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轉(zhuǎn)大腸

九轉(zhuǎn)大腸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chuàng),開始名為“紅燒大腸”,后經(jīng)過多次多次改進,紅燒大腸味道進一步提高。許多著名人士在該店設(shè)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別有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并稱贊廚師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zhuǎn)大腸”。

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首創(chuàng),此樓燒制的大腸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過,后炸,再燒,出勺入鍋反復(fù)多次,直到燒煨至熟。有一次“九華樓”店主杜某請客,席間有一道“燒大腸”,品味后客人們紛紛稱道,有說甜,有說酸,有說辣,有說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議,為答謝主人之盛意,贈名為“九轉(zhuǎn)大腸”,贊美廚師技藝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齊全、工序復(fù)雜,口味多變的特點。此菜色澤紅潤,大腸軟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為山東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菜。

[原料]

熟大腸750克,紹酒,醬油,白糖,醋,香菜末,胡椒面,肉桂面,砂仁面,蔥末,姜末,熟豬油,花椒油,清湯,精鹽適量。

[制法]

將豬大腸洗凈,用醋和鹽里外涂抹揉搓,除去粘液污物,漂洗后放入開水鍋中,加蔥,姜,酒燜燒熟,撈出切成段,再放入沸水鍋中焯過,撈出瀝水;炒鍋上中火,倒入豬油燒至七成熱,下大腸炸至呈紅色時撈出,鍋內(nèi)留油放入蔥,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醋,加醬油,白糖,清湯,精鹽,紹酒,迅速放入腸段炒和,移至微火上燒至湯汁收緊時放胡椒面,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顛翻均勻,盛入盤內(nèi)撒上香菜末即成。

[特點]

色澤紅潤,質(zhì)地軟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鮮香味美,異常適口。

[典故]

此菜為魯菜傳統(tǒng)保留菜品之一,不僅在山東,而且在京津、東北都很受歡迎。九轉(zhuǎn)大腸,為清光緒年間濟南城里縣東巷“九華樓”首創(chuàng)。九華樓店主姓杜,是濟南富商,在濟南開的店鋪很多,所開店鋪,均習(xí)俗“九”字冠其名?!熬湃A樓”以豬下貨見長,其“燒大腸”下料很,用料全。精燒之后,大腸紅潤光亮,肥而不膩。上面再撒上香菜段,清香撲鼻,食之回味無窮。一次宴客上了此菜后,一位客人即席贈名“九轉(zhuǎn)大腸”。其意一是迎合店主的喜“九”之癖,二是稱贊廚師技藝高超,如道家燒九轉(zhuǎn)仙丹。此名深受店主和來客好評,于是,“九轉(zhuǎn)大腸”便逐漸聲名遠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