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縣是廣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縣,境內(nèi)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習俗,特別以侗族、苗族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來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來先喝油茶再吃午飯,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飯。那么老百姓這種打油茶的習俗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得從中國史上的兩次禁茶事件說起:
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是,在中國史上的金國卻有兩次禁茶事件,據(jù)顧炎武《日知錄》所引據(jù)《金史》說,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書省奏,“茶,飲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歲上下競啜,農(nóng)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屬,商旅多以絲絹易茶,歲費不下百萬,是以有用之物易無用之物也”。原來是因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其國內(nèi)不產(chǎn)茶葉,進口茶葉所費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間,“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許食茶,仍不得賣及饋獻,不應食者以(斤)兩定罪賞?!薄5诙问〕甲嘌噪m仍稱之為“非余食之急”,但說得比較明白,云:“茶本出于宋,……而邊民又窺利越境私易”,這無異是以“有用之資”資宋。原來不是因為茶葉“無用”,而是因為資財“有用”,要保護國力,在宋金對峙、時戰(zhàn)時和的狀況下它尤感必要。這時,“許食”的級別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為起點,而是須“五品以上官”;禁令也嚴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賞寶錢一萬貫”。為什么“無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許食”,就不再是“無用之物”了?可見“無用”云云只是托辭,我們姑且不去管他,但是農(nóng)民“食茶”已成習慣豈能說禁就禁得了的?這樣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嗎?難道你還禁湯禁菜不成?于是就改變了“食茶”的方法,他們先放少許米在鍋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葉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湯,食時佐以各種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飯而食。這樣就巧妙地把“食茶”變?yōu)槭巢耸硿耍俑允悄魏尾坏?。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統(tǒng)治紛紛南遷。隨著金、元的大舉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繼續(xù)南遷,特別是元朝時期,漢族向邊疆地區(qū)遷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驅(qū)趕少數(shù)民族,他們逐漸遷徒至湖南和與湖南交界的廣西。(如今有些人還能在湖南通道縣自己的宗族族譜上尋祖追宗。)而他們的“食茶”方法也逐漸演變成一種飲食方法與飲食文化傳承下來?,F(xiàn)在生活在三江縣八江鄉(xiāng)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證,從他們的服飾和他們飲茶文化上看,他們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們說侗話唱漢歌著蒙服,特別是女人著長衣服,扎腰帶,很像蒙古的服裝,女人和男人扎的頭巾,都和現(xiàn)在的蒙古人類似。只不過現(xiàn)在是就地取材,用當?shù)氐南炄静紒碇谱鞣b罷了。他們的鼓樓頂,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蘆,而是奔馬(馬是游牧民族的圖騰)。還有一些習俗更能體現(xiàn)草苗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淵源,就是在打油茶時,碗里都放一種或竹、或木質(zhì)刀狀的 “簽”,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來的。用他們自已的話說是“由于祖先為游牧民族,有著喝茶割肉的習慣” 故沿習至今。
眾所周知,中國茶道經(jīng)歷了煮、煎、點、泡四種飲茶技藝的演變歷程?!昂箍蛠聿璁敒ⅰ?,正如我們漢人接待來客必須奉茶一樣,由于上述少數(shù)民族飲茶文化的歷史淵源不同,當客人進侗家、苗家時,他們不遞開水不備茶,而是打油茶來招待客人,這與漢人的奉茶禮節(jié)有異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歷來有“打油茶”的習慣,凡到三江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種植茶葉樹,代代相傳,喝油茶是侗寨民眾的早餐主要飲食方式。
茶葉:三江盛產(chǎn)仙人山茶,品質(zhì)很好。江、浙一帶的茶葉商戶經(jīng)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購上等茶葉。優(yōu)質(zhì)茶葉產(chǎn)自八江、獨峒、同樂。農(nóng)民靠產(chǎn)茶致富,積極性高漲,“十五”期間茶葉生產(chǎn)將成支柱產(chǎn)業(yè)。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制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原料:茶葉(專用的油茶茶葉),油果,蔭米,花生米
先把蔭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鍋里放少許茶油,燒熱,放茶葉翻炒,燒半焦,放水煮沸,濾去茶葉,加上蔭米,花生米,油果,蔥花。喜歡吃咸的就加鹽,甜的就加糖。這是最簡單的。想要豐富點的就買點豬肝粉腸,燙點青菜。
打油茶源于侗族,柳州的苗、瑤和部份壯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習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制作有簡易,也有精工,吃油茶歷史久矣。侗家人喜歡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還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們空腹去作兩個來小時的工,回來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會,再吃早餐。早飯后,再出工三個來小時,午飯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飯后上鼓樓去閑聊,八、九點才吃晚餐。這種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較簡便的、低檔的。在油鍋里放下老茶葉,燒半焦,沖水,煮熟呈黃色后,放鹽便成油茶,放一小團飯或玉米或豆子之類在碗里,泡進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較高檔的油茶,制作就比較復雜了。先把陰米用熱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黃豆,再炒豬肝、粉腸或瘦肉、香腸,再煮湯園或燙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的還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濾去茶葉,加上鹽、蔥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噴可口的油茶了。過年時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別講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這四道油茶又稱:一空、二園、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豬肝、瘦肉、粉腸;二園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礎上添加了水園;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礎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讓客人喝糖水潤喉、清嘴。過年時,不論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說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講禮"。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還有五六碟酸菜、酸魚、酸肉和牛肉巴之類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湯園或糍粑片,如來不及作湯園、糍粑,則用糯飯代替。第五碗多為甜品。這種高檔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夠五小碗,主人才高興,不然,主人以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