達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樹30多株,年產(chǎn)1500公斤左右,株產(chǎn)150公斤,多為禮品使用,市場銷售極少,故而“以稀為貴”。目前尚存不多,僅有28株。 關于哈思梨的有一個傳說,哈思吉堡是蒙語稀泥灘之意,在靖遠古絲綢北路索橋渡之南十余里處。這里雖是絲路的歇腳點,卻四圍干山枯嶺,堡址在一片稀泥灘之畔。離這里不遠黃河之邊的大小口子,則沃野毗連,棗樹成林,別有天地。 哈思吉堡一帶的人,終年辛勤勞動,從不知梨兒是怎樣長成的,有時他們看到過路客人從邠州帶來的梨兒既黃又嫩,偶嘗一枚,香甜無比,使他們馳慕著:我們這里能有一棵梨樹,該多好??! 某年一個過路的客人把吃過的梨核,拋在了稀泥灘上,春暖花開的時候,有幾株細嫩的不知名堂的幼苗從稀泥灘的小溪邊萌芽。一位好奇的老農(nóng)把它當成寶貝似的保護,不讓任何人傷損,幾年之后這幼苗成了棵棵小樹,可是究竟是什么樹,誰也無法辨別。不幸老人去世了,他臨終的時候,囑咐兒子一定把他葬埋在這小樹之旁,他要魂附小樹,使它結出比邠州梨更美的梨子來。兒子遵照遺囑把老人埋在了小樹旁邊,一年之后小樹上開遍了潔白馨香的小花,到秋天又結滿比鴨蛋稍小,顆顆金黃的小梨。梨子成熟的時候,兒子把第一顆梨摘下來以刀剖開獻在父親的墓前,讓老人家的陰靈第一個來嘗他親手培育下的果實。第二天兒子來墓前一看,奇跡出現(xiàn)了,他剖開獻在墓前的那顆梨,竟是嫩白如初,不發(fā)黃色。這話一傳出去,村人皆來索嘗,果是奇梨剖開經(jīng)宿潔白。從此,名揚天下,成了敬皇上的貢品,官府每年秋后便派人前來守摘,一般老百姓則是難以吃到。 官府讓老百姓擴大栽培,誰知除了老人家墓旁的幾株外,新栽的梨樹結下的梨兒,卻無此特點。為了進貢,多以假充真,真正能吃上哈思梨的人還是那些壓迫農(nóng)民的人。日子久了,這些梨樹形將枯死絕跡,更為稀罕。 新中國建立后,枯老的哈思梨樹,又在哈思吉村重發(fā)新枝,開花結果,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