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山素有“牡丹之鄉(xiāng)”之稱,所謂的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丫山境內(nèi)海拔都在50米到450米之間,土地肥沃,土壤砂質(zhì),氣候寒潤,且有機質(zhì)含量高,土粒疏松,是種植牡丹的理想地帶。
牡丹素稱我國花中之王,自古以來謂之“國色天香”,素有“國花之稱”,唐朝詩人劉禹錫詩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可見牡丹具有著賞心悅目的觀賞價值。每年的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牡丹競相怒放,爭奇斗艷,引得蜂飛蝶繞,游人如織。丫山的西山、龍山、鐵山更是成了牡丹花的海洋。游客身臨其境,有飄逸欲仙之感。
牡丹藥用價值更高。在丫山,當(dāng)?shù)氐乃庌r(nóng)之所以長年種植大面積的牡丹,就是看重了它的藥用價值,繼而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牡丹屬毛莨科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0.8米左右。其根皮經(jīng)過加工即成為丹皮,它是一種名貴中藥材,與白芍、菊花、茯苓齊稱為“安徽四大名藥”。據(jù)《本草拾遺》、《唐•新修本草》記載:丹皮性寒,氣味芳香,味微苦而澀,具有涼血而不留淤,活血而不妄行之效。治中風(fēng)、痛經(jīng)、血淤、癲癇,安五臟、療癰疽。《本草綱目》載:丹皮有“治血中伏火,除煩熱”之功效。醫(yī)學(xué)臨床上,丹皮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抑菌降壓、養(yǎng)筋活血之功能,價值較高,有“十年丹皮貴似金”之美譽。當(dāng)?shù)厝硕紝⒌てそ萦诎拙浦?,制成藥酒,?jīng)常飲用這種酒,能滋補身體,延年益壽。
丫山種植牡丹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南宋時期就開始栽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制作丹皮成了丫山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其加工的丹皮一直以出口為主,蜚聲海外,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丫山丹皮在近代就曾獲得過南洋貿(mào)易洽談會金質(zhì)獎。
丹皮從育苗到加工成成品,其間的生產(chǎn)周期比較長,一般需要5至6年。從采籽育苗到選地栽植,再到挖根加工,都有嚴格的技藝要求。丹皮的價值也可從藥農(nóng)的勞動價值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丹皮有連丹、刮丹之分。連丹,即加工時不需要刮去外皮,而刮丹不僅要刮去外皮,還要抽去木心。丹皮又有“鳳丹”之別,鳳丹是丹皮中的上乘之品,其皮薄肉厚粉足,且久貯不變質(zhì),掰開截面,拿到太陽下一照晶瑩發(fā)亮,丫山的鐵山就生產(chǎn)這種丹皮。如今的丫山,已開辟成萬畝牡丹園,每年的丹皮總產(chǎn)量有1000多噸,經(jīng)濟效益可達到600多萬元。目前,丫山的丹皮生產(chǎn)已成為當(dāng)?shù)氐闹匾?jīng)濟支柱。隨著市場的拓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丫山牡丹的經(jīng)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將會并駕齊驅(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