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馬

【主產區(qū)與分布】 主要產于吉林省白城、長春和四平三個地區(qū)。分布于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和農安、雙遼、懷德等縣。

【形成歷史】

吉林馬產區(qū)的蒙古馬,由于體格較小,滿足不了當地工農業(yè)生產的需要。自1950年開始,以本地馬(主要是蒙古馬,其中有極少一部分三河馬和其他雜血馬)為基礎,先后主要用阿爾登、頓河品種的公馬與本地的母馬雜交,產生大批輕、重型一代0馬。在此基礎上又進行輪交和級進雜交,產生了大批輕、重輪交和重種級進二代0馬,體格增大,役用性能顯著提高,為培育吉林馬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由吉林省農科院和吉林農業(yè)大學作技術指導,主要在白城國營及鄉(xiāng)鎮(zhèn)的牧場,組成吉林馬育種協(xié)作組,制定了統(tǒng)一的育種方案。從1962年開始,在二代0的群體中,選擇體尺符合育種指標、理想型的公母馬,以同質選配為主,異質選配為輔的繁育方法進行橫交。同時進行嚴格的選擇和淘汰,擴大理想型類群。在此階段中,為了迅速提高馬群質量和整齊度,曾重點地使用遺傳性能比較穩(wěn)定的理想型種公馬,對推動吉林馬育種進程起了很大作用。如吉林省乾安縣種畜場,自1962年開始用“素一”號公馬與各種類型的母馬橫交,連續(xù)幾年廣泛使用,使馬群的特征趨于一致,具備了挽乘兼用馬的特點,效果非常顯著。1966年以后,除進行嚴格選擇和淘汰外,繼續(xù)采用以同質選配為主、異質選配為輔的繁育方法,鞏固提高其優(yōu)點,矯正缺點(如垂耳和距毛過多等)。雙遼種羊場、乾安和紅星種畜場是吉林馬的主要培育場,在這些有條件的育種場進行品系繁育。經過橫交固定和自群繁育,培育成為吉林馬。該新品種基本保持本地馬25%、輕種馬25%、重種馬50%(或蒙古馬25%、重種馬75%)的血液,已經是幾個親本品種的融合體,遺傳性穩(wěn)定,群體特點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