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釉米,產(chǎn)于鄭州東郊的鳳凰臺村。其米一頭粗大,一頭尖細,色澤潔白而有光,蒸熟后顆顆直立,香氣撲鼻,吃起來香軟可口,食后香味綿綿。夏天的剩飯還不易變味。據(jù)說,在明清兩代已成為“貢米”。當年,慈僖太后品嘗時,見碗里的聯(lián)并非直立,便勃然大怒,要定鄭縣令和鄉(xiāng)民欺君罪,鄭縣令聞訊速派名廚進京,廚師先慢慢晃動米碗,再上籠蒸熟,慈禧太后見碗里的米婷婷玉立,才免罪。解放后,鳳凰臺人民揚眉吐氣,1960年,他們精心碾了一百斤鳳凰臺秈米,敬獻給毛主席。
關(guān)丁鳳凰臺秈米的起源史無考,當?shù)厝嗣裼幸粋€神奇的傳說很旱以前,那里是一個湖,湖里的水清潔 甘甜,有只鳳凰每天飲水后,便在湖邊歌舞,為當?shù)厝嗣裨鎏砩顦啡?。當時,殘暴的青龍想讓鳳凰作它 的歌妓,鳳凰堅貞不屈;于是,青龍便施展淫威,一口氣喝干了湖水,企圖把鳳凰渴死。正直善良的鳳凰 不忍心叫大家為她受浩劫,就讓淚水流入湖中,直到流滿一湖,才停止呼吸。人們把她埋在湖邊的土崗上 ,此崗叫風凰崗,以后 又修建了鳳凰臺。從此以后,這里的人民便使用鳳凰的沮水種水稻,因此長成的 大米,一頭粗大, 一頭尖細,頗似鳳凰的眼睛;又因鳳凰死的冤枉,所以蒸熟后米直立不倒,表現(xiàn)出鳳 凰堅貝不屈的英姿。
其實,鳳凰臺大米的奇特,是水土和品種決定的,古代風凰臺村邊真有一個湖,名曰“東湖”, 至 清代巳淤平為百畝大的低洼地、水味甜,種的是“大白芒”良種稻,這就是有名的鳳凰臺秈米?!按蟀酌?”屬秈稻品種,生育期約150天,適于鄭州春播或夏播,米質(zhì)堅實,蒸飯時吃水多,漲懺性大,出飯多, 米也潔白而有光澤。團米型一頭粗大,一頭尖細,蒸飯前輕輕晃動米碗,米的大頭即下沉,蒸熟后顆顆直 立,加上水土好,所以香氣撲鼻。如果把“大白芒”種到別的地方就缺少香味,如果把這百畝洼地種成其 他粒型橢圓的品種,其飯也不會顆顆直立。但這個品種植株較高,耐肥抗倒能力差,加上世代種植,品種 退化,年畝產(chǎn)僅200多斤?,F(xiàn)在, 由于大面積種植水稻高產(chǎn)品種,“大白芒”等低產(chǎn)品種只作為品種資源 保存,加之,鑿深井引水灌田,泉水枯竭,今日的鳳臺秈米,已失去其原有本色。為了保持這一名產(chǎn),應 組織人力選育,培育只有這一品種特性的新品種。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