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撒湯

利辛撒湯:  "撒湯"這個湯在山東一帶比較常見,主要是用羊或者雞的骨頭來熬制的湯。

傳說乾隆皇帝尋訪山東(具體什么地方搞不清楚了)偶爾喝到此湯便問到身邊的大臣這是啥湯啊?旁邊的當地1,大臣大都是山珍海味度日其實也不知道具體名字靈機一轉就對皇上說,多謝萬歲賜名此湯"撒湯"。

   早在60饑荒年時山東人一路逃荒到利辛(利辛那時以地為名叫黃湖),此湯才在利辛生根流傳。  撒湯小籠包也是我的最愛。記得前些年冬天的清晨和一朋友在浴池洗澡后出來,清冷的天氣里來碗燙燙的撒湯和兩籠熱騰騰的小肉包,呵呵……感覺美的很……

撒湯,原名“肉粥”, 也叫辣糊湯和 “煞湯”,一種傳統(tǒng)名吃,是流傳于皖北民間的一種小吃,起源于古潁州的黃湖,即現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現為魯、豫、蘇、皖四省交界姓的平常早餐。

撒湯是以牛羊肉、雞肉為原料,配以蔥、姜、辣椒、胡椒、味精、食鹽熬制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將牛羊肉、雞肉洗凈,放入砂鍋內,注入清水,放入各種佐料,大火煮至水開,將淀粉攪拌均勻,做成芡汁,一起兌入湯鍋中,小火再將雞湯燉開,將雞蛋打散、倒入湯里拌成蛋花,至雞蛋熟,盛出即可。喝湯之前,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放入香菜碎,醋,荊芥,麻油及黑胡椒粉。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喝了此湯大加贊賞,并欣然命筆提寫“撒湯”二字。皇帝金口玉言,從此撒湯便成為風糜大江南北的一道名吃。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南巡,走河北,過山東,進入了安徽地界,這天中午時分,來到皖北的黃湖(今安徽省利辛),走得又饑又渴。抬頭一看,前面有一家客店,遂走至店前。店主是位四十多歲的婦人,雖已半老,風韻猶存,女兒僅有十八九歲,長得月容花貌。老媽媽見來了幾位貴客,雖然風塵滿面,穿戴卻十分整齊,其中一位,氣宇軒昂,相貌不俗,知道定有來歷,便笑臉相迎,一面殷勤端茶倒水,一面熱情詢問客官有什么吩咐。乾隆皇帝正饑腸轆轆,忙對婦人說:“可有什么好吃的?”婦人說:“今天我們這兒北集,也沒有什么菜,僅有燒餅肉湯而已?!蹦阆肭』实郏粐?,那一頓不是山珍海味呀,但此刻他那顧得上許多,先填飽肚子再說,說對婦人說:“有什么吃什么,快快端上!”婦人說了句“好嘞”,就一溜煙跑進了屋里。

立即,屋里飄散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接著,婦人把一竹筐又大又酥又香的燒餅擺到了桌上,隨即,女兒把一碗碗冒著熱氣的肉湯端到了面前。乾隆一行,顧不得斯文,拿起燒餅,立即狼吞虎咽起來。只見那燒餅外觀上長且薄,顏色橙黃,表面粘滿芝麻;一經入口,色香味美,外脆內酥,可口宜人。再喝那肉湯,更是鮮美絕倫,比那燒餅更別具一番風味。乾隆一連吃了兩個大燒餅,喝了三碗肉湯,仍覺意猶未盡。連聲贊曰:“好湯,好湯!”

乾隆吃飽喝好,心想,我雖為一朝人王地主,吃遍了山珍海味,何嘗吃過如此美味佳肴。不如記下這湯的名字,回去后讓御賜膳房依法制作,就問婦人這湯的名字,婦人也不知道這湯的名字,于是母女小聲嘀咕了一句“啥湯”。這啥湯本是利辛土語“什么湯的意思”,可乾隆皇帝誤以為這湯就叫“撒湯”,就說“好一個撒湯!”乾隆本有個到處題詞的雅好,于是命侍從取出文房四寶,提筆寫“撒湯”二字,下邊題了“乾隆御書”留給了店家。

店家母女不識字,把乾隆題字拿給當地一位有學問的人看,那人一看,大吃一驚,說是當今乾隆皇帝的親筆題字。事后店家請木匠精心制作了一塊招牌,將乾隆題字刻在上面。過往行人見此招牌,都來品嘗乾隆皇帝品嘗過的“煞”湯。從此,小店生意十分興隆。其他店家見此,也模仿乾隆御書“煞湯”字樣做出金字招牌,開起了煞湯店。

從此,撒湯便成了流行皖北一帶的傳統(tǒng)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