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炊

簸箕炊是傳統(tǒng)的粵西特色小吃,在茂名、高州、化州、湛江一帶非常盛行。 簸箕炊(化州又稱格籺“籺發(fā)音@”),因其采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著稱,其后放磨成槳的米粉于簸箕當中,待一層熟透后再逐漸添加,一般都有三層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將其剮成格狀,以方便食客食用,最后在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與蒜蓉漿(即蒜雞油)然后蘸著吃,入口細膩富有彈性,不過因蒜蓉有余味,所以也有不好此道者,故可單純放花生油所煮成的香油,其風(fēng)味依舊。

制作方法

原料:

大米、生粉、清水、熟芝麻、花生油、醬油、辣椒醬、蒜頭

制法:

將大米洗凈,用清水浸3小時,撈起,投入石磨中邊加清水邊磨成米漿,加入適量生粉與之拌勻,過細眼蘿斗,成為米粉漿;待蒸鍋水開上氣后,將米粉漿分次灌入托盤或小簸箕蒸熟即成。

食法:

夏秋季節(jié),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撒上小芝麻或配蒜頭、醬油、花生油;冬春季節(jié),將簸箕炊切成小方塊炒熱加辣椒醬。

特點:

潔白、軟滑、爽口、咸香。 現(xiàn)在好多城市里都有人賣簸箕炊,制作簸箕炊用的都是電石磨,這種磨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磨得也非常細,十分方便省力。但實際上還是過去用石磨磨制而成的那種簸箕炊味道獨好。用古老的石磨磨出來的米粉漿做成的簸箕炊脆滑、質(zhì)感好,原因也許是石磨磨得慢,石磨的重量大,加上它磨得慢,在重壓下磨擠出來的漿液水分均勻,并且水與米粉不易分離,蒸出來的簸箕炊味道才是最正味的。 簸箕炊的制作不很復(fù)雜,將磨好的米漿分層加入蒸爐里蒸熟即可。這種蒸籠是特制的,里面有個三角架,可以放上十多蓋子,然后蓋上籠罩。三角架有多少層,外面的籠罩就有多少只孔。這些孔是用來添加米漿的,加完了米漿就把孔塞住,不讓水蒸氣跑掉。一般來說,一蓋簸箕炊的厚度在五厘米的,就得分成四到五次完成添加米漿。倘若你一次性就給蓋子加滿,就要很長時間才能把它給蒸熟,時間久蒸出來的簸箕炊質(zhì)感也不好。一般的簸箕炊我們都可以看到它有好幾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簸箕炊是農(nóng)村小孩最奢侈的零食。當然,買簸箕炊不像買豆腐花那樣要現(xiàn)金交易,沒錢也可以吃到簸箕炊,那就是在自家米缸里拿米去換就行。父母不在家,只要米缸里有米,就有簸箕炊吃。一斤大米就可以換一塊簸箕炊。 目前,在茂名、化州等地,這種街頭小吃還很實惠,每一整個簸箕炊的售價大約是4元左右??梢再I一整只,也可以買一半,更可以只買四分之一,價錢隨量折半,實是街頭惠食者的一大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