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豆豉

地處鄱陽湖口長江南岸,并有“水繞三山同楚地,勢連五老共洪都”之稱的江西湖口縣,盛產一種有名的特產--"豆豉",此豆豉色澤黑亮,顆粒均勻,香味濃郁,美味可口,用這種豆豉烹飪的"豆豉燒肉"、"辣味鳳尾魚"、"家鄉(xiāng)豆腐"等菜肴,已成為湖口傳統(tǒng)風味名菜,頗受中外客人的青睞,蜚聲四海。

湖口氣候溫適,土壤肥沃,盛產糧棉,黑豆也是當?shù)赜忻慕洕魑铩:诤诙箓€大粒圓,營養(yǎng)豐富,是加工豆豉的良好原料。據傳,湖口豆豉最早始于清初,當時只是農家作為豆醬形式出現(xiàn)的,直到咸豐年間才作為單獨商品正式上市。多年來隨著加工工藝的不斷改進,湖口豆豉質量也越發(fā)提高,并自成一體,具有獨特的傳統(tǒng)風味。

說到湖口豆豉的創(chuàng)始,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那是在清朝咸豐年間,高安縣有一個姓盧的小皮匠,專做祖?zhèn)鞯哪韭模ü艜r一種套在布鞋外面的雨鞋)。有一年高安遭受洪澇,莊稼欠收,人們連吃飯都困難,木履生意自然清淡。迫于生計,小皮匠帶著妻子,離開高安,出外謀生。小倆口挑著皮擔兒,幾經輾轉,到了湖口住了下來。災年到處一般,小皮匠所做的木履在湖口同樣難以賣出。好在湖口縣是長江、鄱陽湖口重鎮(zhèn),交通便捷,來往客商較多。小皮匠手藝好,不做木履可修鞋、靴,因此,靠修鞋補靴總算能勉強糊口。有一天小皮匠逛街,發(fā)現(xiàn)當?shù)夭簧俎r民挑著黑豆(即黑殼皮大豆)在市場上賣,上前一問價格也不貴。這聰明的小皮匠靈機一動,心想:"何不用這黑豆來做豆豉賣呢?"于是回家和妻子一商量,妻子覺得這主意不錯,便買了十來斤黑豆子,找來木盆、壇子,細心選豆、漂洗、蒸煮、蓋上稻草,讓豆子發(fā)霉。約莫過了十來天,小皮匠扒開稻草一看,黑豆上竟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霉衣。小倆口滿心歡喜,立即把霉豆抬到石鐘山磯頭上,讓鄱陽湖清水慢慢沖洗干凈。然后回家翻曬,裝進木盆。過了些日子,盆中發(fā)出陣陣香味,妻子打開蓋一看,嚯,絕了!這豆豉又黑又亮,香味濃郁,真是再好不過。

小倆口好不高興,滿心歡喜把豆豉拿到街上去賣。來往行人一看,這豆豉粒粒勻稱,黑中見亮,其香無比,十來斤豆豉不一會搶購一空。從此,小皮匠做的豆豉一下轟動了湖口縣雙鐘鎮(zhèn),生意紅火得忙不過來,后來干脆皮匠活兒不干了,一心專做豆豉買賣,果然生意興隆發(fā)了財。許多人都想學小皮匠做豆豉的手藝,紛紛上門求教,小皮匠也不保守,把自己做豆豉的方法和盤托出,并告訴大家,這里有個決竅,就是將發(fā)了霉的豆豉,一定要挑到石鐘山磯頭上去沖洗,因這兒是長江、鄱陽湖二水相匯之處,黃、綠兩色清水從磯頭緩緩而過,用這獨特的水洗去豆豉上的霉衣,豆豉就越發(fā)芳香,味道越發(fā)鮮美。因此,湖口豆豉有別其它地方生產的豆豉。

自晚清以來,雖戰(zhàn)亂不斷,百業(yè)凋蔽,而湖口豆豉生產卻一直未停止過。開始時是一家"盧泰生號",后來發(fā)展到六家生產作坊,年產豆豉一千余擔。如今,當?shù)卣种匾曢_發(fā)生產湖口豆豉,商業(yè)部門還專門設立了豆豉生產廠,組織青工學習老師傅技藝,使豆豉產量、質量大大提高。不僅供應本省,而且遠銷湖北、湖南十多個省市。湖口豆豉已成為名揚大江南北的土特名產。

湖口豆豉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相傳有一丐娘,攜兒帶女沿鄱陽湖口的湖濱村落乞討,當?shù)剞r民常以熟黑豆相濟,丐娘兒女久食生厭,便瞞娘倒入簍中,并采路旁黃荊柴枝葉遮蓋。若干天后,簍內溢出醇香氣味,嘗其已經發(fā)霉的黑豆,味道鮮甜酥香,口感甚佳。漸漸家喻戶曉,成為烹飪調料。到晉代,經五柳鄉(xiāng)蓮花寺僧人指導,總結出熟黑豆發(fā)霉制作方法,并正式稱其為豆豉。

湖口豆豉傳統(tǒng)制作工藝極為講究,原料是當?shù)貫I湖地帶的黑豆,經過選粒、清洗、浸泡、濾干、蒸煮、冷卻、接種、制曲、洗霉、拌料、發(fā)酵、晾曬、成品包裝等一系列程序。明清時期,湖口豆豉只單一的淡豆豉,逐漸發(fā)展到淡豆豉、咸豆豉、甜豆豉、香辣豆豉和五香豆豉等多個品種,同時又按豆豉含水成份不同分為干豆豉和汁豆豉兩大類。湖口豆豉不但是普通百姓家庭的菜肴佐料,也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中的佳品。

湖口豆豉因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鮮美可口。2008年6月,湖口豆豉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6月,湖口豆豉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商務部冠名湖口豆豉“中華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