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吃過杞縣紅薯泥的人,無不嘖嘖稱贊杞縣人的獨具匠心。名食紅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們常見的紅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講究,需先把紅薯煮熟,剝掉外皮,去其內(nèi)絲,用干凈的白布包裹起來,軋壓成泥,然后將白糖倒入鍋內(nèi)化成糖漿,兌入香油、紅薯,不斷攪拌,呈柿紅泥狀。裝盤后,分層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開胃,色澤鮮艷,營養(yǎng)豐富。
炒紅薯泥是一道久負盛名的中州名菜,選用紅薯,白糖,山楂,玫瑰,桂花,青紅絲等原料。兌入香油烹飪而成。色澤晶瑩,甜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紅薯泥是一種獨樹一幟、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國初年由杞縣大同飯莊廚師蔣世奇創(chuàng)制。
食品用料
紅薯,白糖,玫瑰汁,山楂丁,葵花籽,芝麻,香油,蜂蜜,花生,蜜棗丁,紅糖水,花生油。
制作方法
1準備材料
2紅薯去皮后上鍋蒸熟,然后制成碎泥。
3芝麻、核桃仁、花生、葵花籽在鍋里焙熟。
4紅薯搗成泥,用紗布濾出絲。
5鍋上火加花生油,油燒到5、6成熱,放入打好的紅薯泥,翻炒。
6加入紅糖水,玫瑰汁,白糖,香油,芝麻,蜂蜜,花生,蜜棗丁。
7撒上山楂丁。
8可以吃了。
相關典故
說法一:以紅薯為主料,成品形似泥狀,始產(chǎn)于杞縣而得名。其配料比例是:一斤熟紅薯,五兩白糖,二兩半香油及少量的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等。制法先將紅薯煮熟,剝皮去絲,以凈白布包之軋壓成泥,作為備用、然后把白糖拼命倒至炒鍋內(nèi)化成糖漿,兌入香油、泥紅薯,加熟烹飪,攪拌均勻,至三者溶化為一體,呈現(xiàn)柿紅色為止。盛至盤內(nèi),上面依次分層放上山楂丁、玫瑰片、青紅絲、桂花糖即成。此菜,斑駁陸離,色澤鮮艷,甜爽可口,營養(yǎng)豐富。據(jù)食品衛(wèi)生部門測定,每斤(500克)紅薯泥含糖200克,蛋白質5克,脂肪45克,胡蘿卜素30克,維生素C50毫克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有健脾、補虛、益氣之功能,對霍亂吐瀉、水膨腹脹、夜盲等癥也有良好療效,經(jīng)常食用,可使人長壽。因此,品嘗者對它無不交口稱贊。一位記者如英來杞品嘗后,在《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上發(fā)表《已成陳跡之金杞》一文,盛贊杞縣紅薯泥為"特殊食品,頗為著名。如有異縣友人初履斯土,則…..不可不嘗之"。自此,杞縣紅薯泥聲譽大振,慕名前來品嘗者日眾。大同飯莊亦因之生意興隆,門庭若市。蔣氏乏嗣,傳其藝與甥兒胡詩俊等人。
說法二:清朝愛國將領林則徐到洋人府作客,洋人拿出冰激淋給林則徐吃。林則徐第一次吃冰激淋,見冰激淋直冒氣,以為是熱氣,用嘴吹了吹,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氣,被身旁的洋人嘲笑開了。林則徐對此激憤在胸,回府后暗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教訓一下洋人。一個偶然的機會,皇上讓他接待洋人,他讓廚師做了一道炒紅薯泥,洋人見桌上盤中紅薯泥不冒熱氣,拿起勺子撈起就吃??墒莿偝鲥伒募t薯泥因表層附油,雖然不冒熱氣,里邊著實燙得很,把洋人燙得哇哇直叫。因此炒紅薯泥作為一道愛國菜的美名也由此得來,流傳至今。千萬記住了,吃炒紅薯泥出鍋后一定要先放一會兒,別把嘴給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