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yè)資源豐富的江西,有一大半縣市生產(chǎn)紙張,其中著名的有鉛山連史紙和永豐毛邊紙。永豐毛邊紙是一個有著兩種得名版本的傳統(tǒng)手工藝。據(jù)記載,永豐的手工毛邊紙在明朝是著名藏書家毛晉的印刷專用紙,還在唐宋時被列為貢品。只是這里的手工毛邊紙生產(chǎn)規(guī)模近年來日益萎縮,目前連保存完好的紙棚也不多了。 第一個版本特別能表現(xiàn)中國古代文人的嗜書如命。 明朝有一個叫毛晉(1599-1659)的常熟人,家里非常有錢,特別喜歡藏書、刻書。他在30歲左右開始經(jīng)營校勘刻書事業(yè),建了汲古閣、目耕樓,以高價購求宋代、元代刻本,藏書至少有8.4萬冊。為了尋訪和借抄藏于他人之善本,毛晉采用影寫的方法抄書,故人稱“毛抄本”。毛氏的這種影抄本能夠基本上保持原書的面貌,后來有些宋元刻本在流傳中散失了,“毛抄本”則被視為同原刻一樣珍貴。 毛晉印書所用紙張,都是在江西定做毛邊、毛太紙。他喜歡用竹紙印刷書籍,在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并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永豐“毛邊紙”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版本更為寫實,少了些傳奇色彩。 《永豐縣志》上記載,據(jù)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2月永豐縣政府調(diào)查:中村、石馬等地出產(chǎn)的毛邊紙始于清道光年間。本縣中村鄉(xiāng)梅子坪(當?shù)厝朔Q“梅仔坪”)人巫山興、巫山發(fā)兄弟從福建學(xué)會造毛邊紙的技術(shù)后,回鄉(xiāng)建槽,開始生產(chǎn)毛邊紙。后來鄉(xiāng)民耳濡目染、競相效仿、輾轉(zhuǎn)相傳,至光緒年間極盛。那時全縣有槽者200余家,產(chǎn)量2萬余擔,以中村、上溪、石馬、北坑、水漿為集中產(chǎn)區(qū),藤田為毛邊紙集散地,包裹外運時署名“藤田毛邊紙”。 永豐當?shù)胤Q造紙的作坊為“紙棚”,專門生產(chǎn)紙的廠主為“槽戶”,鑒別紙張等級的師傅為“看紙師傅”。當?shù)厝苏J為:“因為紙做出來后邊緣毛糙,所以得名毛邊紙?!?更有記載說,永豐在唐代曾用蕨類植物纖維制成“陟厘紙”,被列為宮廷用紙。元和年間,又列為貢品,到明朝則命名為“永豐紙”。 細算起來,一張毛邊紙的誕生至少需要不下11道工序,而且道道工序馬虎不得。老何介紹,毛邊紙是一種竹紙,它的原料是“沒開枝、沒長大的嫩竹”,當?shù)厝朔Q為“竹麻”(音)。原料制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紙張的優(yōu)劣。用專家的話說:“造紙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砍竹麻,竹麻只能在每年立夏前后的半個月砍伐??澈玫闹衤榕弥?,放入山上的坑塘內(nèi),加生石灰腐漚40天。之后,要洗凈石灰,在坑塘內(nèi)用清水再浸泡發(fā)酵30天。腐漚浸泡后的竹麻,就是造毛邊紙的原料。” 做好的原料由人工剝?nèi)デ嗥?、竹?jié)等,放在一種特制的工具上由人工腳踩搗爛。再用竹簾兩人水中撈制,其中把頭的叫“做紙”,把尾的叫“扛尾”。這時,毛邊紙基本成型,進風房,由人工刷在火墻上焙干。焙干水分的紙張一般裁剪為62厘米×138厘米,包裝成捆后出售。 據(jù)載,焙干水分后的毛邊紙是白色的,光滑、勻細、韌性好,吸水性強、不淡墨,字跡經(jīng)久不變,而且百年不蛀不變色,是書寫、印刷之佳品。較重的毛邊紙又稱為“玉扣紙”。 正是因為手工毛邊紙如此多的優(yōu)點,毛晉才會在印刷書籍的時候使用它,這也為永豐毛邊紙在古代出版印刷界贏得了極高贊譽,有記載說:“凡印書,永豐綿紙為上。”這種綿紙就是永豐的手工毛邊紙。 毛邊紙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chǎn),一個紙棚運作起來最少需要12個人,作坊每天產(chǎn)量七八刀左右,每刀毛邊紙產(chǎn)地價格在32元至70元不等,價格波動比較大。按照老何說的每刀毛邊紙為200張計算,一張毛邊紙的價格一般只有0.35元。 手工毛邊紙質(zhì)地雖好,但是它在當?shù)貐s是制作工期長、生產(chǎn)成本高、效率低的買賣。用當?shù)匾还賳T的話說:“(生產(chǎn)規(guī)模)是萎縮、萎縮、再萎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