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菜:四星望月做法簡單,先將鮮魚肉切成薄片,拌好油鹽料酒,芋片先入鍋蒸熟,再鋪上魚片,澆上一層生姜、辣椒、芝麻擂成的糊汁,蓋好蒸透,和竹透一起上桌?;\蓋一揭,熱氣騰騰,香、辣、鮮味撲鼻而來,令人口舌生津,食欲大開。
歷史典故
毛澤東一生嗜辣,愛吃紅燒肉的生活習(xí)慣,人人知曉。但毛主席親自命名一道菜為“四星望月”卻鮮為人知。那是1929年4月,紅四軍從閩西回師贛南,分兵發(fā)動群眾,紅四軍第三縱隊在司令員伍中豪、1表蔡協(xié)民的率領(lǐng)下來到興國縣的古龍崗,毛澤東帶著一個警衛(wèi)排首次進入興國縣城,受到興國縣委領(lǐng)導(dǎo)陳奇涵。胡燦等人的歡迎。當時,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出來,轉(zhuǎn)戰(zhàn)數(shù)月,風餐露宿,相當憔悴。于是,陳奇涵等人決定請毛澤東打個牙祭,吃一餐興國客家的傳統(tǒng)萊“蒸籠粉魚”。這一天晚上,毛澤東在桌邊坐定,見桌上油炸花生米、竹筍炒肉和炒雞蛋等四碟小菜圍著一個大小尺余的竹蒸籠,頗感詫異。揭開籠蓋一看,才明白原來是一道菜,他挾塊魚片一嘗,又鮮又辣又香,頗合他的嗜辣口味,不由得興致勃勃地吃起來。毛澤東吃了一陣,撇下筷子,問道:“這菜叫個么子名字?”胡燦說:“家鄉(xiāng)菜,沒啥名字,就叫粉蒸魚?!标惼婧χf:“在皇宮什么菜都有一個漂亮名字,今天這道菜,毛委員您看叫什么名”呢?”毛澤東興致盎然地說:“是該有個名字才好,孔子曰‘名正言順’嘛!”少傾,他用手中竹筷指著蒸籠比劃著,饒有風趣地說:這是一個大的團圓月嘛!又指著四個盤子說:這是四個星星羅!四個小盤子圍著個大蒸籠,就像星星圍著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毛澤東不愧為詩人、政治家,起個菜名,都賦予美麗浪漫的色彩、嚴肅而深刻的內(nèi)涵。從此,興國縣這道客家風味菜載入了中國名菜譜,還走上了中南海的國宴席。
現(xiàn)代意義
制作方法
“四星望月”因毛澤東命名后,名聲遠播,而其烹任也極為講究。魚要新鮮,切成薄片,拌上精制薯粉待用(停半小時)。先在竹蒸籠里墊上幾片青菜葉,再鋪上粉干和芋片,大火蒸熟后,再將魚片鋪而,澆上一層辣椒、生姜、芝麻擂成的糊汁,蓋好,旺火蒸8分鐘,即可起鍋上桌?;\蓋一揭,熱氣騰騰,濃烈香味、辣味撲鼻而來,使人口舌生津、食欲頓開。
代表革命傳統(tǒng)
解放后,郭沫若品嘗“四星望月”時,稱贊該菜為“天下第一菜”。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事隔40余年,毛澤東還特地請興國的陳廚師專程上廬山做這道菜。建國后,毛澤東歷次回江西,都要點四星望月,并把這道菜引進了中南海,1972年12月1重返興國,指名要吃“四星望月”,說是重溫歷史。四星望月雖是名菜,其實用料簡單,成本低廉,其標準和四菜一湯類似(朱元璋吃的菜)類似,它是以一種代表革命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享譽全國。19963年9月9日,京九鐵路一通車,1同志便到興國視察,也要求職為他準備四星望月,中國三代領(lǐng)導(dǎo)人都看好這一道菜,其意義恐怕還不止于菜本身。
廣泛流傳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亮相,還由興國臺屬帶到了臺灣。香港等地。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名肴佳菜何止萬千,但像四星望月這樣和中國革命歷史相連的名菜,四星望月卻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