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螺,又名山坑螺、穿篤(新興土語,意為底部、尾部)螺。這種螺生命力極強,而且都沒有尾部。據《盧溪通志》載:“小石螺,生于國恩寺后溪澗中,去殼用酒浸食,味甘,利小暑及熱病。他產或有相似的,味之始知其別異?!?
今天,以小石螺為原料做成的“白飯仔老雞煲山坑螺”、“黃兒菜老姜煲穿篤螺”、“生炒穿篤螺”等美食,已成為新興農家菜的上選菜式。食客們除了享受它的鮮美,更看重它祛黃濕、疏肝、消食的食療功能。
相傳,這種體態(tài)特異的小石螺,還與六祖惠能有一段淵源。相傳六祖惠能年少時在龍山后山打柴,碰到一位少女在小溪旁敲打小石螺的螺篤,于是上前問道:“姑娘為何要敲打這些小石螺呢?”少女回答:“敲穿了螺篤,加姜、蔥、油、鹽、紫蘇等炒熟了,吮吸一下,肉就全出來了,味道可鮮美啦。” 六祖惠能聽后勸道:“萬物皆有靈性。你忍一下口,全部放生吧,或許它們能生還呢!”少女聽了頓生惻隱之心,于是把小石螺全部倒入溪中。說也奇怪,這些被敲掉了尾部的石螺竟然存活下來,繁育的后代也都沒有了尾部,于是便有了今天這道人們飯桌上的佳肴——山坑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