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懷遠(yuǎn)人喜腌臘肉,每年冬令時(shí)節(jié)為臘肉腌制期。其制法是:將鮮豬肉切成長條,五、六斤一塊,洗凈后涼干,燒紅鍋將粗鹽炒燙,將豬肉置鍋內(nèi)翻滾,摩擦至肉皮呈淡黃色,豬肉出油并散有微香,取出裝大木盆內(nèi),并在骨頭處撒上熱鹽,腌一星期左右,候鹽水滲入肉后,拿出來掃去鹽粒,再用繩穿著掛于太陽下暴曬,使肉呈微黃。另安烘爐,撒上谷殼、花生殼、茶子殼等。燃燒不見明火,只冒煙不熄滅。將肉攤于爐架上,以紙遮蓋、熏至肉呈橙紅色為佳。熏制好的臘肉掛干燥處,供過年和來年清明節(jié)吃。到第二年雨季來臨前,將剩下的臘肉埋入谷缸或薯絲缸中保存。
熏制成的臘肉烹調(diào)不任蒸、煮、炒、燜、炸均可,這里介紹的是兩種簡單的做法:一、取新鮮臘豬肉洗去污穢,切成很薄的小片,剝幾個(gè)蒜頭拍松,將臘肉鋪蓋其上,放蒸籠蒸熟。其香撲鼻,特別開胃。如果是白切臘豬頭肉、豬順風(fēng)等,其味更加清爽。義寧陳氏“五杰”是客家人,清維新四公子之一、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陳三立最喜這道菜。據(jù)其孫女陳小從回憶,在廬山松門別墅居住期間,每年的團(tuán)圓飯桌上必有一大碗蒜頭蒸臘肉。二、將切成很薄小片的臘肉,待米飯快干水時(shí)鋪在飯上蒸,至飯熟時(shí)夾起至盤中食用。這種白切蒸臘肉象一只耳朵形狀,晶瑩透明、香味撲鼻,食之爽口不膩。聽說-那年來修水,修水特制的白切蒸臘肉受到他們的一行的贊美。陳三立長子、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吃熏肉》一詩中寫道:“……雕盤出熏肉,云是吾母寄。鄭重餉鄰友,食饕宴昆弟。沾唇飫?dòng)H慈,舉著夸國粹”。熏肉就是臘肉,當(dāng)時(shí)大師在北京把臘肉稱之為“國粹”,可見此物之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