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紅芪

紅芪:又名紅蘭芪,產于甘肅省,為多序巖黃芪的根,產量較大,最早種于武都縣光明鄉(xiāng)。身長條直,質地密實,粉性足,甜度高。

紅芪是黃芪的一種,為一種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隴南紅芪以武都區(qū)安化和宕昌縣將臺一帶為中心產區(qū),海拔1700-2000米之間紅土地帶最宜生長。因其具有花斑、皮色紅潤、粉質充足等特點,質量大大優(yōu)于膜莢黃芪、內蒙黃芪、金翼黃芪等,尤以"米倉紅芪"為佳,成為著名的傳統(tǒng)特產,是我國的獨特品種,榮獲國家外貿部《出口商品榮譽證書》,在國內外市場頗負盛名,特別在港臺和東南亞地區(qū),更是多年熱銷不衰。紅芪性溫,味甘,有補氣固表,利水托瘡的功效。現(xiàn)已由家種為主,野生采挖為輔。目前隴南紅芪種植面積達到1萬多畝,年產量達300多萬公斤。

武都紅芪

地域范圍

武都紅芪農產品地理標志地域保護范圍包括武都區(qū)安化鎮(zhèn)、馬街鎮(zhèn)、隆興鄉(xiāng)、龍壩鄉(xiāng)、魚龍鎮(zhèn)、甘泉鎮(zhèn)、佛崖鄉(xiāng)、漢王鎮(zhèn)、柏林鄉(xiāng)、漢林鄉(xiāng)、角弓鎮(zhèn)、石門鄉(xiāng)、兩水鎮(zhèn)、三河鎮(zhèn)、桔柑鄉(xiāng)、外納鄉(xiāng)、玉皇鄉(xiāng)、郭河鄉(xiāng)、五庫鄉(xiāng)、月照鄉(xiāng)、黃坪鄉(xiāng)、磨壩鄉(xiāng)、三倉鄉(xiāng)、蒲池鄉(xiāng)、龍鳳鄉(xiāng)等25個鄉(xiāng)鎮(zhèn)376個村,北到龍壩鄉(xiāng)馮坪村,南到楓相鄉(xiāng)劉家坪村,西到坪埡鄉(xiāng)六村,東到佛崖鄉(xiāng)分水嶺,地理坐標為東徑104°34′30″—105°38′45″,北緯32°47′55″—33°42′30″。面積1.02萬公頃,年產量 3250噸。

產品品質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根呈長圓柱形,少分枝(成品無分枝),頭粗尾細,長25—50CM,頭直徑0.8—4CM;表皮棕紅色,有縱皺紋及少數(shù)支根痕,皮孔橫向略凸起,呈淺黃色;搓條時栓皮層易脫落,剝落處呈淡黃色,搓條后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橫斷面纖維性,并呈粉性,橫切面皮部呈黃白色,髓部呈淡黃色,形成層呈淡黃色環(huán),有細致的放射狀紋理;味甘,具特異香味。藥用價值高。 2、內在品質指標 武都紅芪富含多種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微量元素含量分別為:鋅大于25mg/kg、鐵大于190mg/kg、鈣大于9mg/kg、錳大于9mg/kg、磷大于5mg/kg,鎂大于9mg/kg。 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分別為:天門冬氨酸ASP≥3%,蘇氨酸THR≥0.2%,絲氨酸SER≥0.2%,谷氨酸GLU≥0.7%,甘氨酸GLY≥0.2%,丙氨酸ALA≥0.2%,纈氨酸VAL≥0.35%,蛋氨酸MET≥0.05%,異亮氨酸ILE≥0.2%,亮氨酸LEU≥0.3%,酪氨酸TYR≥0.15%,苯丙氨酸PHE≥0.15%,賴氨酸LYS≥0.3%,組氨酸HIS≥0.2%,精氨酸ARG≥1.2%,脯氨酸PRO≥0.5%,胱氨酸GYS≥0.08%,色氨酸TRP≥0.05%。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要求總灰分不高于6%,浸出物不低于25%。檢測結果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的規(guī)定。 3、安全要求 武都紅芪生產嚴格按照《NY5318-2006無公害食品參類》要求執(zhí)行,生產應按照《隴南市武都區(qū)紅芪標準化生產技術規(guī)程》合理使用農業(yè)投入品和田間投入物,嚴格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劇毒農藥,嚴格使用植物生長激素,嚴格執(zhí)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經農藥殘毒檢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