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肚被:目前還存在于雙江自治縣邦丙鄉(xiāng)大南直村的布朗族紡織工藝精品中的牛肚被,因外形象牛肚而得名,它有里外兩層,做工細致而繁雜,織一張牛肚被需要15-30天左右的時間,其制作程序分為軋棉花、彈棉花、搓棉條、紡棉線、繞棉線、煮棉線、圈棉線、拉棉線、織棉線九個程序。 從地里收回棉花,用自制的壓棉機去掉棉籽(軋棉花);把經(jīng)脫籽后的棉花用羊弦彈之,使其變軟、變松,同時達到祛除灰塵的目的(彈棉花);將彈好的棉花用木棒或稍粗的筷子將棉花搓成花條,以便紡線(搓棉條);將搓好的棉花條在紡線車上紡成一棵棵細線(紡棉線);然后將線拉成同樣長的經(jīng)線(繞棉線);為了保持棉線的硬度和牢固性,將繞成經(jīng)線的棉線在裝有小紅米或包谷的大鍋中煮沸,經(jīng)過漂洗后曬干(煮棉線);為使棉線不打死結,方便操作,用紡線車將棉線繞成團(圈棉線);用拉線車將繞成團的棉線固定在紡線車上(拉棉線);從繞線架拉出的若干股經(jīng)線端用一塊寬約五公分的布帶子固定,系在織布機手的腰上,當右腳踩下踏板,經(jīng)線交錯變換一次位置,緯線左右穿一次,線梳前后拉一次,一面用粗棉起絨,一面平織,如此循環(huán)反復,純白的純棉牛肚被就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