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缽子菜產生的歷史,到目前雖然我們還無法考證,但一種飲食文化及其風味特色,卻是特定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特產條件和文化傳承的產物。
常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濕、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但在古代,這里屬于蠻荒之地。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掘,早在8000年前,原始人群就在常德的山川之間生聚,這些原始部落屬三苗部落,至夏商、西周為濮人的活動區(qū)域。
常德地區(qū)的開發(fā)經歷了中原地區(qū)三次大的移民,第一次在春秋時期,約在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國勢力最先由枝江、江陵一帶越長江經松滋、公安進入洞庭湖西部的澧水、沅江中下游地區(qū),特別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47年),楚滅蔡以后把蔡國(今河南上蔡一帶)大量移民遷徙到高蔡(今武陵區(qū)一帶);第二次移民在東晉永嘉之亂之后,中原民眾又-南遷,河南義陽郡(今河南信陽地區(qū))大批民眾遷至今安鄉(xiāng)、澧縣之地、僑立南義陽郡;第三次移民熱潮是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中原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本地的開發(fā),同時也帶來了中原的飲食文化。
由于古代常德地區(qū)相對閉塞,以及常德的氣候環(huán)境,人們的需要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被一些著名的學者認為已經消失的古代百菜之王“葵菜”(即冬莧菜),還在常德種植;在中原地區(qū)已經消亡的古代普遍流行的“鲊”這種烹調方法,常德還在使用。這就不難理解,常德缽子菜這種古老鼎食文化的遺風,與土著文化相融合發(fā)展形成的飲食方式,還能得以長期地流傳下來。
常德民謠曰:“不愿朝中為附馬,只要燉缽爐子咕咕嘎?!背5氯藶楹螌徸硬巳绱税V迷呢?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常德地處湘北,北方是遼闊的江漢平原,對于北方南下的寒流毫無屏障,可長驅直入,冬春寒冷潮濕,滴水成冰;而又地處洞庭湖區(qū),地勢低洼,夏秋濕熱,炎熱時達38攝氏度以上。缽子菜正好能驅寒去濕,增進食欲。其二,這種古老的烹食方式,是一種多湯菜肴,主料酥爛、鮮嫩,能夠較好地保持菜肴的色、香、味,汁濃味鮮。而且常德人素來喜愛熱食,有“一滾當三鮮”之說,從味覺的最佳溫度是70攝氏度左右這點來看,缽子菜滿足了人們的品味要求。其三,制作的原料都取材于本地所產的水鮮、畜禽、時蔬等,原料廣泛且易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