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來以素食為主,原與佛家素食無關(guān),〈莊子〉就記有"蔬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后來漢佛家接過素食之優(yōu)良傳統(tǒng),由民族化加以宗教化。老包頭只有傳統(tǒng)佳肴三個盤(涼拌豆芽、 肉、大燴萊)時,全素席則就成了包頭的名菜佳肴。全素席的名師是妙法寺住持隆妙(原名廉聚祥)。隆妙生于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直到他1921年去世之前還在為包頭西攤大財(cái)主鄒耀臣(鄒寶寶)的父親過70大壽操辦全素席。素菜以豆制品新鮮蔬菜為主料,佐以冬筍、蘑菇、木耳、黃花等,烹制出色、香、味、形并以葷菜的素菜。還備有自制的素酒(用黃米粥、補(bǔ)脾強(qiáng)腎的藥汁、冰糖、紅棗、元肉、葡萄干汁,發(fā)醇釀成。一餐全素席,清心爽口,吃后使人俗念頓消,產(chǎn)生一種游三江泛五湖的感覺。民國初年,包頭飯館具有素餐特色的有炒南北(蘑菇炒玉蘭片)、尉遲防白袍(木耳炒綠豆芽,尉遲是復(fù)姓)等。包頭名師黃永澄、郝呈祥最有絕招的素菜是用面筋做的"燒鴨",皮脆肉嫩?!胞u雞”,皮軟肉緊,越嚼越有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