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粘豆包
現(xiàn)在到黑龍江很少能吃到正宗的豆包了,現(xiàn)在都用粘大米包豆包,已經(jīng)味道不如從前了。其實豆包就是用黃米磨成粉末做皮,里面包上豆類的餡用大鍋蒸熟而成的冬令食品。
黃米分兩種:大黃米和小黃米。大黃米的顆粒稍稍大一些,顏色更黃一些。小黃米的顆粒象小米大小,顏色稍稍淡一些。其實味道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差別。豆包的餡分大豆餡和小豆餡兩種,大豆餡里面不是大豆,而是大蕓豆,紅紅的,上面有白色的條紋。小豆就是個頭比較小,全身發(fā)紅的一種豆類。
每年進(jìn)入臘月,就是農(nóng)民們忙碌著淘米的時候。淘米在這里有特殊含義,先用熱水把黃米浸泡,然后用爬犁拉到生產(chǎn)隊的磨米房粉碎為粉末。由于是集中行動,這就要求各戶行動嚴(yán)格按規(guī)定的時間走,所以顯得緊張和有序。磨成粉之后馬上用很大的兩個陶盆和面,放在炕頭最熱的地方等著面的發(fā)酵?,F(xiàn)在飯店里的豆包面沒有經(jīng)過發(fā)酵,味道大打折扣。
等到豆類都用大鍋煮熟后,就用手攥成球形的疙瘩,放到室外零下三十幾度的溫度下凍結(jié)實。這些工作都是母親一個人整天忙碌,父親從不伸手幫一點忙。如果急著包豆包下鍋,就要我們幾個孩子“幫助”干活,當(dāng)然邊干活邊聽父親講各種鬼怪的故事。如果那時有電視或?qū)拵?,恐怕誰也不會再為了聽故事包豆包了。
豆包要集中不停的蒸上幾天,蒸好的在籠屜上由母親用木頭板分開放到蓋簾上,再拿到儲藏室凍硬后裝入大缸里。每次母親分熱燙的豆包時,大黃狗會蹲在下面流著口水的望著香噴噴的食品。在老家所養(yǎng)的各種動物中,地位最高的是貓,其次是豬,家禽,最后才輪到狗。狗幾乎是吃豬的剩下的一點槽子邊上的米糠。但這次,母親的六個豆包沒有拿住,落在空中就被黃狗接住吞下去了,唉!太熱了,黃狗燙得大叫,最后悲慘的死于一輩子沒有吃過的豆包手里。冬天餓的時候,就啃凍得硬硬的豆包,這大概南方人沒有這個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