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元頭腦

把“頭腦”當(dāng)做食品的名稱,大約始于十四世紀(jì)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端疂G》中有“趕碗頭腦”的話,足可見那個時期,社會上已經(jīng)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dāng)時的頭腦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們還不夠清楚。

大原的頭腦是博山先生想出來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區(qū)的西村,醫(yī)道很好,人們稱他“仙醫(yī)”。他寫的醫(yī)書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寧堂藥店的名藥“二仙丸”?!昂秃贤琛?,當(dāng)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處方來配制的。

傅山在頭腦中也配了兩味草藥——黃芪和良姜,這是頭腦與別的飲食不同之處。

黃芪味甘、性溫,功能是補脾胃、三焦而健肺,體氣虛弱者用之最有效。產(chǎn)于山西綿山者,溫補力強,叫做綿芪,良姜味辛、性熱,有溫中、下氣、消食等作用,醫(yī)家療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內(nèi)寒。良姜產(chǎn)于廣東高州(原府治在今廣東茂名)者質(zhì)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這兩種草藥,就是為了預(yù)防和治療脾虛胃寒。

頭腦可以說是一種滋補劑。除頭腦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從前的飯館,都是在清晨掛上燈籠賣頭腦的。這對就餐者來說,等于進行一陣晨間運動,既有滋補之效,又取鍛煉之功,一舉而兩得,這正是傅山發(fā)明頭腦的主要用意。由于輾轉(zhuǎn)傳播,頭腦生意曾擴展到歸綏(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一帶。

頭腦從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湯里泡著幾塊羊肉。因之也有人叫“頭腦湯”。其實頭腦的成分還是比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過的面粉)、藕根、長山藥,連同黃芪、良姜共計八宗,叫做八珍場。吃的時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藥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熱,有補虛、開胃的作用,自醫(yī)圣張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產(chǎn)后腹中不舒,這正是由于它能夠溫脾緩中的緣故。羊肉配以清熱化痰的藕和補脾除濕的山藥,就成了一劑溫補而不膩、清醇而可口的藥餌(傅山先生好用藥解二字,就是摻藥物于食品、憑食物祛病保?。?

傅山先生擅書法,有人稱贊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寫家。他給經(jīng)營頭腦、雜割的這家飯館題了“清和元”三個大字的牌匾,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 頭腦雜割”一行四個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愛國主義者,他熱愛以朱元璋為正統(tǒng)的明朝,反對清朝和元朝(特別是清朝)的皇帝,他取頭腦之名就是要讓大家雜割清和元的頭腦,讓人們天亮前打著燈籠前來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陽曲回族朵家經(jīng)營 ,地址在太原南城區(qū)南倉街。建國后擴大營業(yè),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橋頭街。每年一過國慶,頭腦便上市,許多人慕名而來、生意極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陽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傅山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xué)淵源,先祖連續(xù)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wù)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于...... 詳細(xì)>>>