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醋血鴨

醋血鴨在全州古代“肴味三絕”中雖然排名第二(第一為禾花魚仔,第三為五香豆腐干),但該菜卻以歷史最久遠,在民間普及最廣泛,獨為全州人最鐘愛。“六月六,子鴨肉,炒苦瓜,漿血醋”的習俗古謠,不僅代代口耳相傳,但凡在全州長大的本籍人,沒有不會做這道菜肴的。自古以來,不管是城鎮(zhèn)居民還是村寨農(nóng)戶,家家戶戶都將其作為入夏后最時興的常用菜。

據(jù)考究,醋血鴨最早起源于約公元300多年前晉代的全州縣文橋鄉(xiāng)。據(jù)史實和口耳相傳:三國末年,由蜀丞相諸葛亮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蔣琬(大司馬)在蜀國滅亡時與長、次子蔣斌、蔣顯同死國難后,其夫人毛氏帶著第三子回到祖籍全州。老夫人去世后于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1)葬在今文橋鄉(xiāng)。因毛老夫人后來被謚封為安陽候一品夫人(見現(xiàn)存毛氏墓碑),所以她的墳是有人守墓的。若干年后的一次半年節(jié)(農(nóng)歷六月六),本來正午時接班的下午班守墓人因過節(jié)遲到了半個時辰,上午班守墓人1后趕回家時,已經(jīng)是未時了。全州人有個鐵定的風俗,半年節(jié)這天一定要殺鴨子、煮新米飯祭谷神敬狗嘗新(如未收早谷則剝幾粒風頭谷的新米摻于飯中,用第一碗飯和煮好的鴨頭鴨腳祭谷神后喂狗,傳說洪水登天門時是狗尾巴保住了谷種)。守墓人的妻子是個見血暈頭的婦人,所以到未時還未殺鴨。性急的丈夫邊怨妻子邊殺鴨時,錯把妻子準備醋黃瓜用的半碗酸水(全州人自古愛吃酸辣,家家戶戶有酸壇數(shù)個),當成了準備沖鴨血的鹽水,把鴨血淋進了酸水碗中。情急之下,鴨熟出鍋時才記起鴨血未放,丈夫舍不得讓鴨血浪費,也不管血凝固與否,順手把一碗鴨血倒進鍋里,正所謂忙0錯,當發(fā)現(xiàn)鍋內(nèi)鴨肉散發(fā)出一股刺鼻酸味時,夫婦倆再怎么互相埋怨也為時已晚——想吃怕吃得,倒掉舍不得,怎么辦?帶著七分氣、三分試的丈夫干脆添柴加火,并在屋后摘一把有異香的嫩花椒籽,又在屋前采一抓紫蘇茴香,連洗未洗就丟進鍋內(nèi),想把一鍋有些湯的鴨肉變成炒鴨,用香味去除異味。誰知鍋里鴨肉在炒拌中發(fā)出陣陣異香,且越炒越香,在炒干出鍋后,夫婦二人對著這碗紫醬色的奇菜越吃越有味,并叫來左鄰右舍品嘗,眾人邊吃邊稱絕,醋血鴨由此產(chǎn)生,并在全鄉(xiāng)、全縣逐漸推廣普及。全州醋血鴨因源于文橋,其鴨又以文橋小腳小腦殼鴨為正宗品,該鴨在文橋養(yǎng)殖亦有近2000年的歷史,乃當?shù)貍鹘y(tǒng)養(yǎng)殖品種,歷代縣志均有記載,所以不少人也稱其叫文橋醋血鴨,迄今1600余年矣。

醋血鴨在廣西最有名地方菜肴網(wǎng)絡評選中名列第十一位,它不僅為全州人所鐘愛,與全州相鄰的周邊群眾也時興該菜。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不少全州人在廣州、深圳、武漢、長沙、南寧、柳州、桂林等地紛紛開起了全州醋血鴨餐館,生意非常紅火,該菜已廣泛被世人所認同并大受歡迎。在南寧市建政路的“沙頭醋血鴨館”里,午、晚兩餐天天賓客爆滿,都是沖著醋血鴨這道菜去的。在桂林市的一家專賣醋血鴨餐館里,有時每天可賣百余席,高峰客期,掌鍋的大師傅和服務員們忙得焦頭爛額。一位在深圳的友人已在寶安等區(qū)開了數(shù)家連鎖店,還在企劃擴展。全州醋血鴨這道帶著濃濃地方特色的名牌菜,不僅成了全州游子難舍難割的思鄉(xiāng)味,也逐漸成為外地人食而難忘的爽心肴。

信息來源:全州縣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