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硯

洮硯在宋朝時已聞名全國,至今已有九百多年開采歷史。相傳,宋初即有人從臨潭、臨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硯。后來,因洮河泛濫,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趙希鵠《古硯辨》中寫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為貴重,綠如蘭、潤如玉、發(fā)墨不減端溪下巖,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

制作洮硯的洮石有數(shù)種,一是鴨頭綠,也稱“綠漪石”,色澤綠,有水波狀紋路,石質堅細,瑩潤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跡者,則更名貴。二是鸚鵡綠,色澤深綠,石質細潤,其中帶有深色“湔墨點”的惹人喜愛。三是柳葉青,色綠而又帶有朱砂點,石質堅硬。四是淡綠色洮石,具有滲水緩慢的特點。洮硯全稱為“洮河石硯”或“洮河綠石”,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硯材產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硯,發(fā)墨快、研墨細、不傷筆毫。洮硯之名貴除了石質優(yōu)良和色彩絢麗的優(yōu)點外,還由于硯形繁多,雕刻精細。洮硯的硯式端莊厚重,古樸典雅,在工藝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硯的獨特風格。在所刻粗細得當?shù)木€條內填上黑色,這是洮硯不同于其它石硯的一大特點。

洮硯以產于我國西北部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硯材主要產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境內的1崖、水泉崖、納兒、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縣古為洮州轄區(qū),故全名稱洮河綠石硯。洮河石屬泥盆系中水成巖變質的細泥板頁巖,色澤典雅,結構細密、且含多種金屬粒子,石質細膩、瑩潤如玉,叩之無聲,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且硬度適中,具有發(fā)墨快,研墨細,不損筆,揮灑自如,濃淡相宜等優(yōu)點。洮硯石色以青綠為主,尤以“黃標帶綠波”為貴,制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工序有采石、選料、下料、設計、制坯、開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硯雕刻技法分為兩路。東路派以雕龍為主,主要是岷縣的堡子、維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鳥為主,分布在岷縣及周邊地區(qū)。岷縣堡子、維新的工匠熔兩派技藝為一爐,享有盛名。洮硯雕刻技法還滲合玉雕、牙雕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的深淺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藝上鏤空懸雕,游龍飛鳳,更勝端硯、歙硯一籌,有“洮州石貴雙照壁,端州歙州無此色”之譽。

洮硯的手工技藝,自古為封建土司衙門管轄,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友,傳男不傳女,對外嚴格保密。明清以來,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藝有了新的改進。近年來,涌現(xiàn)了李茂棣、馬義平、何林材、張彥、林榮生等數(shù)十名優(yōu)秀的雕刻能手,技藝日精。工匠遍及岷縣、卓尼、臨潭各地。洮硯是定西文化的一張名片,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岷縣洮硯廠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歸一硯,作為賀禮饋贈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以作永久紀念。九九歸一硯,精雕99條巨龍,象征著群龍聚首,萬邦歸心,開創(chuàng)了洮硯雕刻技藝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